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浪潮導讀:從數字內容到大消費,為什麼華映可以做到?


作者 | 曹瑞

今年又是特殊的一年。

受疫情影響,絕大多數行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跟經濟發展強相關的風險投資更是如此,2020年Q1整個創投市場的投融資事件環比下降了25%以上。

但相比於大部分機構從激進轉向保守,華映算是一個“另類”。“今年我們簽約的投資金額同比增長了45%,而且被投企業經營數據中,Q2同比增長超100%的佔比超過了25%。”


就在剛剛結束的華映2020年度大會上,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交出瞭如上的成績單。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為何華映還能逆勢而上?


自2008年成立以來,華映資本總管理規模超60億人民幣,累計投資了近180家企業。因為早期在數字內容領域下重注,很多人喜歡給華映貼上文娛基金的標籤。

但實際上,早在2014年開始,華映就加強了對消費、科技、企業服務等領域的研究,到今天第一批投資的公司如微盟、BOSS直聘、深蘭,也已經脫穎而出,成長為行業頭部。

尤其是這兩年,伴隨著傳統TMT領域的機會逐漸式微,新品牌、新零售成為熱門賽道。但消費公司的複雜性很高,資本想要在短期內做出成績並不容易。

而華映在瞄準新消費賽道之後,卻迅速投中了微念(李子柒)、自嗨鍋、包大師、構美等一線新品牌、新平臺及服務商,成為少數階段性轉型成功的機構之一。

“華映的初心一直都是做專業型的基金,所以我們經常說要堅守能力圈。但行業在變化,我們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內容、流量的舒適區裡,能力圈要與時俱進。”季薇在最近的分享中說道。

對此,我們也更加好奇,這家機構背後的投資演進邏輯和核心能力構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1、華映的支點是什麼?

其實早在疫情之前,從2018年開始,資本寒冬論就已經甚囂塵上。

受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資本市場在2019年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無論是新募基金的數量還是總額,都同比下降了超80%。整個創投行業近一兩年都處在相對高壓的狀態。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


“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找到自身發展過程中不變的東西,找到自己的堅持支點。”季薇口中的支點,也正是華映後續能夠逆勢而上的底氣。

回顧之前的十餘年發展,我們會發現,華映從PC互聯網時代就開始佈局數字營銷和內容聚合平臺;緊接著從2012年開始,趁著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繼續在細分場景的流量入口下注。

走到2014年,意識到整個內容與消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華映一方面將觸角延伸到消費領域,另一方面也開始在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等領域做覆蓋。

“如果說之前看消費,是從內容延伸出來的商業化,那現在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開始嚴肅地投消費了。”

正如華映資本主管合夥人王維瑋在接受浪潮新消費的專訪中所說,華映自2018年以來,就已經堅定地轉向了大消費和科技賦能。

針對這樣的路徑變化,季薇在今年華映的年會上引用了芒格的比喻進行詮釋:投資就像捕魚,第一條原則是要到有魚的地方去,第二條原則是千萬不要忘記第一條。

資本尋機會而動無可厚非,但似乎也跟華映一直強調的“專注”背道而馳。不過細研究之下,會發現它的投資其實始終沒有脫離數字化這條主線。

一方面緊抓人群需求的迭代。從互聯網核心人群,到泛人群,再到細分人群,每一波人群的變化,都對應著存量需求的升級和新需求的產生。

另一方面乘勢技術升級的紅利。從PC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今天5G、雲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是所有消費升級的底層邏輯。

對人群和技術這兩條主軸的精準把握,正是華映能在過去十幾年,從一家初創基金成長為頭部機構的重要“支點”。

2、跨越是如何實現的?

縱然如此,從數字內容到大消費依然是一個不小的跨越,為什麼華映可以做到?

這還要從整個消費升級的兩大底層邏輯說起:

首先,這一波消費繁榮的基礎,在於新人群和新需求的湧現。而人群和需求的迭代,作為華映過去十幾年的核心關注點,自然也成為其進軍消費行業的先天優勢。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華映資本主管合夥人王維瑋


“我覺得用戶洞察是華映最強的能力,因為我們早期投TMT,最敏感的就是用戶跟流量。其實消費和互聯網是一個江湖,今天很多新消費的創業者都是從早年互聯網行業演變過來的。”

在王維瑋看來,從PC互聯網時代走到今天,華映對用戶洞察和流量的來龍去脈已經非常熟悉,轉投消費也是一脈相承。

而早期在內容和流量入口上的佈局,也讓華映有機會從數據的角度掌握最一線的需求變化。

從目前華映在細分消費領域的投資項目,以及高頻的行研報告輸出中也能看出,其對Z世代、銀髮、中產、下沉等不同細分人群,以及單身經濟、懶宅文化等亞文化形態,已經積累了比較深入的洞察。

第二,內容成為這兩年新品牌成長的核心助推力。媒介和渠道的多元化,讓新品牌有機會從一個單一渠道快速起量,但要真正形成氣候,跨平臺和數字化成為繞不過去的兩道坎。

而在內容和數字化技術上的長期佈局,也讓華映在對新品牌的賦能上形成了獨特的壁壘。

“包括之前投資的一些節點型的公司,也在教育我們如何轉型。比如李子柒,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從內容到品牌達到階段性成功的公司。


微盟也從一個微信第三方服務公司,逐漸成長為助力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建設平臺,重點包括零售、電商、餐飲和消費品牌等行業的數字化賦能。”王維瑋告訴浪潮新消費。

這些被投企業的成長,不僅為華映的賦能體系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讓團隊更能敏感地覺察到行業的變化和企業的需求。

所以總結下來,華映的投資核心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專注,定義自己的能力圈,深耕賽道;第二是在重點行業進行佈局式投資。


當由此而積累下來的人群和內容上的基因,與新消費的內核重合,“跨越”自然水到渠成。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新人群和新需求的湧現對應著產品創新,媒介和渠道的多元化對應著內容驅動,基於新國貨時代的這兩個關鍵詞,我們進一步看到,華映為此進行了一系列佈局。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其中,微念(李子柒)是內容驅動的典型。作為行業裡最早一批看MCN的機構之一,華映資本與大部分將網紅複製能力作為核心關注點的機構不同,認為依靠內容孵化出消費品牌,才能真正突破天花板。

而基於對快節奏都市人群的洞察,華映資本從李子柒田園牧歌式的獨特內容中,也看到了品牌輸出的可能性。

於是在李子柒微博粉絲只有數十萬時,便確定了投資意向,併成為其背後運營公司微念科技的A輪領投方。

“子柒從MCN公司到自有品牌的初心從來沒有變過,也是沿著這條線一直走到了現在。今年李子柒已經開始自建供應鏈了,從這個角度你就知道她是認認真真在做這件事,而不是一個所謂的網紅品牌。”王維瑋說。

相比之下,自嗨鍋則是產品創新的代表。“創始人非常極致,整天琢磨著怎麼把產品做好,針對的又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懶宅獨人群,就覺得這個品類一定可以做起來。”

自嗨鍋從2018年推出,到2019年同比增長5倍,再到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4倍,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5億的規模。這樣的成績也更堅定了華映投資新品牌的信心。

談到接下來的規劃,王維瑋表示,華映資本在消費領域的佈局才剛開始,依然要把口子開得足夠大,基於內容和傳播上的優勢,再慢慢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本質上,我們的態度還是求真、不偏見。大家有很多觀察行業的方法論,比如掃Shopping mall、看社區、去下沉市場等等,我們願意學習;但在此基礎上,核心還是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有真知灼見,形成自己的能力圈。”

堅持獨立判斷,是根植於華映骨子裡的文化,也形成了90%的項目為領投的特色。

也正因為此,王維瑋對於消費市場的空間有著自己的信心:

“很多人說要投出百億的品牌,我覺得太小了。美國消費品有很多千億美金的公司,中國可能只有茅臺和五糧液,我們還是希望能扶持中國的企業家,做出世界領先的消費品公司。”

投資李子柒、微盟、自嗨鍋,華映的消費基因是什麼?


那麼回到華映本身,下一步是什麼?

1、效率和創新是關鍵詞

首先在方向上,季薇總結了兩個大的機會:

一是數字化賦能。“數字化提效仍然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她看來,中國的餐飲、零售、教育、服裝的集中度(CR5)和連鎖化率,基本都低於10%。

所以對於華映來說,一邊是橫向關注企業內部數字化和效率的提升。華映早在2014年、2015年兩度投資的微盟,已經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這個方向的空間。

“當時就覺得微信上的應用肯定會起來,而微盟又是唯一一個用經銷商體系來做BD的公司。很多人不理解,但我們投過百度的廣告公司,知道它最早的銷售就是靠經銷商體系做起來的。”

回過頭看,從公眾號到小程序,再到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正是這三波紅利讓微盟成長為“新經濟SaaS第一股”,服務超過300萬商戶。

而另一邊,縱向提高產業鏈上下游效率的機會,也在華映的關注範圍內。

二是供應鏈出海。隨著國際爭端的加劇,1.0版本的模式出海開始遇到比較大的阻礙,而季薇認為,“出海2.0”的機會在於產品和供應鏈。

“比如對在女裝、童裝、小家電等垂直領域,有優秀的產品和供應鏈能力的企業來說,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出口淨額微增了零點幾,但跨境電商B2C逆勢上漲了28.7%。

在她看來,中國企業的跨境電商運營能力、數據能力很強,在中國經歷過流量和電商大戰的,出海以後活得都不會太差。

所以總體而言,在消費這塊,未來華映圍繞的將是創新和效率這兩個關鍵詞,重點關注的方面則是由媒介變革和產品創新所帶來的新品牌、新服務、新平臺,以及供應鏈能力和品牌出海的大機會。

2、以簡單回應複雜


另外就是機構自身的進化:

一方面是內部的數據化賦能。“我們從2014年開始就研發了自己的MOSS系統,用數據來驅動投資和管理,加上給前端團隊更大的彈性和空間,讓我們能更好地感知行業變化。”

如今,中後臺系統已經成為華映做投資決策的一大依仗,也是未來沉澱核心能力的關鍵。

另一方面是賦能體系的進一步深化。季薇一直強調投資只是起點,如何更深度地為被投企業提供多維度的服務和鏈接,做好“交易+服務”型機構,是她長期看重的價值。

至於如何面對行業未來更大的變化,季薇的解法也很直白。“今年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複雜’,怎麼去回應?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童真的‘簡單’,加上科技的創造力、開放的心態,去面對這樣複雜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