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畫歷史延襲保持了中國文化哲學特徵

本篇是上篇《從“道家思想”中提取“中國文人畫”的哲學文化基因》的下篇。

中國文人畫的定義範疇

文人畫的形成大約有如下三個前提條件:

第一,大批官吏文人以書法工具、材料、書寫效果應用到繪畫實踐中,形成書畫同源的藝術語言特徵;

第二,社會存在自由文化氛圍和把玩古玩文物的流行風氣;

第三,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繪畫功能的轉變,從以前的官府紀事、墓葬頌讚等上層建築需要轉向民間世俗、實用和欣賞的藝術韻味、階層個性的需要。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一個形式分支,有別於官庭院體畫和民間世俗繪畫的一個特別的藝術體系。主體是文人,文人也是仕途官人士大夫;毛筆書寫、水墨絹紙為介質手段;承載中華文化傳統信息的繪畫為客體。

繪畫藝術學者對中國文人畫的歷史延襲

陳師曾先生對文人畫的界定基本被美術界所認同。他在《文人畫之價值》一文中提到:“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畫之性質,含有文人之情趣,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情,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的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它不在技法上有所區分,而是中國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大範圍的繪畫。而且畫中具有哲學性、文學性和抒情性。

學者俞劍華評述說:“中國畫約可分為兩路,一路是職業畫家的專業繪畫(即院體畫和工匠畫),一是說業餘畫家的文人畫。職業畫家重法度,文人畫家重氣韻;職業畫家重物質,文人畫家重精神。”

特別是山水畫從人物繪畫中剝離出來,使文人在繪畫形式上得到極大的自由解放。畫家可以鬆開雙手,解放思想,不必拘於現實的約束去繪畫。為後來的文人畫開闢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文人畫歷史延襲保持了中國文化哲學特徵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人摹本英國館藏

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觀點,使繪畫從形似引入神韻,不求形似而韻味無窮。中國畫對“氣韻生動”的神韻作為繪畫主要表現形式。

南朝宗炳以山水明志,《畫山水序》:“聖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充分體現了文人畫與自然之道的辯證關係,以及文人觸景生情的自娛心態。

中晚唐時期是文的初發期,詩人王維以詩入畫,為後世奉為文人畫的鼻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水墨相融,以墨計彩。展現了文人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

兩宋時期是文人畫的形成期,“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京)以書帶畫,並對文人畫理論有過論述,但因為是形成期,理論和實踐並不成熟。更多的是對王維的水墨繪畫有所繼承和發展。宋鄧椿《畫繼雜說》:“畫者,文之極也。”也是說明對畫是文的延續。

蘇軾也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意氣是指溢於畫面中的內蘊之氣,是對藝術形象神似觀點的理論總結。所以美術史定義文人畫真正意義興起是始於北宋。

中國文人畫歷史延襲保持了中國文化哲學特徵

蘇軾《石竹神品》

經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兩宋的文化積澱和發展,元代則是達到文人畫理論實踐雙成果的重要時代,舍形取神,簡逸為上,重情趣,善程式的演繹,審美取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文人畫發生了一次創造性的發展。

元代的文人畫以趙孟頫領銜,其後產生了“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和吳鎮),趙孟頫和倪瓚是出儒入道,黃公望和吳鎮是道士出身。他們將儒釋道情懷融進繪畫之中,將文人畫當作參禪悟道的載體。在畫中表現了很多“隱居、高隱、小隱、漁隱”的道家和道教意蘊,以文學中的比興手法,以書家的筆墨線條,把玩情趣意味。感悟出世成仙的嚮往追求,表達士大夫階層的孤傲、閒逸的人生態度和情感胸臆。藝術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爾”。受道教道家哲學思想影響,這批文人畫的代表人物將文人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文人畫歷史延襲保持了中國文化哲學特徵

鄭板橋《石蘭圖》

經過元代的文人畫理論的建立,為明清將文人畫的理論和繪畫實踐達到了全面的提升。明清文人畫的理論研究更加全面、更加充分、更加深入,影響也更加廣泛。表現技法上多以水墨寫意為主,筆墨注重表達情意和韻味,實形弱而意識強。對錶現語言的歸納更加成體系。但也造成了一個後來詬病的明清繪畫程式化氾濫的問題。

明代的繪畫理論家、文人畫家董其昌根據蘇軾的“士人畫”理論,以南北禪宗為範本,進一步闡述了中國繪畫的“南北宗論”。其中南宗“文人畫”被樹為正統地位,成為“文人畫”理念的最高認識。

中國文人畫歷史延襲保持了中國文化哲學特徵

董其昌山水

從而揭開了繪畫風格各異、流派紛出、爭奇鬥豔的時代。湧現出許多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如沈周、文徵明、戴進、吳偉、董其昌、鄭燮及“四僧”“四王”等。出現了“吳門畫派”“浙派”和“揚州畫派(揚州八怪)”。這時的文人畫家有仕途官吏,有出世隱者,有出儒入道的,有釋道雙修的。總之道教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深入他們的繪畫作品中,使得明清文人畫更加顯示出筆法恣肆、放縱誇張、簡括凝練、造型無定、意境冷寂。特別是道教的世俗化神仙題材在繪畫作品中湧現,山水與人物相交融更加強了儒釋道的互融。

明代“理學”“心學”的產生和發展,完善了“儒釋道”的哲學成果,也進一步從藝術哲學的基礎上促進了“文人畫”的理論完善。

中國文人畫的藝術特徵

具體分析文人畫的特徵,文人畫具有曲高和寡的偏執品味,士大夫的人格教養和精神膽識,不追求欣賞受眾的廣泛性,在文化內涵中充滿獨立個性。在文化學科方面綜合而貫穿,“詩是無形畫,畫是無言詩。”

文人畫反對寫實,反對匠氣。倪瓚的“聊寫胸中逸氣,不求形似。”,清查禮《畫梅題跋》中提到:“畫家寫意,必須有意到筆不到處,方稱逸品。”齊白石曾說過:“畫在於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

這可能是因為文人畫的畫家有一種階層的優越感和傲慢所致,不願與俗同塵。

總結中國文人畫的六大特徵:

1.主觀世界:物我兩忘

2.間接表達:符號語言

3.知白守黑:避世曲徑

4.獨慎心志:獨善其身

5.隱士空靈:淡雅簡明

6.詩書畫印:形式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