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一路在廣袤的草原疾馳,終於看到有人居住的城鎮了,這裡是藏區,每個村鎮的山坡上必然密佈五色經幡,有時候整個山都被經幡覆蓋,風吹雨淋,褪色的彩旗會被新的更換,不變的是長久於心的信仰。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藏區的村鎮往往最好的建築就是寺廟,當地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都奉獻給神靈了,街上三五成群的僧人也越來越跟上時代的潮流,使用現代科技產品繼續他們的修行。路邊寺院高音喇叭不時傳頌經文,彷彿我們置身天國一般。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紅原這一帶的村鎮多是浙江省援建基礎設施,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對口支援老少邊窮地區的傳統也體現中國政治制度的特色,這個路邊的公廁也掛牌浙江援建,只是光有硬件沒有配套管理的軟件措施,真正達到援建的根本效果需要走的路還很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看到一個路牌,上面的地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瓦切在中國革命史上有它的一筆,紅軍從瓦切開始走過茫茫若爾蓋大草原,進入甘肅迭部,陌生的是從來不知道瓦切到底在哪裡,只是川西高原一個不起眼的小鎮。面對著空曠的草原,3400米的海拔高度,不知道當年衣衫襤褸飢腸轆轆的紅軍戰士是怎樣堅強的意志走完這一段艱苦的行程。無數長眠在這裡的紅軍戰士可能沒想到近百年之後,曾經吃人的大草原成為紅色旅遊的目的地,今天的人們駕駛先進的現代化交通工具繼續著他們曾經艱苦卓絕的旅程。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曾經的瓦切鎮已經變成高原旅遊小鎮,到處是供遊客住宿的飯店賓館,瓦切往北通往阿壩的蓮寶葉則景區,至從青海年保玉則景區關閉後,不為遊客熟知的蓮寶葉則漸漸進入人們視線,本來我們也有意前往一探,可想到紅原3500米左右的海拔住宿成為不得不邁的一道坎,再加上不時的小雨降臨讓我們望而卻步了,希望留待以後吧。

瓦切南下紅原縣城,這是一段沿著白河行進的道路,豐水期的草原河流非常寬闊,豐裕的河水似乎要漫過道路一般,曾經的草原成為沼澤溼地,遠遠望去斷橋都成為風景。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紅原縣城到了,1960年,周恩來總理為紅原縣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這是一個一條騎街馬路穿過的小縣城,整個縣城看上去整潔乾淨,路旁高大路燈插著鮮豔的國旗。從縣城一端開車穿過也就幾分鐘的事情。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走紅軍走過的道路(人與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