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督軍官職有多大?能管多少人馬?

由於民國軍閥與清末官僚隊伍有著千絲萬縷般的關係,所以民國肇始時,軍閥們在一定程度上是繼承了清代的官制。

如督軍一職,其實就類似清代的總督,總督可以說是清代地方上最高行政長官,通常是節制一省至三省的政務和軍務,如閩浙總督左宗棠、兩江總督李鴻章,陝甘總督林則徐,他們直接向皇帝負責,在地方上握有軍政大權。

民國時期的督軍官職有多大?能管多少人馬?

民國的軍閥為了凸現與前朝的進步性,將總督的職稱改為了督軍,但在本質職能上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督軍依然是地方上最大的官員,依然掌控著一省及多省的軍政大權,而且變得更為獨立,最終形成了多路軍閥割據的局面,實際權力不遜於東漢末年的州牧、晚唐時期的節度使,可見民國的督軍一職含金量之高,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民國時期的督軍官職有多大?能管多少人馬?

至於各路督軍管轄多少兵馬,這個是沒有硬性規定的,少的有幾萬人,多的可達幾十萬,督軍軍事實力的強弱與否更多在於其所在省的地盤大小和人口數量。像奉天督軍兼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由於地盤擁有三個省,所以兵力有二三十萬之多,像雲南督軍蔡鍔,由於雲南地處偏遠人口相對少,所以蔡鍔的兵力還不到五萬人,而山東、河南、江蘇這些人口基數大的省份,這些地方督軍的兵員自然也不會少哪裡去。

民國時期的督軍官職有多大?能管多少人馬?

民國時期各省督軍的兵員是不太好統計的。

一是因為局部戰爭頻繁,今天我聯合他打你,明天你聯合他打我,軍閥之間為了土地和資源的爭奪不惜用武力來解決分歧,雙方兵員的補充和損耗往往跟不上數據的統計,還容易發生虛報的現象。

二是因為變動性武裝太多,比如剛收編的雜牌軍、流氓土匪隊伍,他們不滿意現有待遇,不想幹就帶著隊伍投奔了別的軍閥混飯吃,或者是重新落草為寇,令軍隊組織的整體變動性太大。

民國時期的督軍官職有多大?能管多少人馬?

三是因為兵員水分比較大,由於連年征戰,各地優質兵員稀缺,而招募壯丁的指令不斷,所以各府縣常常用老弱殘兵來湊數完成上級徵兵要求,而這些殘兵老兵空佔了軍隊的兵員名額,但卻是不能上戰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