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中人張三丰,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傳奇經歷,感佩

細說文化,品味生活。大家好,這裡是星海之客。我們一起發現更多的美好。

張三丰是歷史上一個傳奇人物。據考證,張三丰生於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於1458 年,壽命長達212 歲。他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丰著述豐富,創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極拳法,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擅詩書,文才出眾。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丰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丰也。

神仙中人張三丰,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傳奇經歷,感佩

張三丰塑像

據《明史·列傳》載:張三丰,遼東懿州人( 今遼寧彰武西南),名“全一”,又名“君寶”,“三豐”是他的號。他體型高大壯美,龜形鶴背,大耳圓眼,鬚髯似戟。不論嚴寒或酷暑,他都只穿一件道袍和蓑衣。張三丰在很多方面都異於常人,例如:他有時能把滿升滿斗的糧食即刻吃完,有時卻幾天才吃一餐,有時竟幾個月都不用吃東西。張三丰居無定所,行蹤飄忽無常,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他還喜歡用幽默嘻笑的態度行事,通常是不顧別人的異樣眼光。他讀書能夠過目不忘。是以“人皆異之,鹹以為神仙中人”。

歷史上能夠被幾代皇帝尋訪、封號的人,恐怕只有張三丰一人。明朝200 多年間,幾乎各代皇帝都尋訪過他。明英宗賜其號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其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道家是修真的,所以這些封號都有一個“真”字。整個明代,從帝王到百姓,普遍崇道,這與張三丰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

神仙中人張三丰,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傳奇經歷,感佩

武當山

來此一生為修道

據說張三丰是遼東懿州人,關於他的出生和童年,有一段離奇的傳聞。說他媽媽在生他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召來仙鶴,停在屋上,長嘯三聲,驚醒了她,很順利就生下了張三丰。

張三丰長到5 歲,得了一種奇怪的病,雙目漸漸失明。這時,道長張雲庵見他長得不同凡俗,就對他父母說:“這孩子仙風道骨,只是目前眼睛遭到魔障,不如給貧道做弟子,等他脫了魔障,眼睛復明,再奉還給你們。”父母答應了。從此,張三丰成了一個小道徒,跟著道長住在觀裡。半年後,他的眼睛果然復明。師父教他學習道家經典,他天資奇高,過目成誦。過了7 年,張三丰才回到父母的身邊。

成年後,他也曾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當了兩年縣官。至宋度宗鹹淳年間(1266 年)父母相繼去世,他便束裝出遊遍歷名山,訪道求真均無所獲。後乃居於陝西寶雞山中。在延佑元年,時已67 歲的張三丰始入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傳以金丹大道,山居四載年已70 歲,火龍真人命其出山修煉,和光混俗,遍遊大江南北,往來名山古剎,又與江湖上各種人物交往,傳授拳術,講究丹法。

神仙中人張三丰,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傳奇經歷,感佩

來此一生為修道

又經數年,至元朝泰定甲子春,張三丰已77 歲,他到了武當山,在武當山中結廬修道,潛心修煉,9 年道成之後,又去湘雲巴雨之間尋師訪道好學不倦。經過名山大川,受過艱難磨鍊,結識了不少良師摯友,後於西山遇見道教北派之丘長春道長,倆人相見話逢知己,促膝談道,議古論今,如此談道非同常人。

張三丰95 歲在南京遇沈萬三授以丹道之法,後又到寶雞山居金臺觀。

張三丰最後從歷史上隱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樣不知所終。一些史料中記述了在明英宗天順年間,有人在四川鶴鳴山等地,多處見到他仙升。暫且按這些來推算,張三丰當時在人間已經是200 多歲的人了。

在這200 多年間,從能查閱的史料看,張三丰足跡從北到南遍佈大半個中國,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遺蹟和故事。張三丰詩、書、畫、棋、琴、劍樣樣皆精,從明、清兩代的記錄看,他除了留下日常所用的笠、衲、蓑、杖、筆硯等物外,還留下不少書法、詩賦、畫作等。

創太極拳

張三丰根據內丹的修煉之法,獨創了武當派的內家拳法,成為武當派的最大特色。從此,武當山成為武林聖地,與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齊名,武術界有“北宗少林,南崇武當”之說。張三丰當年進武當山修道,並沒有公開自立門戶,只是以遊方高道的身份,收徒授道。經過明成祖朱棣的宣揚帶動,武當山的所有道士,都將張三丰奉為武當派的祖師。

神仙中人張三丰,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傳奇經歷,感佩

太極示意圖

張三丰所創的太極拳是一種性命雙修的功法,注重內修,動作沉穩,神意悠然,剛柔相濟,以靜制動;既可搏擊,又可長生。提起修煉,很多人以為就是煉功(做動作),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修煉是既要“修”又要“煉”,煉動作是次要的,修心性才是主要的。道家經常講“清淨無為”,其實就是指修心。修煉者只有重德修心性,才能提高層次。

太極拳和內家拳本是一體,張三丰當年教徒都是口傳身授,他的拳法傳給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等繼承人。其中一支傳到王徵南。王徵南以後,各支的後世傳人把太極拳冠以不同的姓氏,有的加進了自己的東西……張三丰太極的原貌被毀壞,正宗的太極已失傳,修煉心法的部分已經遺失,只留下了動作。而且,現代流行的太極拳,有不少是魚目混珠的,這實在是一件憾事。

張三丰的神蹟

歷史上,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傳說,都流傳了很多張三丰的神蹟。《明史》和《微異錄》中都有記載:張三丰居寶雞金臺觀時,曾遊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將死,做詩唱頌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過來。歸來後他給了弟子楊軌山一偈,預言元朝滅亡明朝誕生。偈雲:“元氣茫茫返太清,又隨朱雀下瑤京。剝床七日魂來複,天下齊看日月明。”(張三丰的《雲水集》)

神仙中人張三丰,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傳奇經歷,感佩

鶴鳴山

重新歸來的張三丰,必有未完成的使命要做。果然,從明初他開始草創武當,到最後鶴鳴山仙升,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史和民間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明、清兩代。

明代姚福撰《清溪暇筆》中記錄了他在李景隆家見過張三丰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  

張三丰在福建省邵武的武陽峰修煉。一日,張三丰忽聽有孩童哭鬧之聲,原來是和平鎮上有幾名孩童進山玩耍,其中有一孩童不小心把一枚銅錢誤吞腹內,疼痛難忍。張三丰問明情況後,馬上從武陽峰的一棵茶樹上撮下一把茶葉,在口中咀嚼後,讓孩童服下,不大時間這孩童的腹內便咕咕作響,爾後,那銅錢已經變成碎末隨便排出。從此,這一片的茶葉就開始具有碎銅的功能。當人們知道救小孩命者乃張三丰後,便把和平武陽峰周圍受張三丰太極靈氣所浸養的茶葉稱為“神仙茶”,又叫碎銅茶。

星海之客

2020年5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