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擁有極為廣闊的內涵和非常強大的傳播影響力。整個東亞地區各國的歷史或多或少都有中華文化的影子,很多文化元素也是源自於中國而後才在東亞各地開花結果。但是近幾年來,位居東北亞的韓國卻屢屢與中國在某些文化遺產的歸屬權上產生糾紛。很多來自中國的物質文化元素都被韓國強行否認其來源,並張冠李戴地標定為韓國起源,自造獨創。更有甚者,一些中華的特有人物和風俗習慣也被韓國在輿論場上竊為己有。中韓兩國在漢服、泡菜、端午、孔子等問題上都出現過糾紛,雖然這看起來像是鬧劇,但是韓國人的居心遠沒有如此淺薄。這些只不過是表面上的文化符號,而他們的目標實際上是更為珍貴的東西。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立足東方,輻射世界的東亞文化圈


在中古時期,中華文化就開始以中原為核心,呈同心圓狀向外發散。在大約明清時期,隨著以中國為宗主的東亞朝貢體系得到確立,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明圈也宣告完成。這個文化圈涵蓋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各國向中國學習的潮流大行其道。日本的古代建築,東南亞的媽祖信仰都是源自於古代中國。日本的京都就是仿照我國長安的建築格局而興建,紀念媽祖的天后宮也是建造於我國的福建地區。同時我國的儒家思想也被廣泛傳播,朱子學、陽明學在東亞地區尤為受到歡迎。甚至到了近代的日本,儒學傳承依舊在上層貴族和軍政要員之間代代不絕。而地處東北亞的朝鮮半島,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地區,其受到的影響也最為深遠。我們之間的緣分也就從此剪不斷,理還亂。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東亞文化圈


朝鮮半島和中原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周武王分封商王朝的貴族箕子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立封國,史稱“箕氏朝鮮”。而箕子的族弟微子啟被分封到了河南地區建立了宋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重要諸侯國。微子啟之弟微仲的八世孫名喚孔父嘉,他同時也是宋國第五代君主宋閔公的五世孫,他的後人便以“孔”為氏。孔子就是孔父嘉的六世孫,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後來到了魯國為官,所以孔子這位宋國的沒落貴族降生在了魯國。算起來孔子是微仲的十四世孫,微仲有一位兄長是朝鮮的國君箕子,這樣一來孔子和朝鮮半島的關係就被人為牽連到了一起。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遠房親戚,但是在韓國某些有心人的口中,好像孔子與朝鮮地區有直接的血脈聯繫。這也是韓國與中國在文化符號上的首輪爭奪戰,韓國方面並不能佔到什麼便宜,所以“孔子是韓國人”這一謬論仍然只在一些有心人和無知群眾當中有市場,並沒有廣泛傳播。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箕氏朝鮮更迭


而泡菜作為朝鮮半島地區的國民食物,可以說是家家戶戶的日常必需品。這種以鹽醃漬的食物屬於社會生活史的範疇,其發展歷程大體上是民間約定俗成的,很難具體探討其源流和歸屬。除了朝鮮半島之外,我國的東三省地區、四川地區、兩湖地區和兩廣地區都有這種名為“泡菜”的食物,雖然製作方法略有差異,但大體上是同類的食物。可是如今的韓國卻要硬拗“泡菜”起源於韓國,其歸屬權屬於韓國,他們要求中方的一切資料包括百度百科都要認同這一點。甚至據韓國媒體報道:

“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12月8日表示,他已向百度百科發郵件,就‘泡菜’詞條中‘韓國泡菜源於中國’一表述表示抗議。”

在今年的十二月,我國聯合印度、伊朗等國出臺了國際泡菜的製作標準,這一點應該是碰觸到了韓國人脆弱的神經。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韓國泡菜


本來我們以前並不需要嚴格推究泡菜的起源,但是如果細細推究古籍,我們便可以發現端倪。不必說《詩經》當中

“中田有廬,疆場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曾孫壽考,受天之祜”,菹就是“泡菜”的一種。就是單單從“泡菜”這個詞條入手,我們亦可發現宋欽宗時期孟元老所著的《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第二卷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鹽漬菜蔬亦曰齏,今西南各省曰泡菜。而乾醃者謂之葅,羅卜葅最有名。”

這證明“泡菜”一詞出現在中國最晚也是在北宋末年。《東京夢華錄》在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成書,而同時期的朝鮮半島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如今的韓文是在1443年才被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所發明出來,當時的朝鮮半島連文字都是沿用漢字,那麼“泡菜”這個詞條的來源到底是何處,自然呼之欲出了。更不要說如今的韓式泡菜當中多以辛辣口味為主,可是辣椒傳入東亞文明是在明朝時期,那麼看來韓國如今最為典型的辣味泡菜不會早於明朝出現。明朝與宋朝誰先誰後,不言自明。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朝鮮世宗大王與訓民正音


看似滑稽的言行背後有險惡的居心


上述荒誕言論本來只是在少部分故意譁眾取寵的學者和媒體人之間傳播,但是今年卻以網絡的形式不斷擴散,民粹主義的浪潮隨之風起雲湧。網絡上謾罵中國偷竊了韓國文化的網民比比皆是,就連韓聯社也指責中國“文化挪用,缺乏對周邊國家文化和歷史的瞭解”。這些看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如果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看,那麼事情就好像不是那麼簡單了。東亞文化圈原本是亞洲人的事務,可是如今的世界文化圈卻是由歐美等國掌握話語權。無論是聯合國還是各種文化機構,西方國家的聲量要比中國還大。而韓國作為一個二戰後由美國扶植起來的國家,它和西方國家的關係要比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好得多。而如今的韓國正是在從小處著手,不斷潛移默化地模糊一些概念,甚至慢慢修復人們的記憶。就以“泡菜”為例,如果不是引發了爭端,一提起這個詞語,我們想到的一般都是朝鮮半島的辣白菜而不是我們四川的泡菜。而提到相撲,我們就會想到這是日本的國技,而不會想到這是由中國傳播過去的“角抵”演變而來的。文化不像科技發明可以確定歸屬權和專利,文化符號是一種感知更是一種認同。

當一種文化元素在異國他鄉盛行起來,並被打上當地民族的烙印後,它的歸屬就會變得模糊。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漢服與韓服之別


而韓國真正想要爭奪的東西就是東亞文化圈的當代宗主地位,將東亞文化圈中的漢文化因素變為韓文化因素。由於歷史的原因,在很多盲目的韓國人眼中我國的歷史只有建國後的七十年,所以才給了韓國以可乘之機。而且韓國在歷史上也曾經這樣操作過,明朝滅亡後,一直接受明朝冊封的朝鮮王室就開始以“小中華”自居。朝鮮官員在私底下稱清朝皇帝為

“胡皇”,按照他們的意識,明朝既然已經瓦解,那麼能夠代表中華的就只剩下朝鮮。歸根結底,他們就是希望繼承明代滅亡之後所空缺下來的中華道統。因而至今的韓國國內依舊可以看到大量中國明代時期的服飾和建築,目的就是如此。再加上他們和西方國家的良好關係,這種情況便成為了可能。據媒體報道:

“2020年12月10日,美駐韓大使、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發推宣稱‘很榮幸身處泡菜的起源地——韓國!’”

這很明顯就是選邊站,代表了外部勢力也支持韓國在文化傳承上搞出來的一系列小動作。雖然我們如今對外的態度是分享與包容,但是文化的層面上是排他的,非此即彼,非中即韓。我們不能忽視韓國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覬覦之心,也不能低估如今韓國在國際文化界的影響力。

漢服、泡菜、端午、孔子,韓國人真正想爭的究竟是什麼?

美國駐韓大使哈里斯站臺韓國


綜上所述,中韓兩國是友好鄰邦,在國際上一向以開放的原則來處理彼此的關係。但是近年來,韓國在一些文化問題上屢屢搞小動作。隨著民粹主義浪潮興起,這兩股力量有合流的趨勢。而且韓國在西方國家面前有一定的話語權,所以在很多問題上容易佔據高地。對此我們應該警惕,不要等到韓國將我們的文化遺產奪走後,才來彌補。尊重我們的歷史,敬畏我們的文化,我們才會是東亞文化圈的真正繼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