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依據《周禮》推行改革,卻得不償失,為什麼?可以這樣去理解

王莽以“新”代“漢”成功上位後,依據《周禮》,為新王朝描摹了偉大的發展前景。隨之,他信心十足、全力以赴地進行了多方面的

改革

王莽依據《周禮》推行改革,卻得不償失,為什麼?可以這樣去理解

圖謀改革的王莽(像)

一、土地改革。

王莽登基稱帝后,首先頒行了“王田令”和“私屬令”兩項改革措施。其一,全國的土地稱“王田”,屬新王朝所有,禁止任何人買賣;一個家庭中成年男人不足八名的,佔田不得超過900畝,多餘的要無償交出來,分給親屬和鄰里;以前沒有土地的,一對夫婦可擁有100畝耕地。膽敢違犯者,流放邊疆。

王莽依據《周禮》推行改革,卻得不償失,為什麼?可以這樣去理解

擁有土地的民眾辛勤耕作(圖景)

其二,各家的奴婢稱“私屬”,一律禁止買賣,對於那些不服從者,流放邊疆。

這兩項改革,確實考慮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又是實在行不通的。那些擁有成千上萬畝土地的、虜掠買賣人口的,大都是豪紳鉅富、貪官汙吏。讓這些有權有勢的人交出自己的“財產”,停止其卑劣勾當,這顯然是行不通的,或者說很難做到的。

二、工商改革。

始建國二年,王莽頒佈了 “五均”、“六筦”及“賒貸”三項法令,對工商業進行改革。

其一,“五均”就是由政府來經營工商業。在當時全國最大的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五個集市,設立市場專管機構。同時,在每一個季度的中間月份,評定出各種商品的標準價格,對一些生活必需品的售價由官方平抑。這一做法看上去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著想,但是卻不能遏制那些達官貴人們“賤收貴賣”,從中謀取血腥利益。

王莽依據《周禮》推行改革,卻得不償失,為什麼?可以這樣去理解

謀取暴利的豪紳(漫畫)

其二,“賒貸”是由官府借錢給百姓,以限制商人們放高利貸。但是,如果到期償還不了政府的錢,也是要受到處罰的。

其三,“六筦”是指除“五均”和“賒貸”之外,再加上鹽、鐵、酒國家專賣;國家統一鑄錢;國家統一收取山澤使用稅。“六筦”中最坑人的要算是鑄錢了。對貨幣的改革,王莽稱帝前就進行過一次。居攝二年,王莽下令,在五珠錢外,增鑄錯刀、契刀、大泉三種,與五銖錢一起流通。

建立新朝後,王莽認為漢朝皇帝的姓氏“劉”的字寫法(繁體“劉”)是“卯、金、刀”,而五銖錢、錯刀、契刀三種貨幣的名稱全部與“劉”字有關。為了表現改朝換代,王莽廢除了這三種貨幣,只保留了“大泉”一種,另增鑄兩種“小泉”。次年,王莽又發行“寶貨”,共計“五物”、“六名”等二十八個品種。

王莽依據《周禮》推行改革,卻得不償失,為什麼?可以這樣去理解

古代錢幣(像)

錢幣種類多且幣值不統一,換算起來很麻煩,為此,人們私下裡還是使用五銖錢。但是,如果被發現了,將會受到嚴厲地處罰。

據說,王莽改革貨幣的目的,主要是想讓那些富商大賈所存貨幣變成廢品,間接地掠奪富人的財富,從而消除貧富不均的現象。但實際的情況是,富人們還可以靠不動產維持生活,貧苦的人卻連日常生活都難以解決了。

三、政治改革。

政治方面,王莽的改革更是花樣百出。一方面,對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官名”,以及地名、行政區劃都進行了較大改動,有些還是一改再改。例如,把大鴻臚改成“典樂”;把大司農改成“羲和”,再改為“納言”等。另一方面,王莽濫加封賞,使得公、侯、伯、子、男各級爵位人員眾多。無論什麼人,只要能博得王莽的歡心,就能提升品秩或地位,甚至直接從社會底層躍入貴族階層。

四、外交改革。

對外關係上,王莽立足天無二日、人無二主,認為境外的少數民族“附庸”稱“王”,有違古制,應該改稱“侯”。於是,王莽把漢朝發給他們的玉璽換成了侯爵印章。這些境外少數民族之邦,名義上尊漢朝為宗主,實際上都是自我管理。他們進貢給的東西,還不如朝廷賞賜給他們的多。可是,王莽偏偏要在“王”或者“侯”,這樣無關緊要的名稱上做文章。這真是唯恐天下不亂。

一些弱小的民族對他的所作所為,雖然不滿意,也只好忍著。但是,一向強悍的匈奴,卻不願意忍。囊牙單于索要舊玉璽不成,就起兵犯境擄掠百姓,在北部邊境燃起戰火。西域、東方的高句麗、西南方的句町等國也都因王莽的無理挑釁,或反抗、或斷絕關係。於是乎,平靜了百年的邊境,再也無法寧靜了。

王莽依據《周禮》推行改革,卻得不償失,為什麼?可以這樣去理解

入侵的匈奴大軍(劇照)

總而言之,王莽建立新王朝後,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也只能算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甚至是頭痛治腳、腳疼治頭。進一步說,王莽的改革,不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惹得豪強和平民都不認可,使得國家逐步進入了動盪、戰亂狀態,直至被顛覆。

參考文獻:《漢書》、《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