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員工的績效工資,按工作量算最合適嗎?

導讀

醫院領導和一般員工收入的權重,如何設置才更公平?一文中我們大家詳細闡述了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以及從公平理念重建、薪酬總量改革和薪酬形式改革這三方面講解了薪酬制度改革的內容。

陳亞光教授將繼續為大家講解應該如何改革績效工資,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具體內容呢?


醫院員工的績效工資,按工作量算最合適嗎?

績效工資改革

績效工資改革是目前絕大多數醫院主要的薪酬改革內容,績效工資改革不僅僅是改如何算錢,它包含了四大內容,一是分配原則設計,二是用什麼方法算錢,三是二次分配,就是如何分到個人,四是考核。

一. 分配原則設計


其實這是整個績效工資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原則沒有明確,無法選擇方法,解決矛盾時無依靠。

原則一:就是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向貢獻大和關鍵崗位傾斜,這個是無法迴避的,具體化就是工作量多、收入多、質量高、給醫院貢獻大(結餘多、藥品材料成本低、聲譽好)、崗位人才稀缺的,待遇就要高;

原則二:就是公平原則,要考慮科室的資源配置、要考慮需要政策保護的專業、要合理的設計差距、控制結果。


原則三:就是要結合醫院中期目標、醫保支付方式來設計方案。

原則四:要醫護分開、分層支付(科主任、護士長由醫院分配)。

原則五:不違背上級規定(醫務人員個人收入不與經濟收入掛鉤)。

二. 「算錢」的方法

過去有一個誤區,認為算錢的方法決定其他,其實算錢的方法是由醫院的需求、醫保支付方式決定的。目前有以下幾種主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和設計緣由給大家作介紹。

醫院員工的績效工資,按工作量算最合適嗎?

1. 全成本核算、收支結餘按比例計算

這個方法是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在醫院作為科室核算獎金的,它是「以利潤」為導向,鼓勵科室創造更多的收支結餘,對醫院的發展、提高醫務人員待遇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它的弊端是促使了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同時忽略醫療的行業特點,因為醫院有專業或科室是低結餘或者沒有結餘的,有專業是高結餘的,這樣導致像兒科、急診科績效工資就低,檢驗科等醫技科室績效工資增長就很快,明顯不公平。現在這個方法逐步在淘汰。

2. 以服務項目價值計算的方法


醫院一直是按服務項目收費,因此,每一個服務項目本身有它的價值,按項目價值計算績效工資的方法也是目前一些醫院採用的方法。最具代表意義的是美國的 RBRVS,它是根據單個服務項目本身實施的難易程度和成本消耗、操作者的培養成本以及過失風險幾個要素設計點數,比如做一個胸腔閉式引流計 3.4 點,做一臺肝癌切除計 83.62 點,然後每一點賦予點值,乘以總點數就是醫生的薪酬。


美國的 RBRVS 點值是每年有微小改變,地區不同也不同,國內醫院點值是根據醫院自己情況計算出來的,會有些許差異。臺灣的費率法類似,根據每個項目醫生的貢獻程度、項目消耗的成本多少以及收費標準,設計一個提取比例,不同的項目比例不一樣,所有項目提取額累計就是醫生的薪酬。這兩個方法都是臺灣的一些醫院管理者引進大陸醫院的,只不過在美國、臺灣是計算到醫生個人,而我們是計算到科室。這兩個方法都能夠體現醫生的價值,但是容易刺激醫生過度醫療,因為項目做的越多績效工資就越多,另外點數的設計並不符合我們的國情。如果付費制度改革後以病種付費,這個方法就不適應了,因為一組病或者病種,付的費用限定了,你做的項目越多,費用越高,越容易虧損,因此就不能採取激勵醫生多做項目的方法。

3. 以預算為基礎、以工作量為導向的分配辦法

這個方法在目前改革過渡期間是相對比較合適的方法,簡單的講就是介於全成本核算與服務項目計價法之間的過渡辦法。主要計算公式如下。


績效工資=(有效收入、間接收入、合作收入全額或比例-可控成本)×預算比例

只要預算比例設計合適,就能解決公平、資源不等的問題,同時也能鼓勵醫務人員去爭取有效收入而不過度激勵單個項目。預算比例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尊重歷史水平,原則上做增量,②同類科室比例一致,③資源多的科室比例低於資源少的科室,④收入弱勢的科室需要政策保護,如兒科、感染科、急診科等。

即使實行了病種付費,我們只要加一個控制「開關」就解決了。這個開關就是「支付係數」。把預算出來的績效工資乘以支付係數。

支付係數=病種(DRGs)支付額/實際發生額

下表是某二級醫院支付係數計算案例。

醫院員工的績效工資,按工作量算最合適嗎?

分子是醫保支付給科室的錢,分母是科室實際發生或者消耗的錢,如果支付的少,係數小於 1,算出的績效工資就打折扣,如果實際消耗的少,支付的錢多,係數大於 1,算出的績效工資就要增加。

4. 以病種分值為依據的方法

從各地支付制度改革試點情況看,不管是病種付費還是 DRGs 付費,基本上是把病種或病組賦予分值,然後付費時再計算分值單價。其實不同的病種(病組)分值已經體現了疾病的難易程度、資源消耗情況。醫保支付費用是限定的,不以你實際發生的費用為依據,因此在計算科室或團隊績效工資時相對就簡單些,只需要考慮總分值,實際支付的費用和實際發生的費用的差異用支付係數來解決。

臨床醫生(護士)團隊績效工資=科室病種(DRGs) 分值總量×績效單價(醫生、護士不同)×支付係數

醫技科室績效工資=科室工作量點數×績效單價


醫生(護士)績效單價=全院臨床醫生(護士)績效工資預算總額÷全院病種分值總量

醫技績效單價=全院醫技人員績效工資預算總量÷全院醫技科室工作量點數總量

醫療組或者個人績效工資=病種分值×科室績效單價

醫技科室個人績效工資=工作量(崗位)點數×科室績效單價

護士個人績效工資=崗位點數×科室績效單價

總之,病種(DRGs)付費後醫院考慮的不再是如何多增加收費項目,而要轉變思維方式、行為模式,考慮如何增加病種(病組)數量,如何按分級診療要求鼓勵適合本醫院規模的病種(病種),如何在病種(病組)內選擇有效、簡便、低成本的診治方式。


三. 二次分配

績效工資只是算出來給團隊或科室,還需要分配到個人,個人的分配就需要根據個人的工作量、崗位因素來分配,可以根據科室具體情況把出院人次、手術、操作(或者崗位、班次)都量化,然後計分、算分值,分到個人。

比如外科醫生,每出院一個病人計 1 點,這個病人如果還有手術、操作,都按規定標準計分,一個醫生一個月點數是多少,全科醫生總點數是多少都能計算出來。

醫生個人績效工資=科室醫生總績效工資÷科室醫生總點數×個人點數

醫院員工的績效工資,按工作量算最合適嗎?


四. 考核體系

若要有合理的績效薪酬,則必須伴隨著相應合理、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和醫院的長期發展目標相結合,從而實現績效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合理的績效工資考核體系需要結合醫院發展背景、經營狀況以及薪酬管理等方面展開,並在此過程中保證有效的監督和科學的管理,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考核體系包括了考核機構、工作職責、工作流程、考核指標設計、考核方案、考核評價辦法以及考核結果的運用。考核機構主要是醫院的職能科室,指標設計根據醫院規模、需求、國家及地方指標的分解,重點還是結果評價,要量化才好與被考核的科室、個人掛鉤。


更多擴展閱讀:

醫院定崗定編實錄(上):理論方法+門診病房崗位數測算

護理、醫技、ICU等科室的定崗定編如何計算?

DRG支付到底是什麼?對醫院會有什麼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