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孤獨,叫人到中年

有一種孤獨,叫人到中年

《江雪》這首詩作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年)。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吟誦。凝練的二十字明淨如洗,每次讀之思之,恍然間都有種徹骨通神的靈動,覺得是美得不染人間煙火的那種,像是置身於遼遠無際的碧宇,置身於碧宇清冷的廣寒宮,感受那絕世的孤寂。可是這首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五言絕句,卻是多少中年人真實的寫照:人生縱有萬千姿態,唯中年得千萬孤獨。

四十不惑的徹悟。“千山”本應有鳥,“萬徑”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這不是人生四十不惑的徹悟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是屬於青春年少的豪情壯志,機會多,選擇也多。而人到中年,你的拼搏終歸沒有得到應有的收穫,你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於是在一次次希望中失望,你會明白,留給你的路其實不多,“千山”你飛不過,“萬徑”你無路可走。這不是人生的悲哀,是人生的徹悟,你經歷了許多,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推行內抑宦官、外製藩鎮、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措施。”這是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人生目標,奈何保守勢力的聯合反對,改革很快失敗,留給他的路只有遭受到朝廷的貶謫,他做不了李白那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毅然辭官的灑脫,明白要實現目的,只能讓自己委曲求全,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種孤獨,叫人到中年

生活不易的艱難。柳宗元受父親的言傳身教,32歲被貶永州時,當他的外甥不幸成為孤兒時。儘管當時的柳宗元身處逆境,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過得相當艱辛,但他義不容辭,獨自撐起外甥的教養之責。可以說,柳宗元和他的父親一樣,責任感很強,朋友親人有人落難,他絕不會袖手旁觀,總是主動承擔起照顧別人的義務。柳宗元在永州期間,自己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遇到窮苦百姓遭遇不公待遇時,總是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們。

當時年近七旬的柳宗元的母親盧氏,義無反顧跟隨兒子前往貶謫之地。來到蠻荒之地永州,她不但自己面不露憂色,而且還不時寬慰兒子,告訴他“明者不悼往事”。她告誡柳宗元要服從朝廷的安排,靜下心來總結過往,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今後為人為政不要太過尖銳,要瞻前顧後。同時,她還告訴柳宗元要堅持原則,像蘇武一樣有氣節,生活再艱難也不要失掉做人的尊嚴。母親的寬慰與教誨使得柳宗元更加堅強,在仕途上失利的他,重新振作起來,將精力集中於文學創作上。到職後生活半年,柳宗元的母親因病去世。

柳宗元生活不易的艱難,猶如眼前這鋪天蓋地的大雪,他沒有選擇的餘地,雖然寒氣逼人,但他只有坦然地面對,這是一箇中年人應當有的責任和擔當。正如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寫道:“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獨守內心的寧靜。“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的是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一條孤單的小船上,一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雖然詩人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遇到變故,但是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不忘初心,獨守內心的寧靜,不得不讓人感慨。有多少人能做到始終如一,有多少人能做到至死不渝?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方智範教授講過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蒙受不白之冤、身處逆境的知識分子,在他走投無路,即將在一個大雪天投水自盡的時候,突然想起了幼年時讀過的《江雪》。他想:這位江上漁翁都能在那樣嚴酷的環境下,頑強不屈、凜然無畏,我為什麼要自絕於人民呢?於是,他放棄了輕生的想法,最終得以平反昭雪。所以,人到中年,你不要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憤懣,更不能去同流合汙,守得了初心,才能抵擋得住誘惑,忍受得了孤獨。

《江雪》一詩我們看到了一個面對失意依然可以清高自信的詩人,一個面對困境依然可以怡然獨釣的詩人,一個能忍受得住寂寞,初心不改的詩人。我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不息,精神的不屈和人到中年的堅守。(胡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