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今年清明,謝聖鈞邀我(謝佐淦)去江西省萬安縣韶口鄉大塘村拜山陂宣政公祖墓,並商討山陂謝氏宗祠世德堂重建與族譜重修事宜。他從深圳趕回來,其誠可鑑,我自然不能拒絕。“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把掃墓叫做“拜山”顯得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 “墳塋”解。宣政公墓民國重修,在2005年由山陂謝氏家族再次整修,墓有6穴,前面開闊,自上而下幾眼水塘,陽光照射下如一串明珠熠熠生輝,遠處山形左如青龍右似白虎,栩栩如生。從祖墓翻過一個小山坡,就到了山陂的中心,四面山坡環抱,狀如多瓣蓮花。謝氏宗祠世德堂就座落於花蕊的位置。它的左前有古柏一株,立如蠟燭,右前有古樟一棵,形似巨傘。族中長者告訴我們,這些古樹陪伴著宗祠度過了幾百上千年,可能是開基先祖當年手植。

“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祖譜上記:會稽東山據公派-萬安宣政公系,宣政--生於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 癸卯年六月十八日午時,公以文林郎大理左評事參知政事 宋仁宗慶曆三(1043))年癸未 因趙(西夏李元昊)元昊作亂 貶瓊州(海南)司戶偕弟宣覺 宣統由金陵(南京)之任道經吉安泰和見山清水秀 棄官不仕 兄弟各相地安家焉 公家擇居五雲山陂(萬安縣韶口鄉大塘村委山陂組分為長嶺 上居 下居三小組) 時屬泰和 至熙寧四年(1071)奉奏議始割泰和縣地置萬安縣是為之今之萬安五雲山陂 公為萬安縣宣政派肇創始祖 稱宣政公派。歿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丁巳年十二月十二日末時享年七十五歲葬於泰和縣龍山福地立卯山酉向 民國初更葬。

“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生在廬陵,古聖賢多。我去過文天祥、楊萬里、胡銓以及歐陽修父母的墓地,但與之感受不一樣,在宣政公的墓前是一種“根”的感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千年過去了,宣政公這一支系可謂枝繁葉茂,除了在萬安縣,還有在贛州市、贛縣、興國、廣東廉江市等地繁衍發展的。宣政公名下的後裔如果對得上家譜,彼此知道是同宗,便非常親熱,便認為同姓的叔伯兄弟。

“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我是誰?我從何而來?要到哪裡去?這是人類到目前仍舊苦惱的事情。尋根在文化層面就是姓名起源和認祖歸宗,所以炎帝、申伯、陳留、東山、寶樹在謝氏家族中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象徵和驕傲。中國人喜歡講“家國情懷”,家族、宗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關於家政與國政合一的文化。這就是說,家政是國政的基礎,國政是家政的延伸與擴展。家政是縮小了的國政,國政則是放大了的家政。儒家談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充分說明了這樣的問題。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形成了中國的家族文化,並且延續了幾千年。幾千年來,這種家族文化可以說,對促進中國社會的和諧、穩定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宣政公生於一個文化輝煌的時代,族譜中許多名人都為謝氏家族的人與事寫了許多文章。這個時代出了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洵、蘇轍等影響後世的大家。宣政公由金陵而來擇山陂而居,大概也是看破了許多事情吧,此中的故事可能由後輩去理解領會了。

“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過去,我們破壞宗族文化,推倒了一些祠堂,打倒了一些主義,對中國社會產生著許多消極的影響。今天,當我們物質無比豐富而精神世界無比荒蕪的時候,與老祖宗在家譜上進行一次對話,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族譜中一句“古云不可斷讀書種子,此之謂也夫。”深深打動了我。

“拜山”一種“根”的感覺

逝者如斯夫 不捨晝夜!

人生苦短,唯有開拓進取,

方能不辱使命,唯願宣政公後裔

莫為一生之謀,而有天下之志。

莫為終生之計,而有後世之慮。


▍文:謝佐淦

▍資料提供:謝聖鈞

▍編輯:謝氏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