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你用过花呗吗?

前几天,

微博的一个热搜词条:

“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

既醒目,又扎心。

据调查全国有 1.75亿90后,

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

剩下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在众多信贷产品中,

花呗,便是其中一个。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看到这个数据,着实令我吃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年轻人,渐渐成为了最大的负债群体。

这个热搜,

也让我想到了茨威格说的那句: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

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伪精致是借贷的开端

看到微博热搜的几天后,

我发现了豆瓣有个《负债者联盟》小组。

点进首页一看,

大部分是90后年轻人,

述说着自己的负债经历。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我才意识到:

原来,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负债者。

认识的一个朋友,

她说很早以前,自己就用了淘宝。

花呗呢,

是这两年才开始接触的。

和大部分人不一样,

她负债的开端不是分期买手机,

而是用作了生活费。

大学实习那年,

实习工资不高的她,

为了能够付房租,

于是第一次开通了花呗。

自此之后

她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开始了无节制的消费。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网络借贷,

满足了她买买买的心理。

有时候是口红,

有时候是护肤品、衣服

她买的大多数是名牌,

却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压力。

这种穷精致,

让我想起了《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

她一万五的月薪,

却用七千的工资租房,

每月寄两千给家里。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所剩无几的她,

省吃俭用买名牌服饰,

时常喝着高端的咖啡。

为了体验“富裕”的生活,

她在同事的建议下,

买了昂贵的高跟鞋,

用信用卡分期升舱。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这种看似潇洒的生活,

也让她陷入了消费的陷阱。

有多少人跟王漫妮一样,

收到账单的时候,

才惊讶自己上个月

无意之中就花了那么多钱。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原来,我们习惯的借贷工具,

早已让我们有了想花就花的依赖感。

还钱的时候,我们才感叹:

花钱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每个月发的工资还没捂热,

就要偿还各种贷款。

一入花呗深似海,

从此工资是路人。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超前消费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

相比工作还存不到钱的月光族,

那些没有偿还的能力的人,

他们的想法令人不敢苟同。

在他们看来:

“钱是挣出来的,

不是省出来的,

能花才能挣。”

于是,很多人选择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这个词,有一个特别梦幻的解释: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关于它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

死后进入天堂。

美国老太太说:

“我终于还清了购房的抵押贷款”,

中国老太太则说:

“我终于攒够了购房的存款”。

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

临死之前还清了贷款,

一辈子住在好的房子里,

享受了人生。

但中国老太太临死才攒够了买房的钱,

来不及享受就去世了。

很多人将此奉为经典,

觉得人生就要提前消费才划算。

如果说买房是刚需,

那么有些消费是没有必要的。

前段时间,

蚂蚁花呗广告就向人们

传递了扭曲的消费观,

令人感到不适。

比如告诉父亲:

没钱的时候,

可以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告诉年轻人:

没钱的时候,

用花呗,就可以请朋友吃饭了。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告诉穿T恤买菜的女孩:

别省了,生活不止柴米油盐,

用花呗,可以穿裙子、买包包过精致生活。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告诉吃外卖的男生:

别将就了,

用花呗,可以去国外吃顿爽翻的大餐。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告诉刚大学毕业的孩子:

生活可以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用花呗,就可以环球旅行。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这样的广告,

在线下投放没多久就被拆除了。

之后央行、证监会等四部门联合约谈马云,

其中意味,值得深思。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这些广告似乎向我们传递了,

花呗可以维系我们的亲情、友情、爱情,

甚至是我们的梦想都可以靠它来实现。

可现实是:

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活着,

自由地消费可能需要付出代价。

超前的消费,

被透支的不止是金钱,

还有人生的可能性。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无节制的欲望才是原罪


书籍《乌合之众》里写到:

“人一到群体中,

智商就严重降低,

为了获得认同,

个体就愿意抛弃是非,

用智商去换取那份

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有多少人,

如同这段话一样。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

用伤害自己的代价去换取一份安全感,

准确的说是虚荣心作祟。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还记得2012年,

那个为了买iPhone割肾的男孩吗?

17岁少年跨省卖肾,

得来的钱第一时间

去买了iPhone和ipad 2。

虽然他实现了拥有iPhone的梦想,

但自从卖肾以来,

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级伤残,余生可能将在病床上度过。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无独有偶,

除了卖肾买iPhone的男孩,

还有一个女孩,

来自杭州的大二学生,

选择卖了卵子去买iPhone。

这些孩子有着极强的虚荣心,

就因为一部iPhone走上一条不归路。

虽然现在我们很少听到有割肾、

卖卵子换iPhone的新闻了。

但是被虚荣心操控的人依旧不少。

随着时代的发展,

负债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他们有的是职场新人,

甚至是初高中生、大学生。

他们都没有经济能力,

于是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女大学生裸贷,

因无力偿还,致使其跳楼自杀。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还有贷款中介为谋取暴利,

欺骗亲人朋友、

暴力催收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他们最初只是为了几只口红、

几件衣服、一个手机…

只是为了满足一下虚荣心而已。

但没想过冲动的消费行为,

导致了他们社会性死亡,

甚至是提前结束生命。

看到这样的新闻,

替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

我也想告诫当代年轻人:

人生真正的意义,

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

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朋友圈、生活里。

如果不脚踏实地地生活,

就会坠入过度消费的深渊。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如同无底洞一样。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对于花呗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网上出现了几种声音。

有人说:

花呗,害了这一代年轻人。

也有人说:

花呗,可以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

我只想说:

万事都有两面性,

花呗广告,

虽然存在扭曲的消费观,

但同时,花呗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花呗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怎么用。

负债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偿还的能力。

花呗不是原罪,

花呗也毁不掉一个年轻人。

因为摧毁你的从来不是花呗,

而是与自己的收入

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在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里,

有人分析了负债的原因,如下表:


1.5亿年轻人被困在花呗里:毁掉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花呗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负债,

都一定要及时止损。

如果你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

一定要和父母沟通,

他们是你的依靠会帮助你的。

如果你是职场新人,

要好好努力工作,争取早日上岸。

千万不要以贷还贷,

因为它就像滚雪球一样,

越滚越大。

更不要放弃生命,

因为道路千万条,

总会有一条,

是可以帮你走出困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