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记忆之龙虾

我的家乡是一个解放后设立的苏北小县,县域被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环绕,周恩来总理取日出斗金 之意,命名为金湖。这里河网纵横,农村的田间地头、家前屋后,遍布沟渠池塘。水多的地方龙虾也多,于是便有了不少关于它们的记忆。

今天的金湖龙虾已略有名气,虽不似它的近邻——盱眙十三香龙虾那般远近驰名,却也以其特有的蒜泥口味为越来越多的食客所钟爱。以前可没有这种烧法,农家人多是用清水煮虾,倒是保留了虾肉自身的鲜甜,而不像现在,满嘴都是蒜泥或十三香的味道。说到甜,我还吃过一次特别甜的龙虾,是在我少年玩伴小闵家,他家是不是把糖当盐放了?!多少年过去了,那次吃虾的“前因后果”早已忘却,但浓郁的甜味似乎犹在口齿间徘徊。

现如今,吃龙虾已成为一种风尚,野生的根本不够吃,必须靠大规模人工养殖来满足饕餮客们。在我上小学时可不是这样,那时人们吃虾不多,农村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姑丈带我去捕虾。一大早,天刚蒙蒙亮,雾气还浓得像掺了些水的牛奶,我们便出发了。捕虾工具非常简单,一个蛇皮口袋和一个大海网,所谓蛇皮口袋其实就是装化肥的塑料口袋,海网就是一根长竹竿,竿头有支架,撑起一张用尼龙绳编制的密网。捕虾技巧乏善可陈,因为实在是相当容易。我们来到一个农田灌溉沟,先把海网轻轻沉入沟底,然后顺着沟渠慢慢向前推行一段,最后猛地提出水面,网内便是不下十只或大或小的龙虾了。再看岸边,也尽是从美梦中被惊醒的龙虾君,它们惊慌失措,纷纷夺路而逃。雾气远未散尽,蛇皮口袋就已经快满了,真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早晨!

当然,最有意思的还得数钓龙虾。找根1米多长的竹竿或者木棍,绑上棉线,系上饵料,就是最好的钓具。我最爱用青蛙肉做饵料,上虾最快。也是巧了,在放学回家的路边,有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水泥池子。一塘死水,遍布绿萍,却成了青蛙们的乐园,大大小小竟有上百只日常盘桓于此。青蛙又多又笨,你只需俯身撅腚,凝神屏气,蹭将过去,拿手一扑!哈哈,肥硕的饵料到手了!

我最多同时下三副钓具,因为龙虾太好钓,就这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了。有时,一个饵料上会扒着两三只虾子,那时的虾好傻,你只需径直把它们拎到岸上,这些贪恋美食的家伙,大螯还死死抓着青蛙肉,真是要吃不要命!哪像今天的虾,刚提出水面,就要用网兜迅速从下面兜住,不然它们就溜之大吉。看来时代进步,虾的智商也直线上升!

有一次居然钓上来一条蛇!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钓着钓着,风云突变,雷阵雨来了,我和小伙伴们忙跑回家避雨。几十分钟后雨过天晴,大家终是觉得兴致未尽,又返回来。我拎了拎一只钓具,好重!内心不由既兴奋又欢喜,“这么重!怕是有好几个虾子扒在上面哦!”待到刚把饵料提出水面,我的妈呀!一条蛇正死死盘在青蛙腿上,那原来雪白粉嫩的腿竟已部分泛出黑色!一条毒蛇!吓得我忙不迭松开钓具,撒腿就跑!

回想这些往事,历历在目,却又仿佛在看一幕幕情景剧,那主角少年早已面目模糊。我知道,这是成长的必然,虽然他对我很重要,但却必然成为陌生人。去年的夏天,我带大儿子去钓龙虾,再过几年,等我家小二子大一些,我应该也会带他去钓虾吧。生命就是如此循环往复,所以伤感大可不必,只是忍不住写上几笔,写给那个和我渐行渐远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