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最近翻看《古詩十九首》,讀到《庭中有奇樹》這篇,查閱賞析發覺清一色認定寫的是思婦在懷念自己的丈夫,將其歸類為閨怨詩。可是

【宣宣】有個疑問:《庭中有奇樹》這首古體詩,並沒有特別以女性口吻來寫,為何歷來學者一口咬定它就是表達婦人思念丈夫的感情,難道就不能是小情侶之間,男子對遠在他鄉的少女的想念嗎?

《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我們先來看原詩是怎樣寫的: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詩詞很好理解,幾乎沒有生僻字詞。首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中“華”同“花”,“滋”是形容花開茂盛的模樣,意思是“庭院裡長著一棵奇樹,葉茂花繁惹人喜歡”,為什麼說它是一棵“奇”樹呢,來看下句“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輕輕折下一枝樹枝,上面還帶著明豔的花朵,我要把它贈送給心中思念的人。所以,開篇說它“奇”,不僅是因為它枝繁葉茂,繁花似錦,更重要的是它可能當初是心愛之人一起種下的樹木,現在詩人用它來寄託對戀人的相思。

《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這讓我想起電影《兩小無猜》中男女主角合種梧桐樹的場景,那相識一笑,註定因此結緣,相伴一生,和“庭中有奇樹”何其相似,雖然《庭中有奇樹》一詩並沒有交代故事背景,但我們可以大膽猜想,兩個漢朝小孩,青梅竹馬長大,曾經少年時期立下愛情誓言並在庭院裡合種一棵喜愛的樹木,這棵樹會開花,是女孩最喜歡的花樹。他們憧憬著枝繁葉茂花開飄香的季節。

《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可是,如今兩人分離,相距甚遠。在交通不便,通訊不達的時代,傾訴思念也是奢侈的事情,所以只能“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但是,又有什麼用呢?路途太遠,車馬不到,鴻雁難至,只能任由那折下的花枝染香自己的雙袖罷了!看著眼前的一樹繁花,想到遠在天涯的戀人,不禁暗自苦悶:這花是有多珍貴啊?其實,非也!真正珍貴的彼此相依的日子,這花只是我表達思念的介質而已。

《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單從詩文中看,確實很難看出詩人描寫的主角是女性還是男性,那究竟為何史學家、詩論家一致認為這是首閨怨詩呢?不能是男子懷念女子嗎?這裡,【宣宣】大概總結以下兩點來說明,為什麼它只能是思婦對丈夫的牽掛,而不能是男子對女子的思念。

一、漢朝的徵兵制度。

漢朝是全民皆兵,男子二十歲成丁,可以獨立耕種莊稼,同時,這一階段就可以服兵役了,但是並沒有強制規定二十歲一定要去服兵役,服兵役的正規年齡是從二十三對開始。所以,男子服兵役期間,妻子就會獨自在家,往往會愈加思念丈夫,擔心他的身體和戰場狀況,故女性更有條件來滿足閨怨的主題。

《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二、男子多薄情,女子多深情。

《詩經》中就有對男子薄情的細緻描寫,如“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等等。縱觀詩詞中描寫愛情的篇目,無論是漢樂府還是唐詩、宋詞,都有閨怨詩,大多是在描寫思婦被分離折磨的愁苦心理狀態,卻很少有男子對女子的怨恨,如果主角是男子,無非是歌頌自己的亡故妻子的思念等。所以,自古至今,女子面對感情一般來講都比男子更深情,往往陷得更深。加上,她們思想細膩,愛將心事說與文人墨客來聽,故閨怨詩便漸漸成了一類派別了。

《庭中有奇樹》主角為何被認定是思婦?難道不能是男子?

不過,這兩種解釋可能並不是最貼切的,僅僅是我個人看法。你有什麼高見,在評論裡告訴【宣宣】吧!

原創作品,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麻煩告知,立刪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