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家鄉的莜麥

夏至次日,陰雨綿綿,滋潤大地,好雨知時節!

在這個閒暇的週末,想起了家鄉,念起了父愛,憶起了和父親的故事,父愛如莜麥,耐寒、耐旱、耐一切,可營養無比,永遠滋養......

我的家鄉在內蒙古,地域氣候寒涼,雨水較少,適合農作物莜麥的生長。

莜麥是家鄉最常見的作物,在家鄉的田野上廣泛種植。莜麥植株高而直,葉子呈劍形,麥穗長長地抽出,顆粒包著青色的麥衣,一串串倒垂下來,在一陣不經意的微風中輕輕搖晃,彷彿一個靈巧的風鈴。

莜麥收穫以後,磨成麵粉,叫做莜麵。莜麵做成的飯也叫莜麵,是用麵粉和好,搓成細長的條狀,或者揉捏成片狀,在鍋裡蒸熟,蘸了湯料來吃。湯料在老家叫“蘸子”,都是用最常見的食材做成,比如土豆切條,攤開在盤子裡,然後放上鹽醬油花椒蔥花麻油,不加水,隔水放鍋裡同莜麵一起蒸熟,出鍋後加開水拌勻,味道稍微濃一點。蘸子也可以用類似調製涼菜的方法,調製一些冷湯,叫做“冷蘸子”。莜麵放在蘸子裡侵染了香味,非常美味。

然後,小時候的我,卻是非常討厭吃莜麵的。莜麥屬於粗糧,莜麵自然就是粗茶淡飯了。所以每每家裡做了莜麵,我就發愁。而這是,我的父親就調侃我說,尖肚子(肚讀三聲,方言對胃的俗稱,尖肚子意思是說我的胃挑剔,只喜歡吃好的,不喜歡吃莜麵)。然後他們會在籠屜上熱一個饅頭或者餅之類給我吃。

莜麵是粗糧,口感粗硬,卻十分耐餓。所以下地勞動的人,往往很喜歡吃莜麵。父親就是其中之一。農忙時候,父母常常是平均每天吃一頓莜麵。而莜麵在家鄉廣袤的土地上受歡迎,更主要的是它鮮香的味道,這是我後來的感受。莜麵有著高原苦寒之地作物的特點,雨水少,含麵粉高,日照足,味道里似乎帶著家鄉太陽和泥土特有的清香。

在父親的影響下,我逐漸喜歡上了莜麵,在家鄉,三天不吃就非常饞了。然而離開北方的家鄉,到相對靠南的外地讀書,是沒有機會吃到莜麵的,因為我所到之處,根本不種植莜麥,人們也不知道這種作物。

後來工作來到這座城市,這裡和家鄉氣候風土相似,莜麵也是人們常見的食物。然而我卻很少吃了,我在餐廳吃過,很不好吃,硬而不勁道,蘸的湯料晃晃蕩蕩一大碗,比較清淡,做法也不精緻。我也到當地一些的飯店吃過莜麵,小小的精巧的籠屜,考究的蘸料,卻輸在了麵粉原料上。我最喜歡吃的,還是家鄉的莜麵。

有一年初冬,父親打電話來,說家裡新磨了莜麵,今年的莜麵非常不錯,讓我拿點。我說不要,我自己不會做,條件有限。如今想來,父親當年的話語猶在耳邊,時時給我帶來溫暖的回味。

父親為人憨厚,做人誠實,忍的了所有的苦,耐的過所有的累,為了家裡,一直辛苦著,操勞著,面朝黃土背朝天,一生都全身心撲在土地上,是一個勤勞積極的農民,這是我最佩服父親的地方,就是無論身處何方,他都能隨遇而安,樂觀積極,克勤克儉。無論他做什麼,都能用心去做,都能做得很好。這麼可愛的父親,這麼值得我一生珍愛的父親,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突然離開了,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家鄉的向日葵

父親在地廣人稀的家鄉,種了一百多畝地,其中一多半以上都種了莜麥。吃當然是吃不了的,收穫以後,父親將自己高大而削瘦的身體,彎腰折成近九十度,把一二百斤的糧食口袋抬上車,賣給了收糧的人。行情好的時候,大概一塊錢一斤,幾千斤的莜麥,換來幾千塊的鈔票,父親拿在手裡數了又數,我們的學費有了著落,他的心裡也就有了著落。

剩下的莜麥秸稈,用鍘刀鍘成碎碎的小段,儲備起來,是冬天養牛養馬的飼料。

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家鄉的天地

當年新收的莜麥,在村裡共用的大鐵鍋炒黃,然後拉到鎮上磨成莜麵。早先的莜賣磨面,是不去皮的,也就是說莜麵裡既有面粉,也和著磨碎的麩皮,所以那時候磨出來的莜麵顏色發黑,口感粗糙,不太勁道。後來技術改進,莜麥都去了皮,莜麵又白又細膩,勁道細滑,香味更純。這也有快二十年的歷史了吧。

父親嗜好莜麵。母親做了滿滿一大籠屜,我們吃不完,剩下很多,全部由父親負責吃完。母親勸他說,吃不了別吃了,下次再吃。父親說,誰說我吃不完?然後風捲殘雲般一掃而光。吃完後,還要在濃香的蘸子裡倒一碗水,呼哧呼哧就喝完了。當然他也有吃不完的時候,那是因為母親做莜麵時,他常常叮囑一句:多做點,留著下頓給我熱著吃!母親便往面盆裡多舀一碗麵。

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家鄉的小麥

有時候第二頓熱剩下的莜麵,我和妹妹也非常想吃,我們小心翼翼地說,大,能給我分點嗎,我就吃一筷子。(父親對孩子非常嚴厲,所以從小我們都比較怕他)於是我們放棄了饅頭油餅餃子等好飯,從父親那分一筷子莜麵,吃得不盡興,卻也不忍心搶佔父親的“美食”,就在剩下的蘸子裡多放著辣椒,鹹菜,醬等,然後倒滿滿一碗開水,一點一點享受莜麵的餘味,那美味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比擬的。我們把沒有完全滿足的食慾,留給下一頓莜麵,因為我們知道,過不了一兩天,又是莜麵啊!

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家鄉的胡麻

在人們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莜麵作為粗糧,成為人們飯桌上的主角。粗糙,耐餓,是它的兩大特點。雖然自我記事起,溫飽已不再是問題,但莜麵象徵著苦寒和艱辛,依然通過代代相傳的集體記憶,留在我的生命裡。家鄉氣候寒冷,風大雨少,地廣人稀,人們常常在廣大的田地裡辛苦耕耘,卻收穫不多。莜麥喜寒涼的習性,能適應家鄉的氣候,為人們提供食物,養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莜麥也註定成為作物中最艱苦的一種。父親開著帶著牛馬,在廣闊的麥田裡辛勤耕作,超負荷的勞動時常讓我心驚。而父親始終那麼堅強,樂觀,他的精神,一如他生前鍾愛的莜麥,在苦寒的家鄉,播散希望,溫暖著我們。

故鄉的莜麥——懷念我的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