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工作手記|將村民擰成一股繩

3月27日一大早,我們駐村工作組按照全區統一部署,帶領村幹部挨家挨戶全面開展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的“四查四補”工作。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點。

2018年,我和同事齊鵬彥被派駐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利民村參加駐村工作隊,今年是我們扶貧的第三個年頭。

人口雜、工作開展難,是利民村留給我最初的印象。作為一個生態移民村,全村集聚了來自六盤山8個鄉鎮415戶困難群眾。此前,他們大多分散生活在六盤山山區,地域差異較大,導致全村人思想不統一,村幹部工作難做。

第一次召開全村大會的情形我至今記憶猶新。村部的播喊了一早上,結果下午來開會的連50人都不到,來的也都是老人娃娃。好不容易看到個年輕人,結果騎個車子遛了一圈又走了。

通過向村幹部瞭解情況,到村民家挨家挨戶走訪,我和同事齊鵬彥很快達成共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增加村民之間相互瞭解,將村民擰成一股繩。

拔河、打籃球、下象棋……一系列集體活動在村兩委的組織下陸續開展,村部的文化中心也熱鬧了起來。

我們特意把來自不同村組的居民打亂後重新分組參加比賽。為了調動積極性,我們倆還合夥掏錢買了些洗衣粉、香皂、洗髮水之類,作為獎品發放。

“做啥去啊”“吃過飯沒”……漸漸的,我發現村民之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見面後互相打招呼和寒暄的人越來越多。

“現在誰家有個啥事,左鄰右舍都會主動上門幫忙。”聊天時聽到村民劉秀梅這樣說,我心裡感到特別滿足。

脫貧致富,產業是根本。針對利民村耕地資源緊缺的實情,經過考察走訪、多次徵求村民意見和專家論證,村裡制定了以“養殖+種植”的產業脫貧思路。

在尊重群眾意願基礎上,我們和村“兩委”幹部動員村民將自家散養的肉牛集中到當地一家龍頭企業集中養殖,通過借船下海的方式,走新型集約化養殖的新路子。

“俺的牛要是被你們養出個啥意外可咋辦?”也有村民提出了疑慮。我們積極聯繫本地金融保險機構,以農戶養殖的肉牛為抵押,建立了200萬元的農戶養殖風險基金,打消大家的後顧之憂。

2018年夏季,我們聯合村“兩委”幹部協調當地企業投資500萬元建成飼草加工配送中心,投資300萬元建成有機肥廠,實現飼草料的統一配送和綠色循環養殖。

光靠養殖業還不夠,我們正在探索新的增收產業,增強產業扶貧多管造血功能。2019年5月,我們又爭取了200多萬元的閩寧協作資金,引導村民種植了72棚的食用菌菇。目前,菌菇已經開始出棚外銷。

駐村工作的兩年多,每次看到有村民增收了、摘帽了,我都從心底感到高興和自豪。全村現在已經擰成了一股繩,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一個人都不能掉隊。(通訊員 侯志 || 責任編輯 李文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