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搬進幸福新生活

雲南網訊(記者 翟芯冉 通訊員 陶銳)曲靖市宣威市東山鎮馬場集鎮集中安置點項目總投資8382.465萬元,其中建設安置房16棟378套,配套設施有文化活動廣場、活動中心、新時代農民實踐站、健身步道等,共安置15個村委會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78戶1345人。

“一二三四五”搬進幸福新生活

航拍東山鎮馬場集鎮安置點

東山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一個目標,堅持二個精準,強化三個保障,實現四項增收,健全五個體系的“一二三四五工作法”,紮實抓好瑞錦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圍繞一個目標

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脫貧攻堅工作目標,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解決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建立後續產業發展支撐,構建管理有序、就業充分、保障到位、和諧宜居的新社區。

堅持二個精準

一是精準鎖定搬遷對象。按照“雲南省易地搬遷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嚴格把握“6類區域”條件,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公示、鎮複核、市公告”程序鎖定搬遷對象,並在全國扶貧開發系統上標註和錄入省易地搬遷系統。

二是精準鎖定人員結構。鎖定搬遷對象後,由村委會逐戶逐人統計家庭人員結構,建立勞動力、黨員、殘疾人、就學、就業5本臺賬,為分類施策、精準脫貧夯實基礎。

“一二三四五”搬進幸福新生活

東山馬場集鎮安置點

強化三個保障

一是強化住房質量保障。嚴格按照工程建設相關要求,及時完備建設用地、審批等相關手續,按照精準鎖定對象的人員結構情況,精心為搬遷戶設計房屋戶型及功能屬性。同時,突出安全生產和工程質量管理,在搬遷點成立工程質量安全小組、招投標小組、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等機構,既抓工程進度,又抓質量安全,確保搬遷群眾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二是強化基礎設施保障。把易地搬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提升集鎮功能結合起來,在安置點建設文化活動廣場、中老年文體設施、健身步道、觀景橋樑、多功能LED屏、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集鎮品質功能。

三是強化服務功能保障。為保證搬遷群眾“看得見發展、記得住鄉愁”,東山鎮在安置小區設立了集民政、社保、就業培訓、衛計、文體、物業、群團、綜治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同時,結合“三聯三爭”和提高“三個組織化”要求,建立“愛心公益超市”1個,通過“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兌物品”的積分獎勵的方式,激發搬遷群眾生內生動力;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新建3個“扶貧車間”幫助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過上樓上居住、樓下務工的幸福生活。安置小區與集鎮連為一體,周邊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所2所,學校5所,電商、快遞服務網點4個,超市、商店、農貿市場等集鎮服務功能一應俱全,全面滿足搬遷戶購物、上學、看病等公共服務需求,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實現四項增收

“一二三四五”搬進幸福新生活

藤椅加工車間

為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東山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三產融合助脫貧,齊頭並進同入駐”的發展路子,堅持挪窮窩與拔窮根並舉、享安居與換窮業並重、搬得出與能致富同步,引進葡萄種植合作社1個,超市1家,胡蜂養殖、煉油、藤藝、服裝和工藝品加工5個企業來助推東山鎮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擴寬搬遷群眾增收渠道,確保每戶搬遷群眾至少有一項增收產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

一是入股分紅、資產收益增收。東山鎮按照“三農公司+扶貧車間+搬遷戶+積分管理”模式,把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資金以“入股保底分紅”和“資產收益”兩種模式投入到5個扶貧車間獲得收益,群眾通過爭創積分到愛心公益超市兌現入股和投資收益紅利增加收入。

二是樓上居住、樓下車間創收。搬遷戶最大的後顧之憂就是“搬來沒地種、沒事做、沒收入”,為解決這一問題,東山鎮投入250萬元後續產業發展資金,利用安置點一層產業用房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和扶持2個企業達成合作協議建設扶貧工廠,扶貧工廠建成後優先使用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企業入住後,通過技能培訓解決了300餘名貧困戶的務工問題,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

“一二三四五”搬進幸福新生活

縫製車間

三是房前屋後、田間地裡擴收。東山鎮與飛揚種養殖合作社建立聯結機制,在距安置小區300米的協法村流轉土地20餘畝,新建大棚29個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可保障20多人到田間地裡打工增收,月收入1500元以上。

四是多措並舉、多種形式保收。對於不願在扶貧工廠務工的搬遷戶,通過開展專業技能培訓,組織化向省內外、市外市內輸出技能勞動力569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對於年齡偏大不適應外出務工的搬遷戶,鎮村通過在集鎮區、學校、醫院、個體工商戶、小區開發就業崗位,安排就業40餘人,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以上;對無勞動能力家庭,在落實低保、殘疾人補貼、臨時救助等社會兜底政策的基礎上,依託“三農公司”經營獲得利潤進行積分兌付,搬遷戶通過政策幫扶和入股分紅實現“雙重”保障。

健全五個體系

一是健全基層組織體系。新成立1個社區黨總支、8個黨支部、8個村民小組,落實樓棟長16個,建成以基層黨組織為堡壘、以群眾自治組織為基礎的搬遷點社會治理格局,確保社區和諧穩定發展。同時建立積分管理、幹部掛幫制度,成立32人組成的志願服務站點,關心搬遷群眾生活,幫助及早適應新生活。

二是健全治安管理體系。設立警務室、調解室,從貧困戶中配齊適應工作需要的綜治員1個、治安員1個、調解員1個,定期開展培訓;安裝監控探頭50餘個,達到無死角、全覆蓋,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治安防控網,確保安置點平安穩定,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完善安置點的管理制度、檢查制度、考核制度,強化日常管理工作,提升群眾的安全感。

三是健全環境管理體系。新建公廁1個,配備垃圾勾臂箱5個;開發保潔員、河道治理員等公共服務崗位20個,負責公共區域環境保潔;通過建立村規民約方式和社區環境保潔制度,提高搬遷群眾的參與度和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安置點的人居環境。

四是健全乾部服務體系。以遷出地和遷入地為兩個推動點,發揮黨組織在搬遷前、中、後的推動作用,從15個深度貧困村搬遷安置378戶1345人;實現安置點16幢32個單元378戶“包保””網格化”管理工作全覆蓋。

五是健全文化宣傳體系。依託多功能LED屏,強化搬遷群眾文明宣傳教育,引導搬遷戶樹立守法好公民的新風尚;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文明新風、傳統道德等系列教育培訓活動,傳遞社會正能量,讓搬遷戶更好更快融入新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