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我没有什么特殊天分,只不过拥有强烈的好奇心。”

By 爱因斯坦

第三本书:达芬奇传

by 沃尔特·艾萨克森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今天要推荐一本10月份刚上市的新书《达芬奇传》,作者是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这本书的中文版应该很快会在国内上市。艾萨克森是美国非常知名的传记作家,最受欢迎的作品恐怕就属《乔布斯传》和《爱因斯坦传》了。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传记,因为他努力去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丝毫不掩盖他们的缺点和瑕疵。

虽然《达芬奇传》并不像我前面推荐的两本书《坚毅》和《Mindset》那样是教育心理学的书,但是这本书在儿童好奇心的培养方面给我了不少启示,所以我把它也纳入了推荐书单。

鉴于达芬奇的传记有不少作者写过,所以艾萨克森的重点不是写达芬奇的个人经历,而是研究达芬奇留下的几千页手稿。虽然达芬奇流传至今的画作只有15幅左右,包括不久前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5亿美元天价拍出的《救世主》(这也是迄今拍卖价格最高的艺术品),但是达芬奇留下的手稿却多达1.3万页,其中一部分还被比尔·盖茨所收藏。这些手稿详细记录了达芬奇的各种奇思妙想、发明创造和学习笔记,涉及绘画、音乐、建筑、几何、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光学、力学、土木工程等等,兴趣之广泛令人咋舌。

达芬奇一生流传于世的画作仅有15幅左右,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兴趣太广泛,他一辈子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跟绘画和生计毫无关联的东西,比如鸟类如何飞行,怎么设计大炮,怎么设计攻打城池的武器等等……他的那些天马行空的设想,基本都没有成为现实,而且后人根据他的设计草稿制作的飞行器,也以失败告终。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达芬奇的勤奋和钻研精神:从1490年起,他耗费20多年的时间,研究鸟类如何飞行及设计人类飞行器。他为此画下超过500幅画,写下3.5万字的笔记,分别散布在十几个笔记本中。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达芬奇对鸟类充满痴迷,一直幻想能设计出帮助人类飞行的翅膀。在上面这张手稿中,他在研究鸟类如何通过翅膀搅动气流而飞行。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达芬奇设计的人造翅膀草图

根据他在日记里写的日程表,再来看看这位大神级画家1496年的某个普通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今天我要做的事情有:

1. 去米兰和郊区采风;

2. 画一副米兰全城图;

3. 找一位数学家给我讲讲三角形的知识;

4. 找一位水力学家,教我怎么修建运河;

5. 研究一下鸟的翅膀,看看它们飞行的奥秘。

有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在10岁以后对世界的好奇心就会慢慢丧失,那么,达芬奇为什么终其一生都保留了超出常人的好奇心,而且一辈子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知识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是一名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公证员,在佛罗伦萨属于有身份的阶层,母亲是农民的女儿)。由于没有合法身份,达芬奇没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十四岁时,父亲就送他进佛罗伦萨著名的雕刻家和画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当学徒,达芬奇在那里一直待到26岁才离开。

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达芬奇来说,反而成为他的一大优势。他一辈子对知识充满渴望,不会被动接受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观察、学习和实践,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贯穿了他67年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达芬奇一辈子花那么多时间研究鸟类、武器、数学、土木工程……这些设计绝大部分都没有变成现实,对他这样伟大的艺术家来说,没有专心从事艺术创作,而是研究这些看起来旁门左道的东西,是不是太浪费他的天赋?

达芬奇的这些奇思妙想和研究,是否真的一无用处呢?《达芬奇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说,之所以为达芬奇立传,正是因为他跟乔布斯一样,在跨学科的融合方面具有伟大的创造性。乔布斯将工艺与人文相结合,达芬奇更是将几何学、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学科研究到了极致,而这些不同学科的交汇,会激发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火花。达芬奇研究天空、飞鸟、武器,看似与绘画毫无相通之处,但是通过这个过程他学会将观察、实践与天马行空的幻想结合在一起,这种思维过程也同样可以应用于绘画。不屈服于权威及敢于挑战传统智慧,使得达芬奇依靠自己的观察和实验去了解自然,而直到100多年后,培根和伽利略才提出了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科学方法。

例如,达芬奇通过长期的解剖实践,了解人体肌肉、血管、内脏的结构,他的手稿中画了大量人体的几何比例、肌肉和内脏的结构图,他甚至还专门研究过人类的牙齿有多少颗,分几类,以及切牙、尖牙、磨牙牙齿的根部是什么样的。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达芬奇在手稿里记录下他对人类头骨和牙齿的观察,请看左角那四颗牙齿,他把四种不同类型的牙齿的根部长什么样都记录下来了。

正是由于长期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学习,达芬奇的肖像画必然比不了解人体结构的艺术家要鲜活、生动很多。他敏锐的观察力还使得他能捕捉和表现模特最微妙的表情和动作,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文艺复兴的艺术家画的人物显得静止呆滞,但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和《抱貂女郎》却如此生动传神。

同样是画天使,老师韦罗基奥画的天使目光呆滞,身体僵硬,达芬奇画的天使充满了动感和灵气。有个说法是,韦罗基奥后来看到达芬奇在绘画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放弃了绘画,专心投入自己擅长的雕刻艺术。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这副《基督受洗》是达芬奇在当学徒的时候,跟老师韦罗基奥一起创作的,描绘的是约翰舀起约旦河的圣水为耶稣施洗的典故,左边的两个小天使,一个是达芬奇的作品,一个是韦罗基奥创作的,你能看出来哪个天使画得更生动、更有灵性吗?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再看近一点。

达芬奇的1.3万页手稿和好奇心的故事

相对于“蒙娜丽莎”,我更喜欢达芬奇的这张“抱貂女郎”,那种优雅恬静,穿透几百年悠悠岁月,魅力依旧。

达芬奇的故事值得我们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应该大量传授知识,还是以激发和增强孩子们的好奇心为首要任务?想起来我初中的时候,特别讨厌理科课程,因为物理课让背牛顿第一定律,化学课让背元素周期表,生物课让背蝗虫身上各个器官(那张蝗虫的器官图,我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因为实在是抓耳挠腮记不住啊)。总之,高中毕业后,我觉得自己对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统统失去了兴趣。

前几年,偶尔看到一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13集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里面讲述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包括牛顿是怎么发现牛顿第一定理和光谱的,当时看完觉得有趣极了,这些科学发现背后的观察、思考、归纳和反复验证的过程,比单纯了解定理本身有趣得多。可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只在乎让学生知道知识本身是什么,而不重视背后的思考过程呢?当学生十几年如一日,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慢慢丧失好奇心、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因为教育体制不需要你思考,只需要你接受。可是仔细想想,人类的很多革命性进步,不都是在打破传统知识和经验,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吗?

今天很多父母让孩子每天忙个不停地去学习绘画、钢琴、书法、篮球……在儿童阶段,学习技能真的有那么重要么?我不否认学习一些知识的益处,但是,如果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长期来说,对孩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为什么不给孩子留一些时间,去自由自在地玩耍和探索呢?跟小伙伴玩捉迷藏、去森林里徒步,去大海边玩沙子、捡贝壳,去小溪边戏水捉鱼……这是一个孩子与自己的内心以及自然建立联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内心的热爱和自然之美。就像达芬奇一样,强烈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能推动一个人耗费一生去努力学习和探索,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换个角度说,一个人纵使学到博士毕业,如果心中没有热情和好奇心,注定无法走得很远。

好奇心就象一粒神奇的种子,你把它种在土壤里,精心地施水浇肥,可是它会开出怎样花朵,结出怎样的果实,你只能耐心地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