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馬化騰

我一直有這個感覺:

馬雲就像詩仙李白,天賦異稟,瀟灑飄逸。

馬化騰就像詩聖杜甫,勤勤懇懇,低調內斂。

詩仙詩聖,一向齊名。

碰巧的是,在剛剛公佈的胡潤排行榜上,兩位大佬還以2900億並列第一。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相對於他們的財富數字, 我更感興趣的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在這一點上,馬化騰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如果你也是個性格內向的人,那就認真讀一下這篇文章。

讓我們看一下馬化騰是如何從一個羞澀內向的程序員,成長為騰訊帝國的掌門人。

或許由於騰訊遊戲太火爆,馬化騰的輿論形象不太好,但那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我們只講事實,不評價是非。

1

天文學家的夢想

1971年,馬化騰出生在廣東省汕頭市,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潮汕人”。

潮汕人天生會做生意,號稱東方猶太人。潮汕出了大批富商大賈,最有名的是華人首富李嘉誠。不過現在看來,馬化騰的知名度也快趕上他這位老鄉了。

馬化騰從小就是個文靜內向的孩子,他有個愛好,喜歡天文學。最初的理想,是想當一個天文學家。

他一直想要一個天文望遠鏡,但一個天文望遠鏡,要花掉父母幾個月的工資。馬化騰的父母收入並不高,也就沒有答應他。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馬化騰的父母

沒想到馬化騰把這事兒看的很重,他沒有找父母死皮賴臉的要,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在了日記上。

日記上寫道:“父母的做法,很可能扼殺一個天文學家。”

後來不知怎麼回事,這個日記還被母親看到了。

這麼大的帽子扣下來,哪個做父母的能受得了。

於是一咬牙一跺腳,花了幾個月的工資,給馬化騰買了他心心念唸的望遠鏡。

當然,馬化騰這望遠鏡也沒白買,1986年,15歲的他用這個望遠鏡拍攝到了哈雷彗星,還靠這個攝影作品獲了獎。

按照哈雷彗星的運行軌跡,76年才回歸一次,那麼,下次能拍到哈雷彗星的年代,應該在2062年。

但這一次的機會,已經被少年馬化騰抓住了。

2

計算機技術人才

1989年,馬化騰考上深圳大學計算機系。

從那時候起,他就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得到更多的上網機會,馬化騰經常往學校的機房裡種植一些病毒,然後再以給老師幫忙的名義把病毒解決掉。

靠這種反反覆覆的騷操作,馬化騰把學校的機房當成了個人電腦,學習了大量計算機知識。

在那個年代,在大部分大學生還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時候,馬化騰已經成為一個很牛的計算機人才。

1993年,馬化騰大四畢業,他設計了一個“股票分析系統”的軟件,並作為畢業作品上交。

後來,這個作品還被一個公司相中,以5萬元的價格被買走。

大學剛畢業,馬化騰就賺了5萬塊錢。

這可是90年代的5萬塊錢,簡直相當於現在的100萬。

真正牛逼的人,很少有大器晚成的。他們通常一開始就很牛,遠超眾人,不服不行。

3

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學畢業後,馬化騰並沒有馬上創業,而是進入一家叫潤迅的公司擔任程序員。一干就是5年。直到1998年從潤迅辭職,自己創辦了騰訊公司。

關於創辦騰訊公司的初衷,馬化騰說:“我不是商人,也不做商業公司,我所做的是技術服務。我的家人對我的評價就是書呆子,這我也認同。我對倒買倒賣的那些東西一竅不通而且也沒有絲毫興趣。”

馬化騰很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他擅長的是技術,所以他創業的方向就是做技術服務,提供互聯網產品。

同時,他也知道單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成事。個性內向的他,需要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來輔助,才能彌補自身的缺陷。

於是,他叫來了自己的5個同學,共湊了50萬,去工商局註冊了公司。。

註冊的事情,是馬化騰的父親馬陳術代辦的。當時想了好幾個備選名字,但其他的都被註冊過了,只有“騰訊”還沒被註冊過,於是就用了騰訊。

現在看來,騰訊這個名字是很成功的。好聽好記,還能有馬化騰的個人色彩。

騰訊的英文名字叫“TENCENT”,拆開來看,就是“十分錢”,所以騰訊公司也叫“十分錢公司。”

公司創立之初,只有這5個人,5個人各有分工。其中馬化騰是CEO(首席執行官),張志東是CTO(首席技術官),曾李青為COO(首席運營官),許晨曄為CIO(首席信息官),陳一丹為CIO(首席行政官)。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馬化騰創業團隊5人

5個人,有人管行政,有人管研發,有人管銷售。馬化騰作為CEO總覽全局。

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

作為個體的人來說,沒有誰的性格是堪稱完美的,不管內向還是外向,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但作為一個企業來說,你必須要讓企業的性格沒有短板,儘量讓它健全,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

怎麼解決這一問題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搭班子”,找到某些方面比自己牛的人,和他們合作,才能加大成功的砝碼。

馬化騰找到這幾個同學,為他以後建立騰訊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4

燒錢的QQ

公司創立之初,馬化騰就發現,當時在全世界其他發達國家,流行一種叫ICQ的即時通信軟件。ICQ就是 I seek you 的簡稱,意思我:我想找你。

這個軟件是三個以色列人發明的,當時發明的初衷,也是為了三個人之間互通信息的方便。

沒想到因為其便捷性和實用性,迅速風靡全球。

但是網絡尚不發達的中國,這個軟件還遠遠未被知曉。

馬化騰預感到這一軟件在未來會有很大的市場,於是就照著原來的版本改良了一下,於1999年2月,正式推出了他的軟件,OICQ。

相對於原來的版本,馬化騰做了很多改良。

比如原來的是英文界面,中國人根本是沒法用的,馬化騰把它改成了中文界面。

然後還有一點,ICQ的信息沒有服務器緩存,你的聊天信息都儲存在個人電腦裡的。

這種情況在外國可以,但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的個人電腦還遠沒有普及,大部分人都在網吧上網,今天在一臺電腦上申請了個賬號,加了幾個好友。下次換了個電腦,你加的好友,你的聊天記錄全部沒有了,這種體驗很不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化騰把OICQ的信息全部存到公司的服務器裡。在現在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當時,絕對是大手筆。

因為你要常年維護這些服務器,是需要大量資金的,說白了,這些服務器就是燒錢機器,一般的公司都承受不住,何況馬化騰這樣的創業公司?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馬化騰既然做了這件事,就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

隨著OICQ用戶數的逐漸增多,馬化騰需要的服務器越來越大,維護費用越來越多。

但這個時候的OICQ,是沒有為馬化騰賺一分錢的。

除了燒錢,它啥都不會。不僅燒錢,還惹來了一身官司。

ICQ是風靡全球的軟件,馬化騰在這個基礎上改良的OICQ,說白了就是盜版。

看到騰訊公司的OICQ發展迅速,ICQ的母公司一紙訴狀把騰訊給告了,說騰訊涉嫌侵犯他們的知識產權。

最終,馬化騰被迫改名,把已經有很多用戶的OICQ改為QQ,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小企鵝。

所有的事情發展到最後都是好事兒,如果還不好,說明還沒到最後。

可以想象,騰訊當時被迫改名時很不情願。但事到如今才發現,改的名真的很成功。QQ朗朗上口,好聽好記,簡直是因禍得福。

為了養活這隻小企鵝,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只能靠做外快掙錢,他們承接了所有能找到的網絡業務,比如網頁設計,系統集成,軟件開發,系統教學,只要能賺錢,來者不拒。

即使這樣沒日沒夜的幹,還是填不滿這個黑洞。

因為QQ的用戶數增長太快,到1999年10月的時候,註冊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考慮到當時中國的網民數,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但馬化騰也快撐不住了,守著這麼一座金礦,卻找不到盈利的途徑。團隊的工資都快發不出來了。

怎麼辦?只好賣掉QQ。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5

艱難的融資之路

賣一個機房服務器容易,但要賣掉QQ,在當時的中國,還真沒有人願意買。

QQ雖然有一定的用戶數,但盈利模式不清晰。沒有人願意接這個燙手的山芋。

我猜那段時間,馬化騰肯定很苦惱。這個小企鵝,留在手裡燒錢,賣掉又沒人要,除了用戶數一直在瘋漲外,簡直沒啥用。

轉了一圈沒人要,馬化騰也死了這條心了,繼續養著吧,還能咋樣?

還真有辦法!就是找投資人給公司輸血。

馬化騰也是第一次聽說風險投資的概念,他正是缺錢的時候,QQ賣都賣不掉,有人想投資你的公司,給你錢讓你發展業務,條件不過是佔據你公司的一些股份,這何樂而不為,搞起來!

經過廣泛接觸,馬化騰和兩家投資公司簽訂了投資協議,分別是IDG和香港盈科。這兩家公司一共投資了220萬美元,分別佔據騰訊公司20%的股權,一共是40%。

騰訊公司當時的估值是550萬美元,之所以會有這個估值,也是馬化騰他們拍腦袋想出來的。

因為對方出資220萬美元,但馬化騰不想讓對方控股,那就讓他們佔40%吧,倒推出來,公司估值就是55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盈科的老闆是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如果李澤楷投資了騰訊之後就忘了這事兒,能把騰訊的股票保留到今天,那他可能超過他父親,成為新的亞洲首富。

可惜他沒拿住這個股份,在2001年6月,因為一時的資金短缺,他賣掉了這個股份。

拿到這220萬美元的投資後,馬化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買服務器,繼續擴大QQ的用戶數。

後來,騰訊又進行了一筆重要的融資,這次的投資商是南非公司MIH,當時QQ的用戶數已經過億,所以騰訊的估值也水漲船高。

MIH公司以6000萬美元拿到了騰訊公司32.8%的股份,直到今天,這個股份也沒有減持過。所以南非公司MIX就是騰訊最大的股東。這也是MIX公司最成功的一筆海外投資。

拿到這幾筆風險投資的錢後,馬化騰終於解決了QQ的資金短缺問題,接下來,他要思考的是:怎麼靠這個小企鵝盈利?

6

QQ的盈利之困

怎麼盈利?

圍繞QQ,馬化騰他們做了很多文章。

最簡單的是打廣告。但那時候的廣告商都偏愛新浪網易這樣的門戶網站,業界普遍認為,用QQ的人都是三低人群:低學歷、低年齡、低收入,所以不具備購買力。

同樣的廣告,放在騰訊上的報價,是新浪的1/25,你說氣人不氣人?

有一段時間,馬化騰實在窮瘋了,開始對QQ收費。你要想上QQ聊天,對不起,交點錢。

此政策一經推出,立馬流失了大量用戶。很多競爭公司也趁機推出了他們的聊天軟件,和騰訊進行競爭。

馬化騰見勢不妙,趕緊中斷了收費模式,繼續執行免費政策。

現在看來,互聯網必須執行免費政策,也就是公園模式。

你想來公園裡玩,可以,大門敞開,歡迎。但如果你想玩公園裡的某些遊樂項目,比如旋轉木馬什麼的,那絕對要收錢。

可能馬化騰也是受這種“公園模式”的啟發,開始了QQ收費的新模式。

QQ用戶本身不需要收費,但裝扮個人QQ形象的QQ秀,QQ空間的黃鑽紅鑽等,以及買的各種道具,是要錢的。

QQ的用戶基數太大了,即使只有少量付費人群,集中起來,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後來,QQ又和移動公司合作,推出移動夢網業務,網絡費用可以通過手機費用代為扣除。

此舉一經推出,大大方便了QQ用戶的交費需求,也讓騰訊的收入猛漲。

後來,騰訊又推出虛擬貨幣Q幣,1Q幣等於1元錢,這就相當於騰訊在它的虛擬帝國裡有了貨幣的發行權。

我記得那時候,很多報亭、小賣部、書店的門口招牌上,都寫著:充Q幣。

靠著這些舉措,騰訊公司終於走出了盈利之困,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湧入騰訊,逐漸讓它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7

騰訊的擴張與公關危機

2003年6月16日,騰訊公司在香港上市成功。

此時的騰訊,有海量用戶資源,有持續不斷的現金流。要錢有錢,要產品有產品,騰訊公司終於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

短短几年時間內,騰訊公司向各個業務板塊全力進軍。只要互聯網上能賺錢的項目,騰訊都有涉及。

看到新浪做門戶網站厲害,騰訊也做起了騰訊網。

看到網易的163郵箱厲害,騰訊也搞起了QQ郵箱。

看到淘寶的電商賺錢,騰訊也搞起了騰訊拍拍。

看到盛大陳天橋的網遊賺錢,騰訊也涉足遊戲領域,搞起了騰訊遊戲。

因為QQ用戶的粘性很強,馬化騰在向這些領域涉足的時候,基本不費多大事。總的路徑是:先模仿、再挖人、再倒流。

三板斧下來,騰訊在這個領域也是有聲有色了。

但因為到處模仿別人,和各個領域的人競爭。騰訊公司的名聲很不好。網上總結騰訊公司的幾大罪狀就是: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侵佔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本來只是想賺個錢而已,沒想到引起了公憤,馬化騰他們也始料未及。

馬化是性格內向的人,騰訊公司的大部分高管也是理工男出身。做產品還可以,讓他們做危機公關,可真不在行。

在輿論發酵之下,不善溝通的騰訊公司揹負了“狗日的騰訊”的罵名。馬化騰還背上了“全民公敵馬化騰”的名聲。

2010年3月,騰訊和360公司爆發了著名的3Q大戰,騰訊公司給他的所有用戶發來這樣一封信,說他們剛剛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因為360公司竊取QQ的用戶數據,他們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要求所有存在360軟件的電腦,不得使用QQ。同一臺電腦,你要麼選擇QQ,要麼選擇360。

馬化騰這樣做,也是有他的底氣在的,因為誰都知道,用戶可以離開360殺毒,但離不開QQ。QQ上有太多好友,你肯定捨不得丟棄。

一石激起千層浪,360公司的周鴻禕也表示要奉陪到底。

雙方這樣耗下去,受傷的只有普通網民。後來還是政府出面調停,騰訊公司收起了這個玉石俱焚的計劃。

騰訊和360公司罷戰,但雙方的樑子也算結下了。

互聯網江湖的恩恩怨怨,也是挺有意思的。

8

微信時代的到來

打完3Q大戰之後,馬化騰面臨一個比周鴻禕更棘手的敵人,那就是新浪微博。

彼時,QQ的發展已經從成熟期進入了衰退期,雖然用戶數還是第一,但頹勢已經逐漸顯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玩QQ的人越來越少,刷微博的人越來越多。

馬化騰敏銳的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趕緊上線騰訊微博,給與大力支持。

但已經晚了,新浪微博已經成勢,騰訊想追上去,很難。

怎麼辦?

時代再次給馬化騰了一個機會,從2010年代以後,網絡逐漸從PC端轉到了手機端。馬化騰依靠手下大將張小龍,推出了改變無數中國人命運的神器——微信。

馬化騰登頂中國首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如何成功的?

藉助智能手機的風口,微信迅速崛起。

沒想到,打敗新浪微博的不是騰訊微博,而是微信。

殺死你的不一定是同行,而是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跨界打擊。

微信的出現徹底讓騰訊坐穩了社交領域老大的交椅,從此之後,再沒有誰能撼動騰訊這個領域的地位。

說起來,騰訊能出現微信,也和馬化騰的管理風格有很大關係。

騰訊有一種“內部賽馬”的機制,也就是說,同一個項目,在騰訊公司有很多人在做。誰先做出來,誰做的好,計誰的功勞。

也就是說,在騰訊公司,80%的人正在做的可能都是無用功,都是用來試錯的。

這也就是騰訊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邏輯。

在公司內部,把該犯的錯誤都犯一遍,總比到殘酷的市場上犯錯誤要好。

至於在公司試錯產生的浪費,這完全在馬化騰的承受範圍之內。

沒有萬古枯,哪來的一將功成?

張小龍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衝出來的一員大將。

號稱“微信之父”的張小龍,簡直是產品設計的天才。當然,馬化騰在這方面也不弱。

據說為了優化微信的產品功能,馬化騰和張小龍來來往往,發了幾千封郵件。

這也是騰訊公司特有的企業文化:喜歡發郵件。

面對工作問題,性格內向之人可能不善於面對面的溝通,但通過文字形式的郵件,也能很少的表達個人見解。

理工男居多的騰訊公司,也形成了獨特的郵件文化。

很多騰訊的員工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三更發給馬化騰的郵件,經常被秒回。

誰說內向的人不善於溝通?他們只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

誰說內向的人難以成功?他們只是沒有沒有把自己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個性無高下之分,每種性格都有他的閃光點。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馬化騰的經歷,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參考資料:

  1. 《騰訊是怎樣長大的》,作者吳曉波
  2. 《騰訊傳》,作者吳曉波
  3. 《馬化騰傳》,作者邵瑞鵬
  4. 百度百科:馬化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