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與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個月,患者卻因吃蟹而遺憾離世

“持螯把酒與山對,世無此樂三百年。”秋風送爽,河蟹正肥美,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饞得讓人直流口水,食指大動。

醫生與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個月,患者卻因吃蟹而遺憾離世

不過就是這一隻小小的螃蟹,讓人心生歡喜,也讓人幾多煩憂。幾年前,6只大閘蟹讓某影星陷入重度昏迷的新聞仍讓筆者記憶猶新。多年前,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中醫腫瘤治療中心主任王維的一位病人就曾因吃螃蟹而突然去世。

王維主任接診到這位胰腺癌晚期患者劉先生時,他才六十多歲,因其癌症轉移到了肝臟,其他醫院的醫生說他最多隻能活兩個月。對生命抱有一線希望的他來到我院進行中醫治療後,病情逐漸穩定。第二年,他的身體逐漸好轉,體重也增長了十多斤。很可惜的是,就在來我院治療後的第四年零九個月的時候,他遺憾離世。

那一年的中秋佳節,劉先生和幾個老友相聚,相談盛歡之餘,也少不了品嚐當季美食——大閘蟹。記不住口的劉先生也因吃了螃蟹,引發消化道出血、疼痛,而離開人世。

人生在世,不少人會想著及時行樂,該吃吃、該喝喝,才不枉來世間走這一招。可在健康面前,筆者認為還是需要計較些。俗話說“病從口入”,瞭解怎樣健康飲食,或許能避免像劉先生一樣的悲劇發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與河蟹相關的小知識,讓你在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亦可兼顧身體健康。

醫生與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個月,患者卻因吃蟹而遺憾離世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河蟹性寒、味鹹,有小毒。食後入肝、胃經。具有清熱散結、通脈滋陰、生精益髓、強壯筋骨等功效。現代科學研究也發現蟹的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核黃素、硫胺素、尼克酸、維生素及多種遊離氨基酸等成分。

河蟹並非人人適宜

蟹的營養價值雖然很高,但並非人人適宜。《本草經疏》謂:“跌打損傷,血熱瘀滯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結,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之人,鹹不宜服。”那麼,哪些人不宜吃蟹呢?

1、對吃蟹有過敏史,或有蕁麻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炎的人不宜吃蟹。

2、膽囊炎、膽石症、肝炎、慢性胰腺炎及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應儘量少吃或不吃,更不能以酒伴蟹開環暢飲,以免加重情或引起上述疾病的急性發作。

3、腹瀉、胃痛、感冒、發燒或脾胃虛寒的人群不宜吃蟹。大閘蟹屬寒性食物,蛋白質脂肪含量高,不宜消化吸收,同時會加速脾胃不適,出現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4、嬰幼兒不宜吃蟹,學齡兒童每次吃蟹,建議半隻為宜。

5、腫瘤患者慎食。腫瘤患者身體免疫力較差,特別是放化療中的患者,身體更加虛弱,大閘蟹又為大寒之物,一般不建議腫瘤患者食用。

醫生與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個月,患者卻因吃蟹而遺憾離世

健康品蟹 注意這些事項

1、不宜過量。雖然大閘蟹營養豐富,但不宜過量食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應低於300毫克。黃蟹膏膽固醇含量高,有時一隻大閘蟹的膽固醇含量已超出一個人每日的攝入量。因此,建議每次吃大閘蟹不宜超過1只,一週最多吃2~3次。

2、不吃死蟹。河蟹含有大量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活螃蟹可以抵抗和抑制這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長,一旦死後,致病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分解蟹肉,有的細菌還產生毒素。人們吃了死蟹極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另外,河蟹死後體內會產生大量組胺,加熱後也很難破壞它,食用後容易引起中毒,還易誘發過敏反應。

3、不吃生蟹、醉蟹。大閘蟹烹煮前,要用刷子及清水洗擦大閘蟹,徹底煮熟後才可進食。因其體內存在多種微生物,尤其是肺吸蟲的幼蟲卵用黃酒、白酒浸泡並不能殺死,極易誘發肺吸蟲等寄生蟲疾病。

4、不吃四“部件”。蟹的體表、腮和胃腸道里有很多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食用前必須除盡蟹腮、蟹腸、蟹心和蟹胃。

5、佐以薑末、醋、紫蘇等調味品食用。吃蟹配以這些調味品不但可以增加蟹的鮮美滋味,還可起到殺菌作用。

醫生與胰腺癌晚期患者共同抗癌4年9個月,患者卻因吃蟹而遺憾離世

關於蟹的謠言

1、吃蟹會導致流產?

從中醫角度來說,螃蟹是大寒之物,但是否會引起孕婦流產,與其個人體質和食用量有莫大關係。如果孕婦是虛寒體質,或者習慣性流產,那麼不僅需要少吃螃蟹,其他寒涼的食物都要少吃。對於體質正常的女性來說,也建議少吃。

2、螃蟹不能與柿子同食?

柿子中含有鞣酸物質,在還未成熟前鞣酸含量較大。一般來說,未成熟的柿子果肉苦澀。鞣酸含量較大的柿子與螃蟹同食,確實容易與螃蟹中的蛋白質發生反應,凝固成塊狀物難以消化,從而引起便秘等胃腸不適。

另外,在空腹的情況下,大量進食柿子也極易凝結成塊,形成“柿石”,併產生相應症狀。

#清風計劃# #2019生機大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