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樹梢精靈——聯邦德國Bo-105系列直升機

德國人的新嘗試

作為“一樹之高”的絕對王者,直升機早在二戰中就開始顯現出其威力。作為直升機領域的先行者,納粹德國在二戰末期推出了多款實用型直升機,並且投入實戰應用,雖然並沒有能挽救納粹德國必然滅亡的命運,但是其表現還是引起了盟國的注意,少數在戰後倖存的德制直升機也成為了盟國發展本國直升機技術時的絕佳技術參考。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保存在比克堡(Bückeburg)的直升機博物館的1架Fa-223直升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戰後法國根據繳獲的Fa-223仿製生產的SE-3000直升機,背景處還有1架德制Ju-52運輸機

在經歷了短暫的沉寂之後,就在盟國解除對聯邦德國航空業的限制後,一批聯邦德國航空專家開始著手研製新一代直升機。在整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時間裡,在直升機領域湧現出一大批新研發新思路,一向富有探索精神的德國航空界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其中作為聯邦德國航空業後起之秀的波爾克公司在1957年成立了被稱為“德國直升機研究小組”的直升機研製小組,遵循“小步快跑”的理念,這個小組的第一個產品代號P-102僅僅是一種不具備實際飛行能力的地面訓練機,該機安裝了1臺30 馬力的發動機,可以幫助飛行學員較快的掌握直升機的一系列操作流程,之後,這種訓練機以Bo-102地面訓練機的名稱被推向市場,一度銷往歐洲多國。後來,研製小組又在Bo-102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由後來在多款機型上都有不俗表現的漢斯·迪施米茨(Hans Derschmidt)主導研發,換裝了1臺61馬力的阿古斯塔(agusta)GA-70型發動機,並且完善了各項研發,最終成為了一種可以實現自主飛行的Bo-103試驗機。該機在於1961年9月14日首飛,效果大大出乎研發者的意料,飛行品質非常不錯,證明了原始研發的成功。不過,該機並沒有能夠上市,最終也只生產了1架原型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o-102地面訓練機,該機主要供直升機學員掌握直升機的發動機啟動以及其他一系列操作特性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o-103試驗機,可見其構造非常簡陋

首戰告捷無疑大大鼓舞了士氣,不過對於波爾克公司的技術人員而言,這樣的小打小鬧當然無法滿足他們在直升機研發上的胃口,他們需要的是更加成功的作品。這次,他們瞄準了當時還非常前衛的“高速直升機”領域,為了提升速度,一方面他們引入了由迪施米茨研製的高速旋翼概念,並且採用了在當時尚屬首創的五葉玻璃纖維旋翼槳葉,相比起之前的木質或者金屬質槳葉,不僅結構更加輕便,同時結構強度更高,得以適應高速飛行的需求。此外,該直升機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活塞式發動機,而是大膽採用了當時正在探索階段的渦輪軸發動機,在1臺透博梅卡“特莫”(Turmo)發動機的驅動下,該直升機的最大速度可達320千米/時,遠遠超過了當時的平均水平。於1964年1月30日,Bo-46首飛,試飛結果顯示,該機達到了預期效果,但是在一些機械的可靠性上依然存在問題。為了提高速度,在後續的生產型上,技術人員甚至考慮換裝功率更加強大的T55或者T64系列渦輪軸發動機用以同時驅動槳葉和前向推進器,其極速甚至可以達到500千米/時。不過,雖然在換裝了“馬爾堡”發動機之後,Bo-46在試飛過程中飛出了400千米/時的極速,但是由於在試飛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最終該機並沒有被實用化。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1臺被拆卸展示的“特莫”發動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o-46的第一架原型機

雖然Bo-46並沒有獲得成功,但是其玻璃纖維槳葉的研發卻被繼承了下來,而且波爾克公司也由此堅定了在直升機領域進行研究的決心。到了於1964年,波爾克公司的技術人員開始著手研製一款新型通用直升機,這次,他們將創新點放在了槳轂上。

傳統的直升機為了補償左右的升力不均勻,減少槳葉的疲勞,槳葉在翼根處要採用一個容許槳葉在迴轉過程中上下揮舞的鉸鏈,這個鉸鏈稱為揮舞鉸(flapping hinge),在直升機前飛時,由於飛行速度的存在,使得旋翼左右兩邊槳的相對氣流速度不一樣,安裝了揮舞鉸後,前行槳升力大,便繞揮舞鉸向上揮舞,後行槳升力小,便繞揮舞鉸向下揮舞,這樣,不平衡的滾轉力矩無法傳到機身,從而避免了直升機前飛中產生滾轉;而在懸停時,由於尾槳在工作時除了產生抵消力矩外,還會給機體一個橫向的推力,此時,若不做修正,直升機將不斷向一側平移,而安裝了揮舞鉸後,只需要一邊槳向上揮舞,一邊槳向下揮舞,即可產生平衡推力,而無須機身傾斜。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揮舞鉸結構圖

但是揮舞鉸本身也存在著一系列缺陷,例如由於機械鉸鏈存在無法克服的摩擦,導致可靠性不足,以及增加結構複雜度等,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便提出了“無鉸鏈旋翼”的概念,不過,這樣的設想雖然被提出了一段時間,但是在工程應用上卻一直沒有得到實現,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人開始了艱苦的攻關工作。

為了降低難度,新直升機在發動機、航電設備等方面大量採用了較為成熟的產品,並沒有採用之前Bo-46採用的高速旋翼,而是採用了相對較為保守的研發,由於在這方面欠缺經驗,因此德國人向法國人求教,將旋翼安裝在了一架法制“雲雀”直升機上進行了試飛。在此期間,Bo-105的第一架原型機(Bo-105V1)採用了來自1架英制韋斯特蘭(Westland)公司“偵察兵”(Scout)直升機上的旋翼,帶動旋翼的則是2臺美制“艾利遜”(Allison)250-C18型渦輪軸發動機。然而,該機運氣非常糟糕,還沒等到試飛就在於1965年毀於一次地面測試。之後的第二架原型機(Bo-105V2)依然採用了傳統的旋翼,于于1967年2月16日由威爾弗雷德·馮·艾格爾哈特(Wilfried von Engelhard)親自駕駛完成首飛。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首飛時正在懸停中的Bo-105第二架原型機,注意其發動機附近的護板並沒有被安裝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另一張試飛時的照片

就在第二架原型機生產完成後,第三架原型機(Bo-105V3)也被生產完成,並且與於1967年12月20日完成首飛。和之前一架所不同的是,該機安裝了由德國本土的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工廠股份公司(MAN)生產的6022型渦輪軸發動機。就在3架原型機之後,2架預生產型機(Bo-105V4和Bo-105V5)被陸續生產完成,最終波爾克公司共計完成了6架用於各項試飛。就在Bo-105的試飛還在持續進行的同時,波爾克公司與梅塞施密特公司和漢堡飛機公司完成整合,成立了全新的梅塞施密特·波爾克·布羅姆公司(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因此該機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新公司的得意之作。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保存至今的一架Bo-105原型機,機身上印有MBB字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最終該機于于1970年10月13日通過了德國聯邦航空辦公室(德語名:Luftfahrt-Bundesamt)的性能認證,並且在之後又陸續獲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和等國際機構的認證,為其出口國外鋪平了登陸。該機的第一批用戶為德國汽車協會(德語:Allgemeiner Deutscher Automobil-Club e.V)的空中救援隊和巴伐利亞州警察(Bavarian State Police)的警務飛行隊。到此為止,Bo-105被投入批量生產,開始了其長達40餘年的空中飛行生涯。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聯邦德國政府於1975年發行的一枚以救護型Bo-105為圖案的郵票

性能特點

作為聯邦德國在戰後研製的最早的實用型通用直升機,Bo-105的研發帶有非常濃厚的20世紀60年代直升機的時代特徵,也引入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思路。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o-105三視圖

從外觀上看,該機全長11.86米,旋翼直徑9.84米,機體空重1276千克,最大起飛重量為2500千克。這樣的指標在當時僅僅算得上是一種輕型直升機,不過也並沒有到不具有實用性的程度,作為對比,較早的法制“雲雀”直升機機長12.84米,空重1134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200千克,可以實現運輸、聯絡以及對地攻擊等多種任務。從某種程度上說,Bo-105就是瞄準了“雲雀”所對應的這一輕型直升機的細分市場,試圖填補一些國家早期型“雲雀”退役後所留下的市場空白。不過,和“雲雀”所不同的是,Bo-105採用了滑橇式起落架,結構簡單,製造便宜,同時由於是不帶活動部件的死結構,所以在平時基本無需進行繁瑣的維護工作,非常適合在Bo-105這樣的輕型直升機使用。

為了提升視野,Bo-105在機體上設置了大量的觀察窗,不僅在機頭正面的駕駛和副駕駛位各設有一片觀察窗,在機頭下方也各設有一片觀察窗,以便在飛行過程中和起降過程中對地面情況進行觀察。由於時代的侷限,該機座艙內的儀表以機械式儀表為主,不過佈置較為合理,可以降低2名機組成員的操作難度。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o-105座艙特寫

當然,作為該機最大的賣點,其無鉸旋翼不得不提。根據揮舞鉸的作用原理,德國人提出了用彈性變形替代機械鉸鏈的概念。雖然這種結構的原理較為簡單,但是實現起來難度卻不小,尤其是彈性變形材料的選擇。最終,德國人設計出了一種較為精巧的結構,旋翼根部與主軸鏈接的槳轂部分由鈦合金製成,槳轂由12個預應力鈦合金螺栓通過凸緣與旋翼軸連接,既省去了原有的揮舞鉸,也保證了結構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鈦合金部件的生產成為了一個難題,尤其是要保證足夠的加工精度。最終,德國人依靠鍛造加上精加工解決了這一問題。值得一提的是,Bo-105也是第一次在生產型直升機上採用玻璃鋼槳葉,抗侵蝕的鈦合金片膠接在槳葉前緣外段(從60%半徑到槳尖),前緣內段則使用聚氨基甲酸酯塗層,以防磨蝕。旋翼轉速為424轉/分在,在槳葉被機槍子彈命中後,仍有200小時剩餘疲勞壽命。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o-105旋翼結構圖,可見其結構非常精細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被拆卸展示的Bo-105旋翼系統,展現出了不俗的加工工藝

雖然僅僅是輕型直升機,但是該機的發動機動力依然相當可觀,早期型採用了2臺來自艾利遜的250-C20B型渦輪軸發動機,該發動機長0.986米,寬0.483米,高0.571米,全重73千克,最大功率可達420軸馬力,非常適合前線直升機使用,曾經被包括AH-6、OH-58等一系列軍用直升機所裝機使用。在該發動機的驅動下,Bo-105最大速度可達270千米/時,平均巡航速度242千米/時,實用升限5180米,最大轉場航程1112千米。

根據實際需要,Bo-105可以加裝短翼掛載各種武器,在使用歐洲研製的“霍特”(HOT)系列反坦克導彈時,該機最多可以以三聯裝形式在兩側短翼下掛載6枚,而在使用美製“陶”(TOW)系列反坦克導彈時,該機最多可以掛載8枚。除了反坦克導彈之外,該機還可以掛載火箭發射巢、機槍吊艙等武器。

由於是一型通用直升機,因此該機對成本的要求非常敏感,由於儘可能的採用了一系列成熟的產品,因此該機的成本不算太高,在於1975年左右,1架Bo-105的生產成本約為35.47萬美元,而幾乎在同時期,1輛頂級的奔馳450SEL型豪華轎車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則接近了5萬美元。可以看出,該機的價格在當時而言並非“高不可及”,較為低廉的成本也成為了其打開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優勢。

在美、法系直升機幾乎一統西方陣營直升機市場的情況下,Bo-105的推出,對於當時的聯邦德國而言無疑是難能可貴的,雖然性能並不算出類拔萃,而且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能夠實現實用化,在之前頻頻受挫的德國航空界中也算得上是一種鼓勵。

型號一覽

從第一架投產到2001年最終停產,Bo-105系列總計生產了約1400架,這些直升機在多年的使用過程中經過不斷改進,最終衍生出一個規模龐大的直升機家族。

Bo-105A:第一批民用生產型,配備2臺250-C18渦輪軸發動機。

Bo-105C:基本型,於1972年研發,配備2臺艾裡遜250-C20渦輪軸發動機。

Bo-105CB:輕型觀測及通用運輸直升機,於1976年研發,配備2臺改進型250-C20B渦輪軸發動機。

Bo-105CBS:通用運輸型,機身加長了10英寸(約0.254米),並且增加一面舷窗,以便執行緊急醫療救護任務。

Bo-105CBS-5:也被稱為“超級五號”(Superfive),該機在Bo-105CBS基礎上改進,主要用於搜索與救援用途。

Bo-105D:獲得英國認證的出口型。

Bo-105LS A1:於1984年研發,機身加長並配備2臺250-C28C渦輪軸發動機。

Bo-105LS A3:於1986年研發,最大起飛重量增加到2600千克。

Bo-105LS A3 “超級直升機”(Superlifter):該機於1995年研發,在Bo-105LS A3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機體潛力,最大任務重量增加到2850千克。

Bo-105 PAH-1:為聯邦德國陸軍研製的輕型反坦克武裝直升機(德語全稱:Panzerabwehrhubschrauber,PAH),在Bo-105 CB基礎上改裝,機體結構得到加強,尤其提高了抗毀傷性能,發動機、傳動系統、旋翼和尾槳也被更換以獲得更大的輸出功率,起落架進行加強以承受更重的機體在緊急迫降時所帶來的更強的衝擊力。主要武器為“霍特”(HOT)反坦克導彈。該機在外部的一個顯著特徵為在機體左上方安裝有光電探頭。目前該機多數已被歐洲虎式直升機所取代,少部分則被取消了武裝降級為無武裝型號後繼續作為偵查直升機使用或出口。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一次北約聯合軍演中降落在英國皇家海軍“卓越”(HMS Illustrious)號航空母艦上的1架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Bo-105 PAH-1型武裝直升機

Bo-105 PAH-1A1:Bo-105 PAH-1的改進型,裝備6枚改進型“霍特”反坦克導彈。

Bo-105 PAH-1 Phase2:計劃中的夜戰型PAH-1,配備夜視系統。

Bo-105 BSH:計劃中為聯邦德國陸軍研製的護航型,武裝為掛在短翼下的4枚美製“毒刺”(Stringer)空對空導彈。

Bo-105 VBH:為聯邦德國陸軍研製的輕型聯絡/偵察直升機(德語全稱:Verbindungs und Beobachtungs Hubschrauber,VBH),是一種無武裝PAH-1的改進型,同樣是在Bo-105 CB基礎上進行改裝,雖然沒有安裝武器和探測設備,但是配備了軍用級別的電臺。

Bo-105 Ophelia:全稱“德國光學直升機平臺”(法語全稱:Optique Platform Hélicoptère Allemande,OPHELIA)為“虎”式武裝直升機進行系統測試的機型,由法國SFIM公司完成改裝工程,該機在桅頂安裝了集成前視紅外探測儀、激光測距儀和其他光電偵查設備的探頭,由於其高聳的偵查探頭和獨特的塗裝,被稱為“長頸鹿”。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測試中的Bo-105 Ophelia,其塗裝頗為抓人眼球

Bo-105CB ATH:為西班牙陸軍研製的反坦克型,使用“霍特”反坦克導彈。

Bo-105CB GSH:為西班牙陸軍研製的武裝偵察型,在機腹安裝有20毫米機關炮。

Bo-105CB LOH:為西班牙陸軍研製的觀測型,無武裝。

Bo-105 MSS:海上巡邏型,配備一部搜索雷達。

NBO-105:印尼航宇(Indonesian Aerospace)特許生產的Bo-105,除發動機和傳動機構外均為印尼本土生產,早期型100架為NBO-105 CB型,後期為NBO-105 CBS型,共計生產122架。

BO-105S:用於搜救用途。

Bo-105 “執行者”(Executaire):由波音·伏托爾(Boeing Vertol)與卡爾森直升機公司許可生產,機身被加長0.254米,主要供美國市場。

Bo-105E-4:原德國陸軍自用型Bo-105P,在其基礎上進行電子設備與飛行能力升級,並於2006年以1000萬歐元的價格出售12架給阿爾巴尼亞,這些直升機被重定名為E-4型。

EC-Super Five: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推出的在Bo-105CBS基礎上改進的型號。

Bo-105 KLH:韓國按許可證製造的武裝型,以Bo-105 CBS-5為基礎,迎韓國陸軍要求增加了通訊、導航、電子戰、目標鎖定系統等設備,並且改進了槳葉與聯絡系統,目前有12架在役。

Bo-106:於1973年9月25日首飛,在Bo-105基礎上增大機艙容積,從5座擴展到7座,並且配備了更加強勁的250 C-20B型渦輪軸發動機,原型機後被德國空中救援部門購買,一直被使用到1993年11月。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中的Bo-106原型機,可見其機體確實叫Bo-105更加“臃腫”

BBH-1:計劃中以Bo-105為原型設計的武裝直升機,採用串列式座艙佈局,機身較為狹窄,設計思想和美製AH-1接近,後下馬,一些技術被後來的“虎”式武裝直升機沿用。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BBH-1的全尺寸模型

Bo-105 HGH:全稱“高速直升機計劃”(德語全名:Hochgeschwindigkeitsprogramm )Bo-105的高速直升機試驗型,由一架預生產型Bo-105改裝而成,加裝了較長的機翼,將原來的整段滑橇變為4個小起落撐,槳轂部分安裝了整流罩。在1975年3月4日的試飛中其最大時速曾經達到404千米/時,不過最終未能投產。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中的Bo-105 HGH

使用客戶

在Bo-105進入批量生產後,該機即以其出色的性能獲得了多國軍方的認可,迄今為止,該機已經在全世界近40個國家和地區服役,航跡遍佈世界各大洲。

(1)聯邦德國

作為Bo-105的研製生產國,聯邦德國自然是該機當仁不讓的第一用戶。雖然在此之前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已經裝備了UH-1等性能不俗的美製直升機,但是對於德國人而言,能用上本國製造的先進直升機,無論是從後勤維護等現實考慮,還是鼓舞士氣方面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1978年5月8日,第一架Bo-105 PAH武裝直升機交付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此後該機和VBH型開始迅速取代早期使用的“雲雀”等機型,擔負起各項任務,由於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並沒有裝備AH-1這樣的專用武裝直升機,因此Bo-105實際上成為了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的攻擊主力。

在整個服役史上,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總計獲得了Bo-105系列機312架(其中Bo-105 PAH系列212架,Bo-105 VBH系列100架),先後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的以下單位:

1、空中機動行動師第1空中機動旅:

(1)武裝直升機第26團“弗蘭肯”(德語:Kampfhubschrauberregiment 26“Franken”)

該部裝備Bo-105 PAH(也被簡稱為Bo-105P)系列直升機,駐地位於羅特(Roth),已於2014年6月30日被解散。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武裝直升機第26團徽章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公開展示中的1架隸屬於武裝直升機第26團Bo-105武裝直升機

(2)武裝直升機第36團“卡塞爾”(德語:Kampfhubschrauberregiment 36,“Kurhessen”)

該部同樣裝備Bo-105 PAH系列直升機,駐地位於弗裡茨拉爾(Fritzlar),從2011年起該部裝備的Bo-105 PAH開始被“虎”式武裝直升機替代。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武裝直升機第36團徽章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2008年,在武裝直升機第36團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中進行飛行表演的1架Bo-105武裝直升機

2、陸軍航空兵獨立第109偵查中隊(德語名稱:Heeresfliegerstaffel 109):

該部裝備Bo-105 VBH(也被簡稱為Bo-105M)偵查直升機,駐地位於策勒(Celle),目前已被解散。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獨立第109偵查中隊徽章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停放在策勒空軍基地的1架隸屬於獨立第109偵查中隊的Bo-105M偵查直升機

由於處在冷戰中北約華約對峙的最前沿,蘇軍駐東德西部集群的大量T-64/80系列主戰坦克一直是聯邦德國國防軍揮之不去的陰影。除了依靠少量(相對於蘇軍而言)精銳的“豹”2系列主戰坦克在關鍵地域進行阻擊之外,依靠Bo-105等武裝直升機作為機動“救火隊”就成為了必然。不過,由於使用的“霍特”反坦克導彈不能實現“發射後不管”,需要載機提供製導,因此在飛行過程中面臨暴露在蘇軍野戰防空火力下的危險。因此,到了8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的Bo-105 PAH機隊經歷了一次升級,加裝了美製AN/APR-39型雷達告警接收機等電子對抗設備。而到了90年代初,又加裝了一系列電子設備,以使用更加新型的“霍特”改型,並且對機體、傳動系統進行了進一步的更換改進。從外表上看,改進後的PAH-1A1型和原始型號的區別主要在短翼上——由於換裝了新型發射器,改進後的三聯裝發射器呈階梯狀佈置,而非早期型的一字齊平佈置。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一架德國陸軍塗裝的Bo-105 PAH-1A1,短翼上掛載的3具“霍特”反坦克導彈發射管被塗上德國國旗圖案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冷戰期間的一次訓練中,2架Bo-105組成的小隊在小溪上空飛行,從“霍特”發射器造型可以看出該機為早期的PAH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1986年9月23日,在維爾茨堡地區(Raum Würzburg)舉行的代號為“法蘭克盾牌”(Fränkischer Schild)的北約聯合演習中,1架聯邦德國陸軍航空兵Bo-105 PAH武裝直升機正在和聯邦德國陸軍“豹”2坦克縱隊展開聯訓

隨著冷戰結束,兩德統一後德國的安全壓力大大降低,繼續保有一支較大的武裝力量在經濟上無疑是得不償失,在大規模裁軍的浪潮中,裝備Bo-105的部隊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裁撤的命運。不過,由於原計劃用於替代Bo-105的“虎”式武裝直升機的研發進度一拖再拖,這些直升機也一直得不到及時替換,也因此直到今天依然有少量Bo-105活躍在德國陸軍序列中。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訓練中低空飛躍德國鄉村泥濘道路的1架Bo-105 PAH-1A1武裝直升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維修中的Bo-105 PAH-1A1武裝直升機,其階梯型的短翼造型清晰可見

(2)西班牙

由於西班牙陸軍在北非殖民地陷入了曠日持久的反游擊戰,因此對於直升機這樣可以快速反應的空中機動武器一直非常感興趣,早在1958年,西班牙陸軍就成立了“西班牙陸軍空中機動部隊”(西班牙語名:Fuerzas Aeromóviles del Ejército de Tierra,FAMET,以下簡稱空中機動部隊),最初裝備了2架H-19和2架OH-23C,其後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美軍在越南戰場成功實施大規模直升機機動作戰的經驗鼓舞了西班牙人,西班牙陸軍開始大規模將直升機投入殖民地戰爭。即使是在後來撤出北非殖民地後,西班牙陸軍對於直升機的需求依然有增無減,伴隨著原有的機型逐漸老舊,西班牙軍隊開始尋求新機型,尤其是可以裝備反坦克導彈,用於對地攻擊的武裝直升機。而鑑於Bo-105的優異性能,加之西班牙和聯邦德國的傳統關係,該機被引入自然是水到渠成。

1980年,“攻擊直升機第一營”(西班牙語:Batallón de Helicópteros de Ataque, Número 1,BHELA I)成立,該部是空中機動部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裝備Bo-105的單位。從1981年到1983年,西班牙陸軍共計接收了60架Bo-105,除了3架是德國原產,其餘57架均在西班牙國內生產。在這些直升機中,有28架是用於攜帶“霍特”反坦克導彈的Bo-105 CB ATH型(西班牙編號HA.15),18架是搭載20毫米機關炮的Bo-105 CB GSH(西班牙編號HR.15)型,其餘14架則為無武裝的Bo-105 CB LOH型(西班牙編號HR.15),這批直升機被部署在位於馬德里以南100英里處的阿爾馬格羅(Almgro)。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低空飛行的1架西班牙陸軍Bo-105 CB ATH武裝直升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正在著陸的2架西班牙陸軍Bo-105 CB GSH直升機,機腹下方的20毫米機關炮清晰可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攻擊直升機第一營成員臂章,其中的Bo-105圖案清晰可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攻擊直升機第一營營徽,主體圖案同樣是Bo-105

就在服役期間,西班牙陸軍的Bo-105也接受了一系列改造,其中就包括了為飛行員配備夜視儀,從而提高其夜間作戰能力。雖然這些直升機經歷了多年的高強度使用,但是依然保持了85000小時的無事故飛行記錄。值得一提的是,該機還曾經在2002年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島嶼爭端中出場,成為了該機在西班牙陸軍服役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實戰經歷”。

經過20餘年的服役,這批直升機終於到了退役的時候,2004年,西班牙陸軍選擇了德法聯合研製的“虎”式武裝直升機作為替代,這一同樣具有德國血統的直升機將在不久的將來取代Bo-105,繼續擔負起保衛西班牙國土安全的重任。

(3)瑞典

雖然名義上曾經作為中立國,但是在冷戰時期,瑞典一直為可能到來的“蘇聯入侵”做準備,其中,針對蘇軍的裝甲部隊瑞典人可謂是絞盡腦汁,除了裝備了大量裝甲車輛(包括非常獨特的S坦克)之外,瑞典陸軍還想方設法引入了一系列反坦克導彈作為打擊蘇軍裝甲車輛的機動兵器。而在武裝直升機出現之後,瑞典陸軍對於這種可以快速機動的反坦克武器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就在1984年7月,瑞典方面和聯邦德國簽署協議,為瑞典陸軍購買了20架Bo-105 CB型武裝直升機,後在1987年10月到1988年11月直接到貨,這些直升機被按照瑞典制式命名為HKp-9A。

雖然是採用了德制直升機,但是作為軍工生產大國的瑞典也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例如為飛行員提供了來自薩博公司的HeliTOW型夜視儀,以提高直升機的夜戰能力。此外,不同於聯邦德國和西班牙的型號,瑞典陸軍的直升機採用了美製“陶”(TOW)式反坦克導彈,以便簡化後勤。由於重量和發射器的差異,在使用“陶”的過程中只能採用雙聯裝掛載,一次最多僅可以發射4枚導彈。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保存在博物館中的1架瑞典陸軍HKp-9A型武裝直升機,注意機頭上方安裝了夜視設備

在冷戰結束之前,瑞典陸軍的HKp-9A一直沿襲了備戰時期的編組模式,20架直升機被編為2個10機制中隊,每個中隊又被分成2個小隊,小隊中除了1架小隊部直升機,其餘分為2個編隊。這1箇中隊中一個被部署於林雪平(Linköping)附近的第2基地,另外一個則被部署於布登(Boden)附近的原第1武裝直升機支援基地。根據瑞典陸軍的戰術,這些直升機通常被作為對蘇軍進攻部隊的前哨偵查,在使用反坦克導彈進行攻擊的過程中,與目標的距離被保持在5~6公里左右。在完成一次攻擊之後,這些直升機將立刻撤離戰場,以貼地飛行的方式躲避蘇軍野戰防空火力打擊,並且在有剩餘彈藥的情況下尋找新的目標進行攻擊。相比起單兵攜帶和車載的“陶”式反坦克導彈,HKp-9A在攜帶“陶”式進行攻擊時不僅可視距離更遠,而且居高臨下發射,無形中也使得導彈的有效射程得以提高,並且撤退時更加從容不迫,提高了發射平臺的生存性。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雪原上空飛行的一架HKp-9A型直升機

除了瑞典陸軍之外,瑞典空軍也在80年代購買了4架攜帶有前視紅外探測設備的Bo-105 CBS型直升機,這些直升機被命名為HKp-9B型,主要負責空中救護和跳傘飛行員搜救等任務。到了90年代初期,這4架直升機被售出。而根據計劃,瑞典陸軍的HKp-9A也將在2010年到2020年期間陸續退役。

(4)阿爾巴尼亞

為幫助阿爾巴尼亞國防部現代化其武器裝備以滿足成為北約成員的條件,作為德國軍事援助的一部分,2006年,阿爾巴尼亞空軍從德國獲得了12架經過翻新的Bo-105E-4直升機,這些直升機取代了已經陳舊的中國製造的直-5直升機。

在這批直升機被交付之前,2006年4月,歐洲直升機德國公司近期獲得一項價值1000萬美元、歷時三年的合同項目,為阿爾巴尼亞升級這12架Bo-105直升機。這12架Bo-105 直升機將裝備不同類型的任務設備以用於執行不同的任務,包括急診勤務(EMS)、搜索與救援(SAR),以及要員運輸任務。

目前,作為阿爾巴尼亞空軍僅有的幾種機型,該機已經成為了阿爾巴尼亞空軍最活躍的機型之一,至少還有8架處在可以運作的狀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訓練中的阿爾巴尼亞空軍Bo-105E-4直升機,從編號上看,該機為阿爾巴尼亞空軍獲得的第一架Bo-105E-4

2006年4月,歐洲直升機德國公司近期獲得一項價值1000萬美元、歷時三年的合同項目,為阿爾巴尼亞升級12架Bo-105直升機。這12架Bo-105 直升機是德國政府為幫助阿爾巴尼亞國防部現代化其武器裝備以滿足成為北約成員的條件而提供給阿爾巴尼亞的。升級工作將在歐直德國公司的Donauworth工廠進行,12架Bo-105將全部升級成Bo-105 E-4型,其性能將非常類似於民用CB-4 型。但這些直升機中將裝備不同類型的任務設備以用於執行不同的任務,包括急診勤務(EMS)、搜索與救援(SAR),以及VIP運輸任務。首架Bo-105 E-4直升機定於2006年第四季度交付。

(5)巴林

海灣國家巴林受益於其豐厚的石油收益,從而建立起了一支頗為精幹高效的武裝力量。由於巴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威脅主要來自於海上,因此其海軍和空軍成為了建軍中心。而非常巧合的是,無論是皇家巴林海軍(以下簡稱巴林海軍)還是皇家巴林空軍(以下簡稱巴林空軍)都選擇了Bo-105,這也是對其性能的一種肯定。

1994年末,巴林海軍購買2架BO-105CBS直升機作為海軍艦載直升機使用,目前,該機被部署於巴林海軍最大的艦艇——“沙哈”(Sabha,原美國海軍“傑克·威廉姆斯”(USS Jack Williams)號)號上,用於對海搜索等任務。

而相比起其中較為顯眼的F-16C/D系列戰鬥機,巴林空軍的直升機部隊則顯得較為低調,不過這些直升機在執行運輸、救援和對地攻擊等任務上也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巴林空軍目前裝備有4架Bo-105,這些直升機主要充當教練機,為巴林空軍的UH-1N和UH-60等直升機培訓新飛行員,平時也執行一些沿海巡邏任務。這些直升機被統一編入巴林空軍直升機聯隊第10中隊,基地為裡法(Riffa)空軍基地。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1991年3月19日,就在“沙漠風暴”行動後,巴林空軍1架Bo-105正在海邊堤岸附近執行巡邏任務

(6)文萊

作為“皇家文萊馬來人團”(Royal Brunei Malay Regiment)的後裔,在1984年新改組成立的皇家文萊武裝部隊(Royal Brunei Armed Forces)就成為了這個石油富國的安全支柱。作為皇家文萊武裝部隊的主要空中作戰力量,皇家文萊空軍(以下簡稱文萊空軍)由於空防作戰壓力較小,因此僅僅保留了一支象徵性的戰鬥/攻擊機部隊,而唱主力的則成為了各型直升機,而其中就包括了Bo-105。

文萊空軍目前裝備有5架Bo-105C型和1架Bo-105 CBS型,這批直升機被統一編入文萊空軍空中聯隊(文萊空軍唯一的空勤單位)第2中隊,除了擔負空中救援、監視和搜索定位任務之外,還經常作為武裝直升機,掛載火箭彈和機槍吊艙,用於打擊各類武裝分子,其中的Bo-105 CBS甚至還曾經作為文萊王室專機的備選機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1架文萊空軍Bo-105直升機,該機未配備武器掛載短翼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正在飛躍文萊灣的1架文萊空軍Bo-105直升機

(7)智利

1988年,智利空軍購買了6架Bo-105,這些直升機的智利空軍編號為H-62到H-67。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直升機都是被智利空軍第10中隊的航空技術人員所完成的,之後這些直升機中有4架被編入第10中隊,後在1993年,智利空軍第9中隊被重新組建,成為一支直升機單位,該單位也因此獲得了原先在第10中隊序列下的直升機,另外還有2架被編入第3航空旅(Brigada Aerea III)作為觀察機,基地位於蒙特港(Puerto Montt)附近的艾爾坦普爾(El Tepual)機場。

除了智利空軍,智利海軍也相中了該機,於1990年購買了7架Bo-105 CBS型,這些直升機在智利海軍中主要執行搜救和運輸任務,其中有2架損失。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正在港口區上空飛掠過智利海軍“康德爾海軍上將”(Almirante Condell)號護衛艦(原英國海軍23型護衛艦“馬爾博羅”號)的1架智利海軍Bo-105直升機

值得一提的是,智利軍方認為Bo-105性能不俗,多次將其派往南極洲執行任務,在嚴寒冰雪等極端惡劣天氣下,Bo-105依然工作可靠,體現出了德制武器的優異性能。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南極洲執行運輸任務的1架智利海軍Bo-105 CBS直升機

目前,智利空軍的Bo-105系列已經在2003年退役,而智利海軍的Bo-105則還在繼續服役,也將在不久的將來退役。

(8)哥倫比亞

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哥倫比亞海軍依然維持了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主要以運輸機和直升機為主,其中就包括了Bo-105。哥倫比亞海軍目前運作有2架Bo-105 CB型,這些飛機主要擔負反潛和通用運輸等任務。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2014年6月23日,哥倫比亞海軍1架Bo-105直升機正準備降落在美國海軍“佩裡硫”(USS Peleliu,LHA-5)號兩棲攻擊艦上

(9)印尼

作為東南亞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從建國伊始,一直對發展工業雄心勃勃。而由於印尼特殊的地理環境,因此對於飛機的需求比較突出,發展本國航空工業也就成為了一個必然選擇。在獨立後依靠繳獲荷蘭殖民者和日軍遺留的少數飛機和設施,印尼開始建立起本國的航空工業後,不過由於侷限於本國薄弱的工業基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延續了作坊式發展水平,直到1960年8月1日才根據印尼空軍第488號令正式成立了印尼國營航空工業企業,即為今日的印尼航宇公司(印尼語名:Industri Pesawat Terbang Nusantara,IPTN)的前身。

在其發展初期,該公司主要負責組裝一些蘇聯和東歐國家生產的小型飛機,在1961年和波蘭簽訂協議,在印尼國內生產了44架PZL-104“鶯”(波蘭語:Wilga)式輕型飛機,印尼國內稱其為“鷦”(印尼語:Gelatik)。此後,在印尼倒向西方的大背景下,印尼航空工業也轉而和西方合作,並且開始在國內特許生產西方的機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中的一架印尼產“鷦”式輕型飛機

進入20世紀70年代,印尼開始和聯邦德國方面接觸,設法在其國內引入Bo-105的生產線,用於更新其陸軍和海軍早已過時的蘇制和美製直升機。1974年9月,印尼和聯邦德國簽署協議,在印尼國內生產Bo-105系列直升機,印尼代號NBO-105。

印尼生產的NBO-105系列直升機的性能上文已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該機被印尼陸軍和海軍廣泛使用,其中,印尼陸軍的NBO-105可掛載火箭彈等武器作為突擊直升機使用,被部署在位於三寶壟(Semarang)的印尼陸軍航空兵基地,和俄製Mi-17直升機共同構成印尼陸軍直升機的主力。而印尼海軍的NBO-105直升機則通常被部署在艦艇上作為對海搜索、監視用直升機,陸上基地則位於泗水(Surabaya)。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停放在機場跑道上的一架印尼陸軍NBO-105突擊直升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2001年,在一次與美國海軍的聯合軍事演習中,準備降落在美國海軍“仁川”(USS Inchon)號反水雷支援艦(MCS-12)上的1架印尼海軍NBO-105直升機

印尼國內對這些直升機評價頗高,整個生產線一直維持到2008年。不過,由於服役年限原因,該機已經急需替代。目前,印尼海軍提出購買11架直升機,備選方案包括SH-2G“超級海妖”(Super Seasprite)和“黑豹”(Panther)。

(10)萊索托

限於國力因素,非洲小國萊索托僅僅保留了一支象徵性的軍事力量,而萊索托國防軍的空中力量則更加羸弱,在1978年成立之後就僅有幾架固定翼運輸機和直升機作為一般的運輸和聯絡使用,其中就包括了2架Bo-105。目前,在萊索托空軍中還保留了1架Bo-105,該機主要用於通用運輸。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停放在萊索托空軍馬佳梅塔拉那(Mejametalana)空軍基地的一架Bo-105

(11)墨西哥

雖然相比起他們北部鄰國的龐大海上力量,墨西哥海軍的實力非常弱小,而且受制於本國的工業基礎和經濟狀況也無力對裝備進行大規模換裝,但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墨西哥海軍還是被打造成了一支較為精幹的力量,而在這當中,海軍航空兵一直是建設的重點。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加強艦載航空兵力量,墨西哥海軍開始尋求一種可以在艦艇上進行操作的輕型直升機,經過一番對比,最終他們選擇了Bo-105。

墨西哥海軍購買了總計12架Bo-105,為Bo-105 CBS型,在1986年左右陸續到貨。入役後,這些直升機被分別編入了隸屬於墨西哥灣方面海軍航空兵的第1海上艦載巡邏中隊(陸地基地位於坦皮科(Tampico)海軍航空站)和隸屬於太平洋方面海軍航空兵的第2海上艦載巡邏中隊(陸地基地位於拉帕茲(La Paz)海軍航空站)。平時這些直升機除了被部署在墨西哥海軍的艦艇上,剩餘時間都會留在陸上基地。墨西哥海軍對這批直升機的性能非常滿意,這些直升機經常活躍於墨西哥海軍的各項演習以及與國外海軍進行的聯合軍演中。

為了進一步提升這些直升機的性能,墨西哥海軍與歐洲直升機公司簽訂了改裝協議,將這些直升機全面升級到“超級五號”標準。新的直升機不僅加裝了對海搜索雷達和集成了前視紅外探測儀的光電轉塔,同時還強化了武器掛載能力,可以使用機槍和火箭彈進行對海攻擊,非常適合打擊海上的單個小目標。

目前,墨西哥海軍共有11架Bo-105在役,並且由於後繼機型尚無備選,這批直升機還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繼續服役。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2002年,在第43屆代號“協同”(拉丁語:UNITAS)的美國與中南美及加勒比地區海軍年度軍事演習中,墨西哥海軍1架Bo-105CB在美國海軍“約克城”(USS Yorktown)號導彈巡洋艦上降落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部署在位於聖盧西亞(Santa Lucia)附近海軍航空站的1架墨西哥海軍Bo-105“超級五號”直升機,從該圖中科院清楚看到其對海搜索雷達和光電轉塔的位置和形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2009年的“協同”演習中,墨西哥海軍1架Bo-105 “超級五號”直升機在打靶環節中發射70毫米火箭彈攻擊作為靶艦的前美國海軍“康諾利”(USS Conolly,DD-979)號驅逐艦,注意其特有的位於機槍吊艙下方的3聯裝火箭發射巢。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正在遭到“超級五號”攻擊的“康諾利”號

(12)秘魯

南美國家秘魯由於歷史原因,其裝備一直東西方陣營雜糅,而在秘魯空軍中表現的尤其明顯。就在使用俄製Mi-17系列運輸直升機擔任通用運輸任務的同時,也引進了一部分西方直升機作為補充,其中就包括了Bo-105。從1984年起,秘魯空軍共計接收了10架Bo-105,經過多年服役,目前,秘魯空軍尚有2架Bo-105服役,這些直升機被編入秘魯空軍第2聯隊第3大隊的第315輕型直升機中隊,基地位於秘魯西部港口城市卡亞俄(Callao)附近的空軍基地。在秘魯軍隊打擊國內反政府武裝的戰鬥中,該機經常利用其較為輕便的優勢,對游擊隊活躍的密林進行偵查打擊。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盤旋中的1架秘魯空軍Bo-105直升機,注意該機在艙門處架設有機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秘魯空軍,秘魯警察部隊也採用了Bo-105作為警用直升機,在使用過程中對其性能評價不俗。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秘魯警察部隊裝備的1架Bo-105,機體編號PNP-118

(13)菲律賓

在20世紀70年代,菲律賓國內經濟形勢尚可,而且在越南戰爭結束前後的一段時間獲得了不少南越軍隊逃亡時遺留在菲律賓的武器,加之大量美國軍援到來,菲律賓軍隊曾經迎來一次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出於在南海地區“跑馬圈地”,佔領中國南沙群島等島嶼的考慮,菲律賓對發展海軍頗為上心,可以方便其對南海海域進行快速巡邏監視的直升機自然也就成為了菲律賓海軍手中的“新玩具”。

由於菲律賓海軍艦艇較小,甲板空間不足,因此一些“體型”較大的美製直升機難以運作,菲律賓海軍遂退而求其次,轉而在歐洲購買一些輕型直升機,其中就包括了Bo-105。菲律賓海軍的Bo-105被編入菲律賓海軍航空兵的MH-40中隊,基地位於甲米地(Cavite)的達尼洛·阿蒂恩薩(Danilo Atienza)海軍航空站。在日常行動中,該機主要用於執行對海搜索和通用運輸等任務。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中的1架菲律賓海軍Bo-105直升機

就在服役多年後,這批直升機已經接近服役年限,然而,受制於菲律賓國內目前較為低迷的經濟形勢,菲律賓軍隊難以獲得充足軍費,而這些直升機也因此一直無法得到及時更新。雖然美國、日本等國出於在南海問題上牽制中國的考慮,一直承諾幫助菲律賓軍隊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但是也往往“口惠而實不至”,這批早已經落後不堪的機型也就只能尷尬的繼續撐起菲律賓海軍航空兵的大梁。

(14)韓國

由於和美國的特殊關係,韓國軍隊一直是美式裝備的忠實用戶,不過,在一些情況下,由於美國公司缺乏相關產品或者在技術轉讓方面無法取得一致等一些原因,韓國也會傾向於採購一些外國產品。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韓國陸軍試圖尋求一種輕型偵查和監視用直升機,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公開招標,希望新直升機可以以合作生產的方式由韓國本土的韓國航宇工業(Korea Aerospace Industries)進行生產,而當時雖然美製MD-500型直升機可以滿足需求(而且韓國陸軍確實也運作了一部分該型機),不過阻止該機大規模進入韓國陸軍服役的一個原因倒是因為一個頗帶有007色彩的故事——就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韓國宿敵的朝鮮設法通過聯邦德國的進口商購買了100架MD-500(雖然最終由十餘架被美國扣留而未能交付),這樣的情況下再購買並使用該機無疑會在日後可能的交戰中造成敵我識別方面的困難,因此韓國陸軍開始將目光投向歐洲。經過一番比較,最終Bo-105中選。從1999年到2000年,這批直升機陸續到貨完成。

韓國陸軍使用的這批Bo-105採用了Bo-105 CBS-5的技術標準,在韓國國內投產。由於在合作生產的過程中,韓國方面獲得了不少技術資料,因此對該機的技術特性較為“吃透”,於是韓國由此上馬了以Bo-105為藍本的輕型直升機研製項目(Korean Light Helicopter,KLH)。該機在繼承了Bo-105原始設計之餘,還對機上設備等進行了改進,尤其是增設了一系列電子對抗設備,以應對朝鮮陸軍的野戰防空火力。經過改進後,的機體性能較原始機型有了進一步提升,而韓國航空工業經過Bo-105機型的“鍛鍊”,對直升機的製造和設計有了一定的掌握,這也為其之後發展韓國本國直升機機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訓練中的1架韓國陸軍Bo-105直升機,機頭上方安裝有光電轉塔和導彈告警設備,短翼下掛有火箭發射巢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地面展示中的1架韓國陸軍Bo-105直升機,從此圖中可見其基本技術特性

目前,韓國陸軍裝備有12架Bo-105,由於機型較新,機齡較短,這些機型將在不久的將來繼續出現在韓國陸軍的裝備序列中,與UH-60等美製機型一道承擔起韓國陸軍航空兵的主力。

(15)蘇丹

蘇丹空軍曾經運作4架Bo-105,這些直升機主要負責通用運輸任務。此外,蘇丹國內的警察部隊也曾經運作Bo-105,用以打擊有組織犯罪。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貯存在機庫中的1架蘇丹裝備的Bo-105直升機

由於缺乏資金,蘇丹空軍長期無法獲得充足備件,也缺乏技術人員,加之維修不善等方面的原因,蘇丹空軍的Bo-105曾經一度悉數退役,不過根據西方媒體報道,在2016年年初,至少1架Bo-105已經被維修完畢重新投入現役。然而,好景不長,就在10月16日,該機在從凱納納(Kenana)空軍基地起飛後不久就墜毀在了庫斯提(Kosti)市附近,機上的飛行員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加迪爾·優素福(Mohammed Abdul-Gadir Yousif)不幸遇難,其他2名乘員受傷。

(16)烏拉圭

2006年,烏拉圭海軍航空兵從德國獲得了6架原德國陸軍的Bo-105 PAH-1武裝直升機,這批直升機取代了烏拉圭海軍航空兵早已老朽不堪的貝爾-47系列直升機。在日常使用中,該機通常被用來執行搜索、監視和對地攻擊任務。目前,這批直升機目前尚有4架在役。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正在進行武器掛載演示的1架烏拉圭海軍Bo-105直升機

(17)伊拉克

兩伊戰爭期間,為了對抗伊朗陸軍和革命衛隊的裝甲部隊,伊拉克軍隊購入了大量武裝直升機,除了蘇制Mi-24系列之外,伊拉克人也把目光投向了歐洲,Bo-105就是其中之一。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低空盤旋的1架伊拉克空軍Bo-105直升機,地面上則是1架蘇制Mi-8運輸直升機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軍的少數幾架Bo-105曾經出戰,並且在期間曾經爆發了一次頗為奇特的空戰——1991年2月6日,在執行任務過程中,1架伊拉克空軍的Bo-105遭遇到了正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美國空軍A-10A型攻擊機,隨即後者對其展開攻擊,最終以Bo-105被擊落而告終。

在海灣戰爭結束之後,由於遭到封鎖,伊拉克的Bo-105機隊缺乏後勤保障,加之缺乏有經驗的空勤和地勤人員,這些飛機很快就被迫停飛,最終以殘缺狀態迎來了伊拉克戰爭。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機場跑道上被發現的伊拉克空軍Bo-105,旋翼槳葉丟失,機艙玻璃也破損狀態,可能在被放棄之前曾經被伊軍自毀

(18)荷蘭

作為德國的鄰國,雖然因為二戰的原因荷蘭與聯邦德國關係一度緊張,不過在經歷了50年代後的和解,雙方在很多領域繼續展開了合作。從“豹”1坦克這樣的重裝備開始,荷蘭軍隊就引入了不少德式武器作為自身的主戰裝備。而就在Bo-105研製成功後,該機也引起了荷蘭皇家空軍(荷蘭語:Koninklijke Luchtmacht,以下簡稱荷蘭空軍)的注意,因為當時他們裝備的美製“超級幼獸”(Super Cub)聯絡機已經非常老舊,急需一種換代機型。不過,荷蘭人顯然認為相比起固定翼飛機,由直升機擔任這樣的任務更為合適。從1976年開始,荷蘭空軍開始陸續接收Bo-105,總訂貨量達到了30架。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一架保存至今的原荷蘭空軍“超級幼獸”聯絡機

荷蘭空軍的Bo-105主要裝備於第299中隊,該中隊駐紮在希爾澤-裡因(Gilze-Rijen)空軍基地,該基地也是荷蘭空軍直升機部隊的主要基地。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荷蘭空軍第299中隊徽章,綬帶上的拉丁語格言意味“輕巧卻不微小”(Levis sed non parvus.)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荷蘭空軍的精華,Bo-105經常被派遣到海外執行北約和聯合國框架內的各種軍事行動。20世紀90年代,前南內戰爆發後,作為北約牽頭成立的維和部隊(Implementation Force,IFOR)和聯合國保護部隊(United Nations Protection Force,UNPROFOR)的一部分,荷蘭空軍也派出了包括Bo-105在內的一支直升機部隊,在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地區和馬其頓地區表現非常活躍,而在之後的駐科索沃部隊(Kosovo Force,KFOR)中也依然可以看到荷蘭空軍Bo-105的身影,這也為其服役生涯添加了不俗的一筆。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被部署在波斯尼亞地區的1架荷蘭空軍Bo-105直升機,機體上白色的IFOR字樣清晰可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在波斯尼亞部署期間對Bo-105進行維修的荷蘭空軍地勤人員,IFOR字樣旁可見黑色字體的荷蘭語名“荷蘭皇家空軍”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被部署在馬其頓境內的1架荷蘭空軍Bo-105直升機,純白色塗裝的機身上塗有非常顯眼的黑色UN字樣,以顯示其身份

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機逐漸開始落後,雖然在之後這些直升機曾經被升級到Bo-105 CB標準,但是根據荷蘭空軍的安排,該機於2003年左右退出現役,目前其空缺主要由法制“海豚”和新型的NH-90直升機所填補。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荷蘭空軍Bo-105 CB徽章

(19)尼日利亞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尼日利亞引進了20架Bo-105D,這些直升機按照尼日利亞空軍的編號規範被編為S-283到S-302。這些直升機除了用於一般的通用運輸之外,還經常被用於打擊極端勢力。

然而,好景不長,在尼日利亞空軍糟糕的後勤維護下,這些直升機的狀態一直不佳,由於缺乏必要的檢修維護,這些直升機最終落得了早早退役的結局。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被隨意丟棄在尼日利亞某空軍基地機庫內的2架原尼日利亞空軍Bo-105,可見其機體已經鏽跡斑斑

目前,尼日利亞的Bo-105D機隊已經悉數退役,其後繼機型為意大利制AW-139系列直升機。

(20)塞拉利昂

在瑞典的幫助之下,塞拉利昂於1973年正式成立空軍。此後到了1976年,塞拉利昂購買了1架Bo-105,不僅作為日常訓練所用,也被當時的塞拉利昂政府作為總統專機。就在服役了近10年後,該機被售出作為民用,結束了Bo-105在塞拉利昂短暫的服役生涯。

(21)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國防軍曾經裝備Bo-105,這些直升機主要用於海上巡邏、打擊犯罪等任務。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停靠在海岸邊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海上巡邏部隊巡邏艇,遠處可見1架Bo-105直升機

(22)阿聯酋

在1981年,作為阿聯酋空軍前身的迪拜空軍曾經購買了3架Bo-105 CBS直升機,目前這些直升機均已退役。

Bo-105在中國

雖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成立開始,西方陣營就對中國開始了全面封鎖,但是隨著新中國國力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必須同中國建立起外交關係。而隨著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的訪華,西方陣營掀起了和中國建交的高潮。在此期間,聯邦德國於於1972年10月11日同中國建立起了外交關係。

作為當時在西方陣營(乃至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工業和對外貿易大國,德國人敏銳的意識到了中國這片土地所蘊含的商業價值,因此在同中國建交後不久就開始積極嘗試以各種形式與中國展開貿易往來,而當時的中國也急需各種來自西方的產品和技術,由於聯邦德國產品性能也頗為不俗,並且從於19世紀末就開始大量流入中國的“德國製造”的口碑在中國頗為不俗,而且在產品銷售和技術轉讓方面的限制較美國寬鬆,同時聯邦德國政府也積極促成對華貿易和投資,因此各種“德國製造”便迅速在中國生根發芽,而其中就包括了Bo-105。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就開始起步,先是在渤海海域取得突破,共建造4座固定式鑽井平臺,鑽探井14口,發現3個含油構造,為海上石油勘探積累了經驗,後於於1973年2月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對南海地區石油資源進行大規模開發。然而,就在建造石油鑽井平臺的過程中,一個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由於遠離大陸,石油鑽井平臺需要一種可以在平臺和陸地以及平臺和平臺之間進行快速機動的交通工具,由此直升機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然而,當時中國所裝備的蘇式直升機並不適合石油鑽井平臺的作業要求,由此中國開始向西方訂購直升機,經過一番對比,最終選定了Bo-105。於1976年,中國民航從聯邦德國進口了第一批Bo-105,到貨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培訓,于于1977年開始執行專業飛行生產任務。而到了於1978年6月和12月,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第二飛行總隊開始用Bo-105型直升機執行渤海、南海海上運輸和救護飛行任務。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一字排開停放在工廠廠房中的Bo-105,機身上“中國民航”字樣清晰可見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停放在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的直升機停機坪上的1架Bo-105,2名飛行員正在進行交談

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於前蘇聯在遠東地區部署了相當數量的先進坦克裝甲車輛,中國陸軍現有的坦克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難以與之匹敵,因此決定採購一批輕型武裝直升機投入反坦克作戰,代號8510工程。作為當時西方陣營中較為先進的武裝直升機之一,Bo-105也進入了考察的視野,和美國麥道公司的MD-500以及法國宇航公司的SA-342“小羚羊”(gazelle)一道進入了最終競標,不過最終並沒有獲勝。而作為勝利者的“小羚羊”也沒有笑到最後,由於缺乏採購資金,中國陸軍僅僅訂購了少量該型機,讓法國人大失所望。而在這次測試中所引進的3架量Bo-105也最終留在了中國,之後被編入民航使用。非常巧合的是,在此之前龜縮在臺灣島的“中華民國國軍”在試圖組建自己的陸軍航空兵部隊時也一度對Bo-105頗感興趣,在“陸軍總部”于于1982年7月呈送“參謀本部”的《陸軍航空部隊武裝直升機機種選擇分析報告》中,曾經提出採購36架Bo-105,後又提出再增購人員乘坐專機4架。不過最終,該機還是落敗於更加專業而且先進的AH-1S武裝直升機。

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民航裝備的Bo-105共計服役了約30年時間,就在日常使用過程中,這些直升機也曾經因各種原因出現了事故損失。其中在於1981年4月21日,第二飛行總隊第二十大隊派遣763號機為南海石油指揮部執行海上運輸任務,在飛回遂溪機場的過程中墜入四號平臺附近海中,機上5人3死2傷。根據事後調查分析,認為事故原因很可能是當時氣候條件惡劣,能見度低,飛行員在在目視離場的情況下,未注意高度表的變化,產生了錯覺,誤把海面當作天空,最後導致事故發生。

有意思的是,作為最早進入新中國的西方研製直升機之一,其迥異於蘇制直升機的造型特點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後來由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創作的長篇童話故事《舒克貝塔歷險記》所改編的漫畫中,主人公舒克所駕駛的直升機就與Bo-105頗為相似。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舒克貝塔歷險記》中的直升機,無論是觀察窗還是側開門以及滑橇式起落架都能看出些許Bo-105的影子

截止2011年底,東方通用航空公司擁有2架Bo-105直升機(B-7001/B-7002),這2架直升機由於服役年限較長,已經較少投入飛行,在今後的一段時間裡,這2架直升機將逐漸淡出中國的天空,為Bo-105在中國的飛行劃上句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被封存在天津的2架東方通用航空公司下屬的Bo-105直升機

“羅密歐-塞拉”行動

雖然在二戰後的民族獨立浪潮中,尤其是在弗朗哥法西斯政權倒臺後,迫於國內外壓力放棄了之前在北非的包括摩洛哥在內的大片殖民地,不過為了維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地位,西班牙還是設法保住了一部分海外領地,其中就包括了與摩洛哥接壤的休達(全名休達自由市,西班牙語:Ciudad Autónoma de Ceuta),並且一直宣稱對地中海上的一些摩洛哥沿岸島嶼具有主權,其中就包括了戰略位置十分險要的佩雷希爾(Perejil)島。

佩雷希爾島地處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要道的直布羅陀海峽,雖然面積僅有13.5公頃,但是佔領該島即可控制直布羅陀海峽,由此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先後在葡萄牙、西班牙、英國之間幾度易手,就在於1912年英國放棄該島後,西班牙政府即派兵上島駐守,即使是在後來西班牙撤軍後,西班牙和摩洛哥依然對佩雷希爾島的主權歸屬爭論不休。不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西班牙和摩洛哥雙方都保持了一個“默契”,即“擱置爭議,互不佔領”。

然而,就在2002年7月11日,8名摩洛哥軍人搭乘一艘小艇登上該島,並且在島上升起摩洛哥國旗,這一行為被西班牙視為挑釁,因此策劃實施了代號為“羅密歐-塞拉”(Operation Romeo-Sierra)的奪島行動。為了確保行動成功,西班牙軍隊動用了精銳的海軍“特種行動部隊”(西班牙語:Grupo de Operaciones Especiales)組成突擊隊,他們將搭乘“超美洲豹”在佩雷西島實施機降,與此同時,3架搭載20毫米機關炮的Bo-105將擔負對地支援任務,準備在島上摩洛哥軍人進行抵抗時進行對地壓制,從而掩護突擊隊機降。與此同時,西班牙空軍的F-18和“幻影”F-1戰鬥機也將飛臨佩雷西島附近空域,西班牙海軍的多艘炮艇將開往佩雷西島附近海域,對整個島嶼進行海空封鎖,防止摩洛哥人進行增援。

到了7月18日,行動正式開始。作為Bo-105在西班牙軍隊中少數的幾次“實戰任務”,該機準確飛臨佩雷西島,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雖然最終摩洛哥人並沒有選擇負隅頑抗,西班牙人幾乎是兵不血刃拿下了該島(摩洛哥軍人後來被從休達海關放回,西班牙軍人後撤離該島)。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登島後插旗的西班牙突擊隊士兵

推陳出新

雖然設計堪稱經典,但在歷經20餘年的生產後Bo-105還是顯出疲態。為此梅塞施密特-波爾克-布羅姆公司推出了Bo-108這一後繼機設計。由於在研製過程中有法國航宇參與,因此該機在保留了包括旋翼機構、尾槳和滑橇式起落架等在內的Bo-105經典設計的同時,也融合了同時期其他一些法系直升機的設計元素。最重要的是該機引入了當時還屬新鮮事物的全權限數字式發動機控制(full-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s,FADEC)技術,再次成為直升機技術領域的“吃螃蟹者”。首架採用美製艾利遜 250-C20R/1渦輪軸發動機的原型機於1988年10月17日首飛成功,而安裝了透博梅卡TM319-1B渦輪軸發動機的第二架原型機則在1991年6月5日完成首飛。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飛行中的Bo-108原型機

1991年,梅塞施密特-波爾克-布羅姆公司直升機分部與法國航宇共同被併入歐洲直升機公司(Eurocopter)。經過評估,之前已經發展趨近成熟的Bo-108被賦予EC-135的新編號後作為新公司的重點項目得到繼續撥款。除了將尾槳設計改為涵道式之外,發動機則增加了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分部PW206B這一新型號作為備選,分別安裝兩種發動機的兩架預生產型機於1994年完成試飛,二者均表現出色,而這也使得潛在用戶獲得了更大的選擇餘地,從而擴展了市場空間。

從1996年開始,該機在長達20餘年的生產過程中衍生出了多個軍機和民機型號,形成了一個枝葉繁茂的大家族。就在2018年1月,該機迎來了第1300架的交付儀式,到此為止該機已經在分佈於60餘個國家的超過300家用戶旗下飛行超過450萬小時,將繼承自Bo-105的成功表現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十)

德國陸軍裝備的一架EC-135 T1通用直升機

涅槃的鐵十字之翼——戰後德國軍用飛機發展簡史(九)

來源《艦載武器》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