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獨立的境界,嵇康用血淚告訴世人,除了自由,還有危險

經濟獨立,精神獨立,人格獨立,這三大獨立,是一種人生理想狀態。但真正做到,卻是很難很難。

光一個經濟獨立,就讓芸芸眾生苦惱不已,有的時候,剛開始追求經濟獨立,到後來就變成單純追求財富,忘了是為了獨立這個初心。

精神獨立,則更難了。不為世俗所左右,不為主流思想所控制,這種精神獨立的人,100年裡出不了幾個。

人格獨立,也比較難。獨立價格,是努力成為一個不同於別人的人,不依附政治力量,不盲從精神權威。


精神獨立的境界,嵇康用血淚告訴世人,除了自由,還有危險

嵇康


精神獨立的境界,嵇康用血淚告訴世人,除了自由,還有危險

嵇康


在三國裡面,有一位做到了這三個獨立的人,他是嵇康。雖然做到了獨立,但結局比較慘。

嵇康,在《三國演義》裡沒有記載,在《三國志》裡有寥寥幾筆,在《晉書》有長長一段。

嵇康生於223年,死於263年,百分之百三國時期的曹魏人物,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竹林七賢,拿到現在,就是7個憤青,專門和社會唱反調的大V。

在讀書人那裡,竹林七賢的地位高尚,凡是不得意的,當不了官的,當不了大官的,莫不以竹林七賢來寬慰自己。

其實,竹林七賢玩個性,也就玩了幾年。其中幾個,像山濤、向秀、王戎,後來都與社會握手言和了,當官當得挺溜,山濤、王戎當到司徒,位居三公。

玩個性玩得最徹底,玩得沒命了的,只有嵇康。


嵇康這個人的故事,大家寫得夠多夠熟了,不重複。

這裡要說的,只是覺得很多人都誤會了嵇康,都從政治的角度,用世俗的眼光看他。

如果讓能言善辯的嵇康來說自己,恐怕是另外一種註解。

在我看來,嵇康的座右銘是——獨立且自由,努力不奮鬥。

這幾個字,放到成功學氾濫的今天,也是炸雷。

努力不奮鬥,在一些人眼裡,意味著不當好學生,不好好讀書,不好好考試,不好好考好成績,意味著不當好員工,不好好工作,不好好拼業績,意味著不當好公民,不好好守規矩,不好好隨大流。

這種人,多危險!

當然,也別被字面意思所誤導,嵇康的“努力不奮鬥”,可以加個註解,應當是“努力不為名利而奮鬥”。

嵇康他“美詞氣,有風儀”、“博覽無不該通”、“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這是說,嵇康才情深厚,喜歡養生,詩歌、音樂造詣高。

才情,不努力得不來。


嵇康的努力,完全基於興趣和愛好,追求他所喜歡的東西。

而他不喜歡的東西,比如說名與利,比如說高官厚祿,他堅決不為之奮鬥。

這種徹徹底底為自己內心而活的人,不會屈服於司馬氏,不會屈服於曹魏,不會屈服於漢劉。

這種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在世俗眼中,在主流那裡,卻是可怕的。同時,嵇康也有經濟獨立的基礎,不用為五斗米而折腰。

世俗需要烏合之眾,主流渴盼萬眾一心。

社會的邏輯是,要麼朋友,要麼敵人,要麼黑,要麼白。

而嵇康,只想當那個灰,不黑不白,亦白亦黑,超然若仙的灰。


精神獨立的境界,嵇康用血淚告訴世人,除了自由,還有危險

古風


這只是他個人的選擇,與家庭無關,與陣營無關,與立場無關。

然而,這種精神自由,在為政權而緊張兮兮的司馬氏那裡,視為不合作。因為嵇康不待見自己的鐘會,藉機構陷,令嵇康冤死。

嵇康在《與山(濤)巨源絕交書》中,表明了自己“努力不奮鬥”的選擇,但他不要求別人,更不強迫自己的家人和自己一樣,他希望自己精神自由,也不會用精神去束縛他人。

臨死前,他把自己當時只有10歲的兒子嵇紹,託付給山濤。


這是不是很奇怪,已經絕交了,怎麼還把兒子託付給山濤呢?

在嵇康那裡,與山濤的絕交,指精神層面的,而非現實生活。

山濤靠譜的人品,嵇康有絕對的把握,有十分的信任。山濤也不負他,將他的兒子嵇紹撫養成人,成為西晉的名臣和文學家。

這同時更加說明嵇康的獨立精神,他不把自己的觀點和生活,強加於自己兒子的身上,讓他兒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讓他兒子自己去選擇將來的道路。

古今中外,像嵇康這種“努力不奮鬥”的,還有很多。嵇康不幸,掉入政治漩渦。而那些努力不為名利而奮鬥的幸運者,則創造出新的思想,新的作品,新的技術,推動整個人類前進。

社會的進步,需要嵇康,需要寬容嵇康,需要鼓勵嵇康,甚至培養嵇康。

因為,更多的人擁有獨立的精神,這個世界才會少些烏合之眾,才會少犯些群體性的大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