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最愛》是顧長衛導演“時代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相較於《孔雀》與《立春》全文藝片而言,《最愛》更具有商業氣息。

電影的名字幾度更換,經歷了從《七十里鋪列傳》《世外桃源》《魔術時代》,一直到最後的《最愛》,才終於定名在2011年上映。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影片以上世紀90年代初為時代背景,講述了偏遠落後、封閉的小山村中,村民因為賣血得了熱病(艾滋病),生命逐漸流逝中,不同的人的故事。故事主線以趙得意與商琴琴從報團取暖到相愛,直到最終離去為主線,呈現給我們一個光怪陸離、魔幻而又真實的故事。

下面就以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現實主義拍攝手法和象徵符號三個方面,來講述下邊緣人群,在面對死亡時的態度,從而瞭解90年代初得了熱病(艾滋病)的人的生存現狀。

對待死亡是妥協還是反抗

娘娘廟是一個封閉、落後的小山村,這裡與其他鄉村一樣,有著各色各樣的村民,有的唯利是圖、冷漠自私,有的計較小利,還有一些善良質樸的人。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患病的村民不僅要忍受病痛帶來的折磨,還要面對來自他人的歧視,沒有人願意接觸他們,連與他們交談都不會有,精神與肉體上的折磨使得患病的村民,在等待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1、與死亡的抗爭

趙得意不同於其他患病的村民,在山坡上的小學校裡,趙得意會記錄時間,以便清楚過了多少天,即使生命正在倒數,也要過好每一天。後來,他對美麗的商琴琴一見傾心,不顧人文倫理,與商琴琴互相取暖。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趙得意與商琴琴在一起後,琴琴知道自己的病沒法治,她也不強求,認定了趙得意,就敢與趙得意一起死。而趙得意不會這麼想,他覺得“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天賺一天”。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在可以計算到死亡到來的日子裡,趙得意對生很渴望,想要活得盡興,他敢站在鐵軌上,挑釁呼嘯而來的火車,並奔跑在火車前面,火車就像死神一樣,但趙得意並不懼怕,而是充滿挑釁、玩味的奔跑在火車前面,充滿了對生的渴望。

2、對世俗的反抗

趙得意與商琴琴的關係被發現後,他毅然決定與現有的妻子郝豔離婚,把商琴琴接到自己村裡住,兩個人住在山坡上的房子裡,被村裡人痛罵、歧視,他們也並不在乎這些閒言碎語,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趙得意的反抗,不止是離開世俗的拘禁,更是對世俗的挑戰,面對商琴琴婆婆的破口大罵,他站出來當著眾人的面承擔下所有罵名,“要打要罵,衝我來”、“我就是不要臉,是我勾引的琴琴”。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當兩人終於成為合法夫妻後,穿著紅衣服、帶著紅花,讓全村人知道,他們是名正言順的了,在黃鼠狼門前宣讀結婚證上的致辭,一遍又一遍的宣讀,一次又一次的向別人證明,他們是合法的了,商琴琴不再是破鞋,趙得意不再是勾引別人的第三者。

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還原更真實的世界

推崇現實主義的安德烈·巴贊說:

攝影的美學特性在於揭示真實,現實主義的攝影擺脫了我們對客體的習慣性看法和偏見,這種冷眼旁觀的鏡頭,能夠還原世界真實的面貌,展現更真實的世界。

影片在表現人物反抗的主題中,選用全景與中景交疊的方式呈現。表現出人在大千世界裡自知渺小,而又奮力反抗的狀態。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影片中兩次出現趙得意與商琴琴走在陡峭的山間梯路的畫面,一次是野合之後,一次是領證之後,兩人走得非常艱難但又義無反顧。大全景鏡頭展現出環境的廣闊無垠,反襯出人物的渺小;中景鏡頭與特寫鏡頭的運用則是傳達出兩人倔強不屈服,對生的極度渴望的激情。

兩種景別的鏡頭互相結合,使得影片的視覺表現力更強烈,人物情感也得到充分的宣洩。

關於生命的意象符號

相對於大製作、大場面為賣點的宏大敘事的影片,《最愛》中充滿了個人感情色彩的象徵意義的符號,這些符號添加了個人理性,帶給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影片中大量出現紅色的物品,紅色給人熱情、充滿希望的感覺,也代表著頑強的生命力。趙小鑫吃的紅得不正常的西紅柿、琴琴穿得紅得刺眼的紅棉襖、四輪叔死的時候放在旁邊的紅本本、得意與琴琴分喜糖時穿得紅衣服,影片中,患了熱病的村民中似乎都擁有一件紅色的物品。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此外,紅色也有讓人害怕的象徵,影片裡的紅色物品,很多都是紅得特別魔幻

,比如蓋著紅布的棺材,讓人看了特別不舒服,紅的刺眼的布幔,像鮮血一樣染紅了整個屏幕,齊全倒賣血漿時的紅色,更是恐怖的化身。

影片中花臉豬這一意象用喜劇的形式展現出來,極容易讓人忽略它的隱含意義。它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大家齊聚小學校它拱門;第二次大家再次齊聚小學校它過來覓食;第三次是它偷了糧房姐的米,被糧房姐追著在大街上跑。這樣荒誕又搞笑場景,無不體現導演借豬這一意象諷刺了人們愚昧無知、醜陋的一面。

《最愛》:面對困境是妥協還是反抗,複雜的人性從來不止一面

總結:《最愛》用一個看似荒誕但又真實存在的故事,呈現出了90年代初偏僻農村村民得熱病後的生活現狀,在等待死亡的過程中,讓人無奈又絕望,但活著一天算一天,活著一天賺一天,活著總是好的。

影片中片頭片尾曲是一段河南墜子,看似荒誕的吹牛的詞句裡,卻暗含了平凡農民的普遍生活理想:土地、房屋、老婆、孩子等越多越好,都是質樸的理想,雖然有誇大,但也不可否認,它揭示了平凡人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的。下面可以欣賞下片尾曲《吹牛》的選段:

好田地我有八萬頃

好房舍我有八萬間

我喂著八萬騾子八萬馬

……

老婆子我有八萬六

好兒孫我有十萬三

我本是老天爺他乾爹

你看我體面不體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