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產品思維--雷軍的小米MIX Alpha

另一種產品思維--雷軍的小米MIX Alpha

另一種產品思維--雷軍的小米MIX Alpha

以下內容和觀點,依賴個人經歷和知識,如有不足之處,請直接忽略 ~?~

產品的定位

另一種產品思維--雷軍的小米MIX Alpha

很明顯MIX Alpha不是用來主推擴張市場的機型,而是用來搶佔市場用戶心智的產品(參考閱讀《定位》)。雷布斯在發佈會上幾次說明MIX Alpha不是量產產品,同時以多頁PPT來說明投入的成本之高.PPT中以“探索精神,不惜代價、不計回報、不考慮量產性,做出一款真正顛覆性的產品”來定義MIX Alpha。

換人話來說,MIX Alpha就是用來裝逼的。先不管怎麼用,我首先能弄出來,其次我還能少量出售,絕不是PPT手機,實力證明有能力引領方向。

前幾天小米官方微博公佈了一個開箱視頻,其作者做了一個總結稱:“小米的MIX系列從誕生伊始就一直在不但突破手機屏幕和形態的極致,現在小米又通過Mi MIX Alpha將這些概念推向了一個前無來者的新高度。” 側面對MIX Alpha的時候定位進行了再次說明。

總結來說,MIX Alpha 是一款可少量產的奢侈高端概念機。關鍵字提取,以便下面繼續分析,可量產(不管多少能生產);奢侈高端,主要關注於高端;概念機,代表著創新突破高新技術含量。

市場作用

另一種產品思維--雷軍的小米MIX Alpha

從單一產品MIX Alpha,來看基本上是穩賠不賺的,我們的雷布斯瘋了嗎?為了獲得高端高利潤市場空間。

做產品某些時候需要跳出單一產品線看問題,從戰略或者公司層面可以找出一些新的方向。 我們可以從更高角度來看,小米之初提出堅持性價比產品的口號,深得人心,迅速佔領市場。但從產品利潤來說,這樣的產品利潤率必然很低。隨著小米集團的發展,需要拓展其高端高利潤的市場空間。那如何改變小米在用戶心智裡的定位,我們雷布斯早就開始不斷的嘗試。

從2016 小米mix系列的出現,就預示的小米開始向高端路線發起進攻,只是多年過去到了今天,仍然沒有好的突破。

再看2019年,紅米小米分家,其實這一步的踏出對小米的獨立品牌來說,可是說是蛻殼求生,想讓紅米帶著低端\性價比離去。實際是紅米獨立品牌是打上了低端\性價比,但是小米也沒有走向高端,小米9依然是性價比路線,依然是2000~ 3000元這片熟悉的戰場。向高端探索,從何談起?

改變形象

小米Mix 系列產品都有這個市場作用,引領用戶對手機的第一觀感印象。越新奇的產品,發揮的作用最大。我們來看下MIX Alpha的突破,直接點,環繞屏,獨一無二,實體機,其他堆材料細節不多說。看下市場反應,整個發佈會之後,大家就記住了環繞屏MIX Alpha,市場的聲音也都聚焦在它身上。基本達到了影響力預期。

證明自己

小米其實本身沒有太NB的硬件製造能力,基本全靠代工廠。但是架不住他有想法並弄出實物了,這也是能力的體現。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知道小米弄出了第一個環繞屏手機,還有機會可以購買就可以了。畢竟雷布斯用19999元的價格來告訴我們,“你們知道我NB就行了,買不買我不在意的。”

價位提升

19999元一部手機,小米也是可以有的,在做的各位誰還說我小米是低端機。不管如何爭論,嘲諷或者支持,不可否認的一點,小米向高端市場,踏出了一大步。後續的效果要看下一代機型和價格了。

誤導友商

最經典的案例美蘇的軍備競賽,效果和威力都是極其給力的。在座的都看看啊,我小米新研製的環繞屏手機,我們不僅投入成本極高,還可以量產上市,不是PPT手機,你們跟還是不跟。這是一道奪命題,商場如戰場,你不跟也的想辦法搞個NB的產品出來亮一亮證明自己不差。

華為還告傳音了呢,誰檔我財路,我就搞誰,只要不寫在法條裡,能搞就搞。

對於華為手機業務來說,被美國搞得同時,小米同學也在家裡亮刀啊。

何時適用

另一種產品思維--雷軍的小米MIX Alpha

這種偏向市場暗面的產品思維,不是每個企業都適用需要的。沒有達標是玩不起的

  • 經濟基礎

沒有強大的現金流支持的企業,想都不想這種大佬玩法,大佬之所以是大佬,是因為錢啊。

開發新型創造性的產品,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並且需要考慮如果失敗不能影響現有的企業運營發展。反例錘子的TNT,如果成功的突破市場,那錘子就是一個不一樣的錘子了,可惜失敗了,錘子也沒了。

  • 市場分佈

必須是沒有寡頭存在的存在的,不管是雙強還是多強都,自身必須是一強。做這種裝逼不適用的產品最終的目的還是幫助企業其他的產品贏得更多的市場。如果自身沒有原始市場積累,直接就不可量產的產品,簡直無法想象。當然如果真的有劃時代顛覆型產品也行,微軟的個人pc產品。

  • 恰當的時機

這個是備選條件,不是必須條件,市場沒有辦法百分百預測,但是當有一個好機會出現, 把握住了那麼整體都會更進一步的。

不一定所有的產品都是開拓市場的,還有為了構建自己市場防禦防禦型產品和進攻型產品。可以分析下阿里和騰訊直接的產品,哪些是防禦型,哪些進攻性。

換個角度思考,可能會獲得額外收穫。

關注,分享,是對作者的最大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