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关爱带着偏见

你的关爱带着偏见

朋友圈里有一位很优秀的女孩子,人美心善气质佳,学历工作薪水都不错,有内涵会生活,只没结婚也没男朋友。

她转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面对父母亲朋,她们若想干涉操控你的人生,能跑就跑,能躲就躲,不要理。

转发这篇文章的用意很明显。马上过大年了,一回家就得面对父母,亲戚。

会被问工作如何,薪水多少,有没有男朋友,准备什么时候结婚,结婚了为什么不生小孩,生了小孩的怎么还不生二胎。

这些或许她们并不想谈的隐私话题,会在饭桌上,茶几旁,被一遍遍提起,讨论,会有许多人,给出很多“为你好”的建议。

我的这位朋友,自身条件优越,只是不想随便将就,要找一个三观契合的人。

面对亲人的关心,她只觉得尴尬,好像没有及时找到男朋友,是她有问题。面对那些谆谆教诲,她只觉得难堪。

她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总有人,明明自己这一生乏善可陈,却总要教别人道理?

我也思索了很久,突然想到了坐井观天的故事。

其实,人人都在坐井观天。

我们周围的环境,成长经历,工作,生活构成了我们的井。我们所看到的天,只是井口的那方天空,那一方窄窄的世界。

我们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不过是让别人走向我们的这片井,让他们看着我们头顶的那片天,还要他们接受这就是天空的模样。

而其实,我们应该到别人的井下去看看,或许会发现,天空不只是蓝色的,还会是白色的,黑色的,灰色的,红色的,甚至是五彩斑斓的。

唯有不断到别人的井底去,才有可能看到整片天空,整个世界。

但我们最擅长的事,往往不是走进别人,而是让别人迁就我们,走我们走过的路,做我们在做的事,想着我们的所想。

假如有人跟我们说天空是红色的,我们会觉着那人是异类,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没见过火烧云。

我们守在自己的井底下,觉得自己看到的天才是天,自己掌握的真理才是真理。

内心深处,我们不自觉的有一种“只有我懂”的心态。

这其实常常会对他人造成困扰,甚至伤害。

我一个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朋友,应该不怕过年有人会拉着她说教了。

不是的,还会有人叫她生二胎。

如果只是寒暄寒暄,她也就一笑而过了。

但偏偏有人跟她讲道理,“趁着年轻,赶紧把二胎生了,对孩子好,你也恢复的快。”

“你不知道哦,两个孩子有个伴,更好带。”

“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一次累完了后面就不累了。”

“你看看谁谁,生了两个了,任务完成了,多轻松。”

更有,

“生,多生,越多越好,只愁生不愁养。”

她不能说这些话语是恶意的,毕竟都是为她好。

但这种“为你好”是带着攻击性的,是在否定她的想法,做法。

她不能对着一个一年才见一两次的人,谈她一个月工资多少,养孩子一个月又要花多少。更不能家丑外扬,讲一个孩子已经闹得家里鸡飞狗跳,还两个?她是真怕。至于养孩子要占用的精力,人力,这些琐碎,杂七杂八她能说几个小时不停歇。

说的人,在她们的认知里,养孩子吃饱穿暖就不愁,到了年龄就去学校读书,按部就班有什么可焦虑的。

听的人,已经在计算一个孩子的奶粉尿不湿钱,早教班,兴趣班,上学后的培优班,情商,逆商,财商的培养,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若不想被时代抛弃,只能去适应时代的变化。

所以这些建议,说的人无关痛痒,听的人抓耳挠腮。

我们总说 “为你好”。

这话少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站在我的立场为我好。

很少人能做到。

我们总爱待在自己的井底下,望着那一片窄窄的天,说着自以为是的话。

我们的关爱里,常常带着偏见与傲慢。


你的关爱带着偏见



写作群里,有个女生说她妈妈特别搞笑。

她妈盼着她赶紧回家过年,相亲。

她在上海工作,她家在一个十八线小县城,

她妈给她找了个本地做公务员的男生,话里话外颇为赏识,只等着闺女回家两人对上眼,她马上就能抱外甥了。

她不解,妈,你好歹给我找个也在上海工作的呀,这异地恋可怎么谈啊?

有什么不能的,回头谈妥了,你就回家考个公务员或者老师,两人和和美美过日子。

什么?你居然要我放弃月薪三万的工作去做月薪三千的?

月薪三万有什么用?又没编制,不是铁饭碗,没保障,心里慌。

她说,父母眼里,在外面上班,你就是赚再多的钱,那也是给别人打工。只要考上了公务员,手握国家饭碗,工资再低,你再穷,日子也会好起来的。

她以她们过时的生活经验来指导她的生活,其实内心里就是不信任她有能力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们不懂,我们是过来人,只有我们才知道生活的真相,这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态。

而信任,真的是比批评教育更难达到的境界。

晚熟时代一书里,作家,心里学家孙浩威说,

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面对着上一代的溺爱,平辈间的竞争,老一辈可能过时的生活经验,和自己总是看不清楚的时代,独生子女的孤独和压力,无人理解的困境。他们走在寻找美好未来的路途上,一方面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另一方面却要承受四处因为爱而怀疑他们方向的眼神。

人与人相处,不管是父母子女之间,平辈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是,你不对我的生活说三道四,我不对你的人生指手画脚,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尝试去倾听,接纳。如果不能接纳,起码做到理解,何必非要彼此说服。

如果真的看不过去,非要说点什么,那也先得走到他的井底去看看,再想想你的那些话,是真的将心比心,还是在逞口舌之快。

愿所有人都能安心过大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