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人物之左拾遗戴德彝

明朝小人物之左拾遗戴德彝

戴德彝,明浙江奉化人,字邦伦。洪武二十七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编修,三年后,升翰林侍讲,负责给皇帝讲读经史。这是个很前途很光明的职业。朱元璋曾说『翰林虽职文学,然既列禁近,凡国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昔唐陆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论,补益当时。汝宜以古人自期。』戴德彝显然把这句话听进去了,『思所以称上意,拾遗补阙,以直声振于朝。』由于他的正直,很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朱元璋对他很赏识。不过不久后朱元璋就去世了,在建文帝朝,戴德彝仍然受重用,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时候靖难之役爆发,他坚定的站在建文帝这一边,作为建文帝的智囊团成员,与其他人一起为平定叛乱出谋划策。『靖难之师既迫,与太常卿黄子澄、吏部尚书张紞、兵部尚书齐泰、翰林侍讲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大理少卿胡闰、宗人府经历宋征、户科给事中韩永等,日夕画策防御』,注意看这里,建文帝的智囊团都是文官出身,五花八门,类别有管兵的,有管人事的,有给皇帝讲课的,有给皇帝提意见的,甚至还有管皇帝家事的宗人府的,齐泰虽然是兵部尚书,但从未带兵打过仗,真正带兵的将领一个也没有。这其实也怪朱元璋,能带兵的人基本被他清干净了,到了建文帝这儿,好不容易找到几个能打的,如铁铉,盛庸,平安等,都只能安排在前线,皇帝身边只能靠这些人谋划。

建文帝最终还是失败了,戴德彝和他在所在智囊团的同事们一起英勇就义。他的嫂嫂项氏,处变不惊,先把戴德彝的两个儿子藏在山里,又毁掉戴氏族谱,使前来搞株连的官员找不到该抓的对象,只好把她抓到京城。项氏吃尽了苦头,但始终一言不发,不说违心的话,戴氏宗族因此得以保全,但这位英雄的女性却被烧死了。『嫂项氏家居,闻变,度祸且赤族,令尽室逃,并藏德彝二子于山间,毁戴族谱,独身留家。及收者至,一无所得,械项氏焚炙,遍体焦烂,竟无一言,戴族遂全。

明朝小人物之左拾遗戴德彝

说起戴德彝,笔者想到了唐朝的封德彝。戴德彝字邦伦,而封德彝名伦,字德彝。两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伦字,也是比较凑巧。封德彝早年曾为杨素幕僚,后负责督建仁寿宫,升任内史舍人。隋炀帝死后,又投靠宇文化及,任内史令。 宇文化及兵败后,封德彝投降唐朝,逐渐获得唐高祖的信任,官至中书令,封密国公。他是唐太宗的天策府属官,又暗中维护太子李建成,在二人之间摇摆不定,但唐太宗对此毫不知情。 唐太宗继位后,封德彝升任尚书右仆射。贞观元年,病逝,追赠司空,谥号明。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得知封德彝阴持两端之事,追夺封赠,改谥为缪。

虽然两人官位相差很大,但从气节来说,封德彝远不如戴德彝。在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时候,戴德彝被平反;清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靖难之变》中赞扬他『生而忠贞,死而英灵,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月』。

人们敬仰戴德彝。因为他世代居住于官山,嘉靖十二年,当时的县令钱璠在官山脚下、戴家附近立了显忠祠,以纪念戴德彝;到明宣德年间,县令周铨建明德坊,旧县志记载:“明德坊距县衙十步,县令周铨为戴德彝建”。如今官山南麓还有一条叫“明德坊”的弄堂,以坊名名弄。

参考资料:

《明史·戴德彝传》

《明史记事本末·第十八卷·壬午殉难》

《姜氏秘史·卷二》

《搜狗百科·戴德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