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小琴(二)

第二章 读书

日子在纺花车的吱呀声和孩童的打闹声中被推着缓慢前行,母亲似乎有着做不完的农活和家务,以至于上学也是断断续续。母亲7岁才开始上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时狗屁不通什么都不会,只会拿着石笔在石板上戳出一石板的白点来。上个世纪70年代,家里用不起纸,写作业全靠石笔石板。石板用一种天然石料制成,约A4纸大小,半厘米厚,青褐色,镶有木框边。有些家长害怕孩子把小石板摔坏了,还在木边上转出两个孔来,栓上一根绳儿,像背书包一样背着。石笔用软的滑石制成,小长方条,可以在小石板上写出白色的字来。

母亲的老师叫王德祥,是个严厉的中年男人。母亲9岁的时候,开始渐渐展露出数学学习的天分,也因此被老师看重。每每被拦在家里不能上学时,王德祥便一趟一趟往外婆家里跑。外婆不曾给过好脸色:“家里娃多,吃都吃不饱,上啥学?她在家,好歹我能出去多挣俩工分!”冷脸给的多了,王德祥便有了几分哀求的语气:“让她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去,总可以了吧?”外婆偏心,重男轻女,家里的三个舅舅,无论怎样都是读了高中的,母亲却不曾因此怨恨外婆。

那时候上学人人必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那是一个有信仰的年代,到处宣扬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克服一切困难的奋斗精神。因为贫穷,除了上课,就是勤工俭学。王德祥每天都会带着他们去村口的那条河里捡石头、筛沙子,再用箩筐把石头沙子抬回学校。什么时候积够一平板车了,就卖掉,换回来的钱,买成石笔分给大家。

王德祥讲起课来激情澎湃,蜡黄的脸上神采奕奕。兴奋的时候,嘴角唾沫乱飞,会给大家描绘出一副美丽的画面:以后,吃洋面住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去地里,都骑洋车(自行车),抖(dou读短促的二声)一下,就能上天。同学们哄堂大笑,黑面馍都吃不饱,还吃洋面?电灯知道,啥是电话?洋车恁贵的东西,还骑去地里?这在当时,完全不敢想象。

王德祥是个好老师,母亲现在回想起来,他说出的在那个年代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实现了。就这样,母亲断断续续地读到了初中。。。。。。

(未完待续)

母亲 小琴(二)

左:石板 右:石笔

母亲 小琴(二)

老三篇

母亲 小琴(二)

荆箩筐、荆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