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眾所周知,普洱茶是茶的一個品類,也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物質內涵和文化內涵,並且有越陳越香的特點,被稱為“可入口古董”,具有品飲價值、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因此普洱茶存在三個市場,即消費市場、收藏市場和投資市場。

如果把普洱茶的消費市場視為大海,投資市場視為江河,收藏市場視為湖泊,產業上游視為水源。普洱茶市場流動的方向則是:產業上游(水源)→【投資市場(江河)≒收藏市場(湖泊)】→消費市場(大海),其中,投資市場和收藏市場會互相流動。在這個流動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整個系統無法正常流動或產生“堰塞湖”。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普洱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復興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發展為年產量十幾萬噸和年產值近三百億元的產業規模,以及年消費額數十億元和年交易額數百億元的市場規模,培育了數百萬的普洱茶消費者和數十萬的普洱茶玩家。

不可否認,普洱茶的產業市場在短短二十年內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這是託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福祉,而不是真正意義的激發消費市場需求的結果。200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產生了一大批土豪,他們的消費習性比較感性豪氣。一聽說普洱茶既可以品飲,又可以收藏和投資,而不管自己對普洱茶認識有幾何,就出手買買買,收茶囤茶,期望邊喝茶邊賺錢。

正因為如此,在這種期望的刺激下,普洱茶復興之後一直處於粗放式的野蠻生長和粗暴式的市場炒作狀態,從炒作號級茶、印級茶等老茶開始,到炒作中茶、大益、下關等名牌茶,再到炒作班章、冰島、昔歸等名山古樹茶,近兩年又挖掘出薄荷糖、銅箐河、曼松等小眾名寨茶及單株古樹茶等題材,普洱茶市場在炒作之路上一直題材不斷,故事不停,炒作不止。

於此同時,由於現代普洱茶起步較晚,至今沒有建立相應的產業標準和市場規範,市場發育很不成熟。許多消費者和玩家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文化啟蒙和市場教育,對普洱茶尚缺乏深度的認識和了解,就不明不白的跟風炒作,使自己無端端成為普洱茶投資市場的接盤俠而深陷其中。本來想輕輕鬆鬆喝茶賺錢,沒想到喝著喝著就砸了一堆茶在手裡,稀裡糊塗成了玩家,變現遙遙無期。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今天,普洱茶粗放經營和過度炒作的弊端已經開始顯露。由於歷史的原因,普洱茶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熱衷於“茶可茶”、“茶非茶”的玄學文化,缺乏科學文化的啟蒙教育,因而沒有建立一套類似於葡萄酒的科學文化和品鑑體系。加之普洱茶的從業人員大多脫胎於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茶農、茶人和茶商,囿於傳統觀念和缺乏現代商業視野,經營理念尚停留在搞搞小客情、打打馬虎眼、玩玩信息不對稱的窠臼,而在產品研究和開發、文化發掘和傳播、市場推廣和營銷、品牌塑造和運作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乏善可陳,因而無法有效的激活普洱茶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市場,消費市場和投資市場嚴重失衡。

於是,普洱茶市場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虛火現象。一方面是投資市場的熱火朝天,人來人往,箱來箱去;另一方面是消費市場的冷眼旁觀,任你風起雲湧、我自巍然不動。普洱茶水流一直在投資市場(江河)和收藏市場(湖泊)中來回流動,沒有流入消費市場(大海),絕大部分普洱茶沉澱在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及各類玩家手裡,形成一個個的普洱茶“堰塞湖”。據調查,普洱茶目前有大大小小的品牌幾百個,各種茶商和玩家幾十萬個,市場存量已達100多萬噸,而且每年還有十幾萬噸的普洱茶流入存量市場(堰塞湖),“堰塞湖”的水位已到了驚人的地步,隨時都有決堤的危險。

此時,如果不去激活消費市場和激發消費需求,疏通“堰塞湖”,而是繼續讓普洱茶在投資市場(江河)和收藏市場(湖泊)來回打轉,自玩自嗨,總有一天,普洱茶市場將會崩塌,堰塞湖也將決堤,剩下的將是一地雞毛。因此,如何理性看待普洱茶的市場現狀,解決普洱茶當前的市場困境,走出普洱茶的“堰塞湖”,才是普洱茶經營者必須關注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呢?毫無疑問,在科學昌明的互聯網時代,推動普洱茶新文化建設和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新模式將是普洱茶走出“堰塞湖”的最佳選擇。

一、推動普洱茶新文化建設

以儒釋道為底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熱衷於“道可道”、“佛非佛”的玄學文化,不重視科學文化的構建。無法進行大範圍的科學普及,普羅大眾無法得到科學的洗禮和薰陶,導致中國社會長期處於思想矇昧的狀態,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一些受過西方新式教育的文化先覺們為了喚醒國民愚昧落後的思想,於一九一九年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請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對民眾進行科學文化教育,從而使中國從此擺脫了封建愚昧的思想羈絆,走上“科學與民主”的現代文明之路。

遺憾的是,由於深受中國儒釋道傳統文化的影響,時至今日,普洱茶玄學之風依然盛行,仍熱衷於“茶可茶”、“茶非茶”的玄學文化。不重視科學文化的建設,沒有建立相應的產業標準和市場規範,也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普洱茶教育體系,導致普洱茶行業亂象叢生。一些神仙茶人忙於各種自嗨,導致神仙滿天飛,大師遍地走,教父隨處有。茶商們則趁機各種造神和炒作,班章神,冰島神,昔歸神等不一而足。消費者如霧裡看花,一臉懵逼,不知哪尊才是真神,無所適從。普洱茶活脫脫被玩成一個神仙江湖,簡直就是中國五四運動之前的社會縮影。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反觀與普洱茶相似度很高的葡萄酒,兩者在植物生態、生長環境、生產製作、貯藏條件、品飲鑑賞等方面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但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發展路徑卻截然不同。1855年,法國拿破崙三世建立了葡萄酒列級莊制度,確立了葡萄酒的產業標準。1969年,英國葡萄酒和烈酒教育基金會成立,開創了品酒師教育培訓和考級制度,同時陸續建立了一系列的葡萄酒品鑑體系和評分體系。包括《葡萄酒觀察家評分體系》、《葡萄酒倡導家評分體系》、《葡萄酒愛好者評分體系》等,奠定了葡萄酒的市場規範。

至此,一個標準規範包含葡萄酒產業端和消費端的成熟運作體系完全建立,葡萄酒的產業標準和市場規範也完全確立,推動了葡萄酒產業的發展並向全世界大範圍推廣。

由此可見,摒棄傳統落後的思想觀念,倡導先進文明的科學文化,引進普洱茶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推動普洱茶新文化建設,借鑑葡萄酒科學的運營體系,建立普洱茶的產業標準和市場規範,並建立完善的普洱茶教育體系,將有利於普洱茶的科學普及和文化傳播,激發普洱茶的消費需求,進而激活普洱茶的消費市場,疏通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二、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模式

新零售是近年興起的一個新物種,是馬雲為了應對時代變化而提出的一個新商業概念,其核心思想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通過與線下實體零售融合,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重塑商業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直白的說,馬雲就是想利用其強大的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整合一支包含空軍(線上)、陸軍(線下)、信息(大數據)、後勤(現代物流)等一體化的新零售作戰部隊,對線下傳統零售進行顛覆。

2016年10月,馬雲在杭州的雲棲大會上首次指出:“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商這一說,只有新零售”。2017年4月,劉強東高調對外宣佈:京東將全面佈局新零售。10月,阿里巴巴宣佈收購大潤發超市;12月,騰訊入股永輝超市;與此同時,傳統實體店也紛紛轉型新零售。中國正在掀起一股新零售熱潮,一場新零售的大戲正在上演,新零售已經成為未來商業的發展趨勢。

我們回頭來看看普洱茶復興之後商業模式的演進,相繼出現了經銷模式、專營模式(大益、中茶、下關)、中介模式(東和、東傣)、電商模式(淘寶、天貓、醉品商城)、交易平臺模式(大圓普洱)等。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麼經營效率不高,要麼消費體驗不好,無法適應新零售的發展趨勢。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普洱茶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產品市場,其物質內涵和文化內涵極為豐富,需要場景化、全身心的品飲體驗和文化體驗。同時,普洱茶又存在消費、收藏和投資三個市場,不同市場對普洱茶的需求有所不同。對消費市場而言,消費者比較關心的是健康、口感和滋味;對收藏市場而言,收藏者關注的是品質、文化和價值;對投資市場而言,投資者關注的是價格、行情和交易。

可見,普洱茶場景化的文化體驗、複雜性的市場結構和多樣性的消費需求對普洱茶商業模式的打造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整合線上、線下、軟件、硬件、數據等資源,打造普洱茶新零售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決普洱茶體驗的場景化、市場的複雜性和需求的多樣性,從而改善消費體驗和提升經營效率,激活普洱茶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市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8090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將成為普洱茶的主流消費群體,他們的消費會更理性,更加重視科學知識,更加註重文化品味,對普洱茶的新文化和新零售懷有極大的興趣。因此,推動普洱茶的新文化建設和打造普洱茶的新零售模式,將是普洱茶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是解決當前普洱茶“堰塞湖”困境的不二法門。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深圳市普門易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5月,是一家從事茶文化、茶科學、茶產業和茶市場研究、策劃和諮詢的文化科技企業。公司定位為茶行業的服務商,以“文化為體、科學為用”為基本理念,通過多年對普洱茶產品、文化、行業、市場的系統研究,整合出一套基於互聯網思維和科學文化思想的普洱茶新文化和新零售運營方案,為普洱茶品牌企業提供諮詢服務,包括品牌諮詢、產品諮詢、營銷諮詢、新文化建設和新零售打造。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如何走出普洱茶市場的“堰塞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