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人血液裡都涵有詩的因子!能否展出你最得意的詩作?

Shuiyunsheng


誠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詩歌作為中國文化的有效載體,深深的烙入中國人的思想與靈魂中,不管是開心,傷感,亦或是得意,失落時,我們都會不自覺的想到一些詩句來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

中國的文化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春秋戰國之前,中國的文化可以理解為貴族文化。因為這一時期,平民幾乎是沒有接觸教育機會的,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只是在上層社會中流傳,創作的內容大多數是對禮儀,祭祀,戰爭,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詩經中大多數都是這類創作!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六國的舊貴族一網打盡,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制度,維繫大秦的統治,可幾百年的貴族制度不可能頃刻瓦解。

秦末動亂中勝出的劉邦雖出生基層,但也不得不妥協,與貴族達成平衡共同治理國家,秦漢之間,詩歌多以賦的形式出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推恩令,逐步瓦解了大貴族的土地,權利!

於是官僚體系為主的士族文化興起。到了魏晉時期,中國再次發生大動亂,此時儒家禮法再次崩壞,道教,佛教等盛行,官場混亂,很多文人志士,厭惡了這樣的環境,於是退而求其次,醉心於山野鄉間。於是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田園詩歌,以陶淵明為代表。

隋唐再一次完成了大一統,同時中國詩歌在唐朝達到了一個巔峰。我們熟悉的李白、杜甫、李商隱、李杜、白居易等大詩人,均屬於唐朝!這時候的詩題材豐富,不再是隻存在於上層的意識形態中,更多的是貼近生活。

到了宋朝,趙匡胤吸取五代十國武將做亂的教訓,定下國策,重文抑武,中國文化達得到空前發展!詩歌多以詞的形式出現,因為宋朝娛樂業發達,民間有很多曲調但是缺乏歌詞,於是大文豪們紛紛填詞,供人吟唱,宋詞使得中國文化達到另一個巔峰!

宋朝最終被北方蒙古所滅,崖山之後再無中國,說的就是中國文化的精英,在蒙古入侵時被悉數屠殺,中國貴族文化就此消亡。

此時文學創作題材更多的來源於普通的百姓生活。出生於遊牧文化的蒙古人不理解中原文化,覺得百無一用是書生,建立元朝過程中宋朝的手藝人、工匠都留存下來,知識分子大部分都被殺害!剩下來的讀書人,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蒙古人不欣賞發達的詩詞文化,反而對中原地區,衍生出的戲曲很感興趣,喜歡看戲,於是這些剩下來的讀書人投其所好,創作一些蒙古人喜歡的戲曲,於是元曲在元朝就是知識分子主要的創作對象!

到了明清,長篇的敘事文學開始出現,這些就是今天說的小說,這類題材綜合了詩,詞,曲。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幾乎每一個章節,敘事前都會有某某詩曰,某某詞證等穿插於小說中!

中國文化沒有出現斷層,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包容性,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詩歌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深入每一箇中國人的基因中。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創作出驚豔的詩歌和作品,由於能力有限,我只能跟大家分享自己最最喜歡的一首詞,也是三國演義開篇題詞,是明代大學者楊慎在被貶途中所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小斯史事


不過本人愚笨而且懶散,不會作詩,請原諒!既獲邀請答題,且說幾句題外話,可否?

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個人均具有詩的情懷。不要以為作詩必須高大尚,必須是文人墨客的專利。雖然作詩須要一定的文化基礎,但至於詩的情懷,您有我也有。

那麼何謂詩的情懷呢?即對詩意的追求,對美好的嚮往,如詩一般的情感抒發,如風一樣的思緒飛揚。,所以,沒有文化基礎,不等於沒有詩的情懷。從這點上說開去,每個國人的血液裡都“涵有”詩的因子,應當是沒錯的。

如果作詩必須侷限於格律,我總認為有失偏頗。譬如散文詩,凡稍有文化基礎,均可吟風弄月,詩意盎然。又譬如打油詩,即便真正沒有文化基礎,亦能信口而出。我老家就有這樣的人,雖目不識丁,但每每“出口成章”,意趣天成。

詩,絕非殿堂之物;詩,在我們血液裡流淌;詩,成就了我們的情懷;詩,讓我們放飛夢想!

謹此,謝謝!


老蔣笑話7632


贊龐鶴鳴老師

海涵春育量恢宏,

行雲流水應變通。

敲金嘎玉言語潤,

鳳文麟趾威儀行。

泰山喬嶽節概立,

操行潔身玉冰清。

心曠幽遠容萬物,

襟懷豁達霽月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