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不能哭不能軟弱。”

不管是我們小時候,還是現在,我們都經常聽到這句話。

每一個男孩從小就被要求要像個男子漢大丈夫,不怕苦不怕累,更不能訴苦。

可是,世上的孩子千千萬萬,僅僅就以男孩女孩來劃分,難免有點草率。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我們以一種固定思維對待他們,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以大眾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將孩子按照我們的設定成長,這僅僅是成年人的偏見。

生活中有許多男孩養育誤區,正在影響我們,影響孩子。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男孩要窮養?


前兩天看到一個關於胡軍的訪談,裡面不但談到了自己,還說到自己的育兒理念變化。

之前的胡軍貫徹一個養育觀點——女兒要富養,兒子要窮養。

他也是一直這樣做的,他對女兒有求必應,盡到了一個慈父應該做的所有努力。

對於兒子則選擇放養,平常對兒子不苟言笑,更不要說問問他的需求,和他聊聊天,談談心之類的。

眼見著兒子雖然長成了自己心目中小男孩的模樣,可父子間的相處總有一些尷尬,總是缺少那麼一點點溫度。

在《爸爸去哪兒》中,胡軍問康康“想要爸爸做什麼”時,一開始康康不願意回答,後來在胡軍的耐心等待下,康康才說了一句:“想要爸爸多陪陪我。”

我們看到鏡頭裡,胡軍紅了眼眶,為這樣的自己,也為這樣的兒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愛,需要陪伴。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方式。

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胡軍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學會放下自己的偏見和兒子好好相處。

而在這種充滿溝通與愛的相處中,康康並沒有變成一個嬌氣的孩子,反而不失獨立與勇氣,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和爸爸的關係也越來越親密。

一個人乘坐飛機去找爸爸,會摺疊好自己的衣物,還會和爸爸一起出去玩......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現在的胡軍覺得只要兒子是對人真誠,有擔當的,那他就是值得別人尊重的男人。

其實不管窮養富養,都不如父母的愛養。

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不應該拘泥於性別,拘泥於形式。

而是應該要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支持,讓孩子內心安定,這樣孩子才有足夠的力量和底氣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喜好,不會影響男孩子的性格成長


我們一開始就設定了男孩子應有的模樣,他的喜好。

想象每個男孩子都喜歡車等充滿力量和陽剛之氣的玩具,喜歡冒險的活動;

至於洋娃娃過家家,這些則是女孩子的專屬。

如果家長髮現男孩子也喜歡這些東西,心裡就會抱著幾分擔憂,琢磨著該如何幫孩子改變這個想法。

有一次,我買了同樣的禮物給侄子侄女,唯一的區別是我給侄女買了粉色的,給侄子買了藍色的。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可是,當我將禮物給他們的時候,侄子卻想要粉色的,不管家人如何勸說,都堅持己見。

不但如此,我發現侄子不僅喜歡粉色紅色,顏色比較鮮豔的東西他都會喜歡。

看到侄子的表現,家裡人不太能理解,問侄子:“為什麼喜歡這些女孩子喜歡的東西。”

對此侄子回答不出來。

其實,粉色僅僅是一種顏色,藍色也僅僅是一種顏色,所有的顏色都沒有性別專屬。

《2.5-4歲幼兒顏色偏好實驗研究》中表明:

幼兒喜歡的顏色主要是鮮豔的紅、橙、黃暖色調和明度大的顏色;男生和女生對顏色的偏好沒有明顯的差異。


喜好並不能說明孩子性格導向,這些只是我們大人的一種思維固化。

那是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接受了這些文化設定,給這些東西加上了性別色彩。

在BBC一個名叫《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的小短片中,提出了問題:

性別差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從小對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

片中做了一個實驗,讓幾個男嬰女嬰互換衣服和名字,並在他們前面擺上各種類別的玩具,讓志願者替嬰兒們挑選玩具。

第一名志願者給了“Sophie”(實際上是男娃Edward)娃娃,後面又陸續拿給“她”毛絨搖鈴、河馬和小貓。

當“Sophie”自己拿起機器人玩具時,志願者開始選擇用貓毛絨搖鈴吸引“她”的注意,並換走了小機器人。

整個過程中,她都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對此志願者表示:

“我覺得她特別喜歡那個粉色娃娃呢!”

我們下意識地在以“TA應該喜歡”來替孩子選擇,然後冠以這是因為他們的性別差異的名義。

其實喜好只是孩子的一種樂趣,它僅僅只是一箇中性詞,對此,家長不需要有太大的反應。

一味的阻擾只會讓孩子的內心一直沒有得到滿足,反而造成孩子另外一種執念,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不妨支持孩子的喜好,增加他的童年樂趣。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勇敢,不是男孩子的代名詞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一些”、“男孩子要堅強點”。

因為長大後的男孩子比女孩子來的更加有力量,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將勇氣給了男孩,將柔軟給了女孩子,並以此標準來要求孩子。

可是,男孩子就是天生比女孩子堅強嗎?

吳青峰小時候因為長得比較瘦弱,而且自帶一種細膩的音色,在各種方面都不符合我們對男生的定義。

加上父親的原因,吳青峰從小就比較內向害羞,沒有男孩子的調皮。

可是這些表現,卻變成了他在學校被同學邊緣的理由。

從小到大,吳青峰遭受多少次欺凌,這給他的內心帶來了很大的傷害,讓他曾一度感到抑鬱。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幸虧這個時候,吳媽媽給了他許多支持,她沒有像外人一樣,要求自己的孩子變得男子漢,反而只是以一種平常心對待。

正是媽媽的這種態度,讓吳青峰的生活裡多了一些陽光,讓他學會樂觀,最後變成一個雖然柔軟但卻內心有力量的人。

孩子本沒有這種是非觀念,只是因為看到家長的差異對待,形成了他們錯誤的價值觀。

許多人在年少期曾受到許多語言傷害,比如“娘娘腔”、“男人婆”、“假小子”。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前,這些排擠會阻礙孩子完整人格的培養。

或許,一開始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眼光,我們能做的,要改變我們自己的想法,允許孩子的軟弱,尊重孩子的特色,對於這些先天不可抗因素的條件,我們要給予包容。

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男孩女孩,都有各自的精彩。

多一些寬容,多一些改變,你會收穫一個更好的孩子。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男孩子也有一顆脆弱的心

我們總會覺得男孩子大大咧咧的,沒有煩心事。

對於男孩子的心情,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忽略,覺得許多事情男孩子自己可以消化,不需要有過多的情緒表達。

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父母會和女兒談心聊天,幫她們解決煩惱,可是對兒子,則是要求他們學會獨立承擔。

因為男孩子的情緒一直沒有得到發洩,男孩子往往都會比女孩子還來得消極。

兒童心理學家說:“在孩提時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抑鬱。”

在幼兒時期,男孩子與父母有著親密的肢體接觸,這時候的他們十分依賴父母,往往也有更多的情緒變化。

可是,隨著他們的長大,父母下意識地與他們開始分離。

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會導致孩子情緒低落,更嚴重的還會傷害自己。


打破育兒誤區,養出貼心的兒子


一位研究兒童行為學的專家表示:

如果一個5歲的男孩感到心情抑鬱,他會顯出懶散嗜睡的症狀。

他可能會在早晨不想起床,他可能在屋裡悶悶不樂地走來走去,他可能會對原先使他興奮的東西不感興趣。

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症狀就是,他會公開表示出憤怒、敵意,他可能會突然對周圍的人和東西痛斥、猛擊。

當孩子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父母不要當作只是男孩子的調皮,更不要問責他們的這種行為。

這個時候,他需要的更多是你的支持與關心。

每一個男孩子大大咧咧的背後,其實都有著一顆敏感脆弱的心。

當那個小男子漢哭泣的時候,更是需要家長的時候。

不要因為我們的養育誤區,將那個需要成長的男孩子拒之門外。

父母與男孩之間的感情是在生活的小事中一點點加深的,只有父母用心去引導、去培養,男孩子才會變成一個貼心的暖寶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