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導語

墨子,名翟,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青年時師從儒家,受孔子之術,後不囿與儒家之學,自成一派,是農與工肆等小生產者之代表。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墨子畫像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相互爭霸,墨子心懷“安危治亂”的理想,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奔走於各國之間,反對大國之攻於小國,認為國與國之間不相攻,家與家之間不相亂,則天下得以治理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墨子傳記

墨子並將畢生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在教育領域,圍繞兼相愛和交相利提出了自己理想教育,形成了區別於儒家教育思想的獨特的教育理論。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墨子教學

一、對人性的理解:素絲說

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性論是一切教育理論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古代教育家探討教育之前都從一般的角度對人性進行分析。墨子在人性論上提出了“

素絲說”,即人出生時就如同素絲,本性無善惡之分,所染之絲色取決於所染之顏色。墨子的觀點是典型的環境決定論,即在人的發展中環境起決定性作用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是故擇其所染、甚其所染。

——《墨子,所染》

西方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說與墨子的素絲說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墨子提出這一觀點的時間遠早於洛克,在當時強調教育等級的奴隸制社會可謂十分先進了。反觀我國,在同一時期,我國許多教育家也提出了對人性的見解。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鐵犁牛耕的出現,士大夫階層興起,出現了私家富於公民的現象,此時新興的階層要求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主張學術下移,因此許多教育家都從人性論的角度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是存養,不至於在混亂的社會環境中喪失善良的本性;荀子認為

人性本惡,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偽,改造人“惡”的本性。墨子則主張人性無善無惡,教育的作用是擇其所染。這些教育家無論對人性持怎樣的觀點,最終的目的都是強調教育對人的巨大作用。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墨子畫像

但對比儒家的思想,墨子可謂更進一步。儒家雖強調有教無類,但是實際上還是有類別的。孔子曾說:

“唯上智與下愚不可移也”。

也就是說教育的作用對智者和愚者不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其中下愚指的是奴隸階層,孔子對於這些人是不主張施以教化的。而墨子強調所有人都無善無惡,人無上智與下愚的區別,因此教育對所有人都能產生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墨子主張的教育觀更加平等

在學校消亡論盛行的今天,許多技術樂觀者們都認為教育技術的發展可以替代學校。但是學校是什麼?在墨子來看,學校就是擇其所染的種結果。相對於社會而言,學校中更加“純真”一些。人如素絲,素絲之顏色取決於所染的顏色,而學校這是我們為孩子營造的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環境,所以學校就是孩子最好的去處。

二、培養兼士的教育目的

墨子主張培養的人才應是兼士,他認為只有社會上擁有“兼愛

”理想的兼士多,國與國之間才能和平相處,家與家之間才能和諧共生,兼愛的社會也由此產生。

兼士要滿足三個條件:博乎道術,厚乎德行,辯乎言談,也就是說要有廣博的知識,兼愛的品質和邏輯思維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墨子是十分主張培養文理兼備,邏輯嚴密的人才的,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創新。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生產勞動

樊遲問稼:孔子的弟子樊遲有一天詢問孔子有關於種地的知識,孔子答道:吾不如老農也。待樊遲走後,孔子對其他弟子說:樊遲者,小人也。

在孔子眼中,真正的君子是不屑於學習種地這種生產勞動的知識,而應該更多的學習治人治世之學,這也暴露出我國古代對於生產勞動的教育十分忽視。墨子則主張學習廣博的知識,既包括治理國家的學問,又包括生產勞動的學問,還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墨子也是最早發現小孔成像等原理的人,可見墨子對於科學文化知識的瞭解甚多。這在只注重“文科”知識,忽視“理科”知識的春秋戰國時期可謂是一股清流。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小孔成像原理

同時期西方國家進入到古希臘時期。說起古希臘,就不得不說起當時十分著名的城邦:雅典。在古希臘三哲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雄辯家。當時希臘時期產生了最早的民主制度,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參與國家的政治,這就必然要求個人掌握演講和雄辯的技能,能在演講臺上侃侃而談,獲得其他民眾的投票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希臘的教育強調對雄辯家的培養:具有廣博的知識可以旁徵博引,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夠組織語言進行演說。

墨子的觀點雖然沒有在我國得到統治階層的肯定,但是卻在西方國家得到了實踐,並且與民主制度很好的結合起來。許多學者都認為,如果統治階層當時採用了墨家的思想作為指導思想,中國將會朝著完全不同的道路發展。但是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統治階層要求統一國家、安定政治,法家思想是最符合秦國統治階層的需要的,採取“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文教政策是大勢所趨,所以思想的提出與能否落地實踐,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三、主動和創造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墨子主張主動和創造。主動是指教育者要主動提供教育,不能等學生上門求教才收為弟子。創造是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

自行束脩而上,吾未嘗教之無悔焉。

——孔子

雖不扣必鳴。

——墨子

孔子主張學生上門求教,作為老師才全心全意的教導,並且要行拜師禮。而墨子主張“不叩必鳴”也就是說要不必等到學生主動叩門求教,對有才能有意願的學生主動提供教育,不必行拜師禮。我們今天也十分強調師生關係的平等,主張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心理相容,教學相長。這種民主的師生關係可以在墨子的教學方法中找到源頭。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孔子畫像

同時,墨子十分反對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編纂六經作為教材,將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經典編纂成冊,而墨子更加強調對經典進行創作,古代優秀的文化拿過來整理的同時要提出自己新的觀點,主張批判的繼承。這種創新的思想告訴我們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對“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古為今用。所以,墨子的教學方法中已經能夠看到辯證法所產生的光輝了。

墨子教學方法在漢朝時期被王充發揚光大。王充在墨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出了“問難和距師”,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的的過程中不能盲目的迷信書本知識和老師問難就是學習過程中遇到自己覺得不對的東西要主動提問進行探討,距師就是對老師不盲從,不迷信,不要師雲亦云。王充的觀點繼承了墨子創新性教育的理念,並結合當時社會狀況提出了新的觀點,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墨子的教學思想也蘊含其中。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眼中的理想教育

墨子教學

除此之外,墨子還首提量力的教學原則,認為兒童發展有順序性,一是要注重學生的精力,二是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反對填鴨式的教育。王陽明繼承了這裡教學原則,在兒童教育領域提出了隨人分限所及,其中所及就是要顧及兒童發展的水平。

西方教育家誇美紐斯在17世紀從理論的角度論述了量力性選擇並指出了量力原則的操作方法。在今天,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反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在解釋原因的時候我們常常採用西方教育家的教學觀點,但是卻忽視了最早提出這一選擇的是我國的墨子。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古代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先秦時期的一朵奇葩,其思想內容博大精深。許多我們今天倡導的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找到源頭。墨子除了是偉大的教育家之外還是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等,他的思想之包容,同樣值得很多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墨子》、《孟子》、《三字經》、《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