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的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作者:陳跡


以自己的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昨天(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在網絡上、朋友圈中隨處可見關於“閱讀”內容的文章,看了後感覺都在說同一個問題:閱讀的重要性,我們要多閱讀。與前些年說的一樣,看待閱讀是認識問題,首要問題固然重要,但對繼續性的下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談得少:哪就是作為個人來說,應該去選擇什麼樣的書去讀?怎樣去讀有實效?怎樣“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能力等等?

前些天看了央視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後,深深體會到了鄧小平的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準(縱觀世界和我國近千年的歷史,西方列強之所以強大,歸根到底不是就強在科技上嗎?!)。其中,我對節目中一個關於大數據研究項目的現場實驗感到驚訝(根據某大學就餐數據和學生的心理特點,推算出某一天的就餐人數,結果只差幾十人,與學校的預測差別太大,減少了大量的浪費)。我是教育工作者,對大數據中的有關閱讀研究結果非常關注,特別是這一結果:進學校圖書館次數最多的學生並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這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們先來看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課外讀書較多的(或號稱一年讀完XX本書的)學生的總成績並非出類拔萃,個人能力不見得一定比其他相對讀書較少的學生強,在現實中有的人很少讀書甚至從不讀書,其遠見、思維方式、做事方法也很卓越. 當然,宏觀上看絕不讀書是肯定不成功的,在這裡我結合“為什麼有些人讀了大量的書,卻還是沒能變得很優秀”這個話題來談談我對如何有意義、有價值地去讀書的看法.

我認為一個人要多讀書是肯定的,這一點是大家的共識,但更關鍵的是去選什麼方向的、什麼價值取向的書和用什麼方法去讀書的問題。我們經常情況是:看過的書過一段時間就沒印象了,就如一陣風當時感覺一下就沒了,由於閱讀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方法,因此閱讀後的實際意義不大。那些讀了很多書、卻依然沒能獲得明顯進步的人,原因很可能在此.

我個人認為首先要明確的方向,形成自己的目標想法,以問題(課題式)來確定選書的方向,然後圍繞中心目標去逐步閱讀並實踐。在這裡,我以我的業餘學習中“以寫帶學”範式為例,以創作詩詞作品為例供於大家交流參考.

以自己的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實際這一方法就是六個階段:問題--選書--獲取--拓展--應用--總結。

個人以為,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新知識,每天也會淘汰很多的舊知識。書是永遠讀不完的,況且有些書中的東西不一定完全正確,或者說不一定適合你,只有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從自己的目標出發、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人生短暫,就這麼幾十年的時光,因此實效或高效使用你的生命時光才是人生真諦,切不可為閱讀而去閱讀,不要去追求讀過多少多少本書,更不要在別人面前炫耀讀了多少書,別人真正看重的是你的現實才華、能力或成果。

以自己的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以自己的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