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意樂依止:念恩生敬

念恩生敬


道次第——意樂依止:念恩生敬

道次第——意樂依止:念恩生敬


  “《十法經》雲:於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輪迴是無始無終的,從無窮的過去,一直延續到無盡的未來。在我們解脫生死前,輪迴是不會自動結束的。生命沒有開始,輪迴也沒有開始。無始以來,我們在六道中,被輪迴拋來拋去,一會兒生天,一會兒下地獄,一會兒當餓鬼,一會兒當畜生。在人間也有不同處境,一會兒當國王,一會兒當乞丐,根本就不由自主。如果憶念一下三惡道的苦,再想想自己不能解脫的話,未來去處是什麼,確實非常可怕。在無盡生命中,十方諸佛菩薩不斷地憶念眾生,以各種身份出世說法。但佛陀出世時,我們可能還在三惡道中,沒有聞法的因緣。有幸生而為人,聞到佛法,也因為沒有善根,沒有智慧,不能很好地接受。即使這樣,善知識還在不斷地尋找我們,關注我們,為我們指引解脫之道。我們也曾和很多善知識結下善緣。這是善知識對我們的恩情。
  “於長夜痴暗睡眠中醒覺我者。”什麼是長夜?就是無明。眾生了脫生死前,都在無明大夢中。十二因緣就是在無明的基礎上,循環往復。因為沒有智慧,我們的生命充滿著貪嗔痴,不見光明,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只是跟著感覺和慾望不斷追逐,根本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但要知道,生命其實還有明的層面,也就是本覺智慧。現在,善知識用佛法啟發我們,為我們點起智慧之燈,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從無明中醒來。


  “於陷溺有海拔濟我者。”陷溺,就像落入陷阱或水中。有海,即三界苦海。眾生陷溺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非常痛苦,只有善知識能拔濟我們。父母、妻兒說的是:你不要走,還是陪著我們一起輪迴吧!我們不能沒有你,要輪迴就一起玩到底!善知識讓你趕快出來,最好帶著他們一起出來。但世間所有的家人、親友都是拉住你,不讓你出離。
  “於三界牢獄解放我者。”三界是一個大牢獄,是由煩惱、業力編織起來的,比世間的牢籠堅固百倍、千倍、萬倍。它的堅固程度,是取決於我們的執著程度。我們對三界、五欲六塵的執著有多深,這個牢獄就有多堅固。家庭是牢獄,妻子是牢獄,兒女是牢獄,父母也是牢獄。世間所有的情愛都是牢獄,都是要把對方綁住。不僅感情如此,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是你的牢獄。比如執著事業,事業就會把我們綁住。唯有善知識的引導,才能指引我們放棄執著,解脫煩惱,進而摧毀牢獄,把我們從中解放出來。“解放”其實也是佛法的概念。我在講到佛教與迷信的關係時,曾用了這樣一個標題——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不僅不是迷信,而且是真正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因為這些牢獄是由思想編織起來的,由執著煩惱編織起來的。當思想得到解放,牢獄也就不存在了。

  “我入惡道,示以善道。”當我們生起貪嗔痴的時候,心就和三惡道相應了。貪是代表餓鬼的痛苦,嗔是代表地獄的痛苦,痴是代表畜生的痛苦。這時,善知識會引導我們走向善道,從人天道一直到成佛之道。
  “我有疾病,為作良醫。”疾病,不只是身體疾病,更主要是心靈疾病。尤其現在的人,心理疾病特別嚴重。現在國外有很多心理醫生,國內比較落後,還沒把心理問題當作疾病,覺得身體的病才是病,心理疾病不算什麼。事實上,心理疾病才是根本,給我們帶來的傷害非常大。凡夫都屬於心理疾病的患者,而善知識就是良醫。關於聞法的“六種想”中,我們要把自己作病者想,把善知識作良醫想,把修行作療病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為貪等猛火所燒,為作雲雨而息滅之。”這裡所說的“我”,是代表每個人自己。從尋求我者,覺醒我者,於陷溺有海拔濟我者,於三界牢獄解放我者,都是我們自己,不是別人。不要想著這是替別人唸的,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念。現代社會特別浮躁,貪嗔痴之火特別猛烈。當我們被貪嗔痴的猛火所燒時,善知識開示的佛法就像雲雨,幫助我們息滅煩惱。
我們推廣的“人生佛教小叢書”,也是在給社會提供健康、智慧的觀念,為人們化解煩惱。
  “應如是思惟。”對於以上偈頌所說的“於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於長夜痴暗睡眠中醒覺我者,於陷溺有海拔濟我者,於三界牢獄解放我者。我入惡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為作良醫。我為貪等猛火所燒,為作雲雨而息滅之”,我們要經常唸誦,並隨文入觀,思惟身處無明黑暗的痛苦,思惟不能出離三有苦海的困境。當我們這樣思惟時,才會想到善知識究竟有多重要。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意識不到生死、輪迴、煩惱帶來的困擾和過患,我們就不會覺得善知識有多麼重要,佛法有多麼重要。因為認識不到佛法的價值,可能覺得人家給我十塊錢還更實用。所以價值是相對的,我們只有認識到輪迴的過患,認識到輪迴本質是痛苦的,才能真正認識到,唯有佛法和善知識才是無價之寶。
  “《華嚴經》雲。”以下偈頌出自《華嚴經》,是彌勒菩薩讚歎善知識的偈頌,非常著名。善財童子見到文殊菩薩後,想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不知如何修行。後來,他在文殊菩薩的指引下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即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廣學多聞、不畏艱辛尋找善知識的代表。其中也參訪到彌勒菩薩,菩薩就用這些偈頌讚嘆了善知識的功德,說明善知識在修行中究竟有多麼重要的地位。這也是我們經常要思惟的,由此對善知識建立信心。我們對善知識有了信心,法才能在我們生命中產生作用。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對善知識沒有信心,法在我們生命中就不會產生作用。

  “我此善友說法人,諸法功德為開示,菩薩威儀總為說,一心思惟而來此。”善友就是善知識,能為我們開示八萬四千法門的修行,以及這些法門的作用。比如某個法門能解決什麼問題,斷除什麼煩惱,是為諸法功德。菩薩威儀就是菩薩的修行之道。善財童子思惟善知識開示的無量法門,認識到善知識在修學中的重要性,所以才來此親近善知識。
  “能生善行如我母。”善知識就像母親一樣,母親能給予我們色身,而善知識能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引導我們止惡修善,走向解脫之道,菩提之道。所以善知識和母親一樣重要,甚至比母親更重要。因為善知識能盡未來際地為我們解決生命問題,而母親的愛是有副作用的,本身也是一種牢籠。很多人想出家,最大的障礙就是父母。這些世間的愛都是有粘著的,是有漏的,有過患的。
  “哺功德乳如乳母。”善知識又像乳母一樣,為我們開示修學之道,引導我們種善根,積功德,不斷鞭策我們修行。在善知識的哺育下,我們的菩提心日日增長。所以整個修行過程都離不開善知識,否則就可能退失。因為凡夫心的力量很大,而且會心隨境轉。如果修學環境險惡,再沒有善知識引導,我們可能很快就會退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菩提支分教修習。”菩提支分,即成就菩提的因。在聲聞乘修行中,是三十七菩提分,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在《道次第》中,菩提支分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引導。從出離心、菩提心到最後通達空性見,都離不開善知識。
  “此諸知識遮損惱。”在善知識的引導下,能幫助我們遮止損惱,遮止無明、我執、貪嗔痴的損害。
  “解脫生死如妙藥。”善知識開示的佛法,就像世上最好的良藥,能指導我們了知生死如夢如幻,從而解除生死的傷害,不為生死所困。
  “亦如帝釋降甘霖。”善知識開示的佛法,又像帝釋天降下的甘霖。久旱逢甘霖,令善法種子得到滋養,不斷增長。
  “令我增善如滿月。”在善知識的引導下修行,善根將與日俱增,就像初一到十五逐漸圓滿的月亮那樣。這裡的滿月,既可以比喻善知識像滿月那樣照亮我們,也可以指我們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善根逐漸圓滿。
  “開顯涅槃似日明。”善知識開示的佛法智慧像陽光一樣,能照破無明黑暗,照破凡夫心,使我們證悟涅槃。凡夫解脫之前,都生活在無明大夢中。善知識的引導,點燃了我們生命中本覺智慧的明燈。當這盞燈點亮後,我們就有能力契入空性,以覺悟的力量消融一切煩惱。這裡的日明,既可以比喻善知識像太陽一樣,也可以指我們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成就太陽一般的智慧。

  “心於怨親固如山。”善知識的心就像高山一樣,不論對怨或親的眾生都是平等的。你看那些山,國王走過,它不會高興;乞丐走過,它也不會難過;你在山上看風景,它不會歡喜;你在山上撒尿,它也不會生氣。這就是平等之心。真正的善知識,就具有這種平等的胸懷。因為空性是平等的,而善知識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基礎上,自然也是平等的。
  “亦如大海不蕩動。”善知識又像大海,雖然海面有波瀾起伏,但海底是平靜的,不會動搖。
  “救護一切如船師。”善知識就像船師一樣,把眾生從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佛教所說的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我們如何從生死此岸,抵達涅槃彼岸?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和救度。
  “善財如是思惟來。”善財童子之所以能不斷參訪善知識,就是一路想著善知識的好處。就像商人會不斷地投資、做生意,不管失敗還是成功,都能堅持到底。因為他不斷憶念賺錢的好處,所以才有動力。我們尋求善知識,是不是有這樣的心?世人為了追求石火電光般的蠅頭小利,為了考個職稱,讀個學位,談個戀愛,生個孩子,成個家庭,做番小小的事業,都能付出那麼大的努力。我覺得,如果用世人謀生存的幹勁來學佛,進步一定很快。修行得力的話,其實不需要費那麼多功夫。當然,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導,用心不得法,又另當別論。總之,人們為了世間短暫的利益,都能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我們學佛反而吊兒郎當的,不當一回事,實在可憐。

  “菩薩令我發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下面進一步讚歎善知識對我們的利益。善知識能引領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裡的“佛子”,還是指善知識。在佛教中,菩薩才是真正的佛子,因為他們能紹隆佛種,弘法利生,繼承如來家業。
  “我此知識佛所贊,以是善心而來此。”佛陀在千經萬論中,處處強調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善財童子在不斷憶念的過程中,參訪了一位又一位善知識。我們也要經常憶念善知識的功德,對他們生起虔誠、恭敬、稀有難得之心。
  “救護世間如勇士。”善知識就像勇士一樣,能救護世間。這種救護就是開示佛法,讓眾生依法修行,從而出離世間,解脫生死。
  “又如商主眾所依。”佛經記載,印度人會到大海取寶,這就需要富有航海經驗、熟悉寶藏所在的商主帶領。只有跟著他,大家才知道應該走什麼航線,船又該怎麼開,才能安全抵達寶所。所以商主直接關係到這次航海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取回寶藏。善知識對我們修學的作用,也像商主一樣,是決定性的。
  “與我安樂開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識。”善知識能引導我們走出煩惱,成就涅槃的安樂,同時還能讓我們打開智慧之眼。我們要不斷對善知識作以上的憶念和觀想,以至誠依止之心親近善知識。

  “吾人參謁善知識時,應念此偈頌辭句,但將善財換為己名誦之。”我們在參訪善知識時,要憶念前面所說的偈頌。一個是“於久遠馳騁生死中尋求我者”,我覺得很震撼,不知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我們要想著自己在無盡生死輪迴中的痛苦,想著世上千千萬萬人的痛苦,再想著三惡道的痛苦。只有深刻憶念輪迴的痛苦,我們才能生起強烈的希求解脫之心,才會覺得善知識對我們多麼重要。另一個是從“我此善友說法人”到“以此善心事知識”。在憶念過程中,要將“善財”換成自己的名字,更有代入感。
  這兩個偈頌要結合起來,經常念一念。憶念成功的標準就在於,是否對善知識生起強烈的感恩心和希求心。如果此心生起,對善知識的觀修就到位了,否則就說明依止法修得不合格。每一種心行都要通過特定訓練,對善知識的恭敬、珍惜之心,也要通過對善知識的淨信,通過不斷憶念善知識的恩德生起。此外,有些人會有另一種憶念,覺得這個法師不怎麼樣,那個法師有什麼缺點,還不如我呢。這種憶念的結果,就是你對這個法師不感興趣,對他說的法不感興趣,然後對這個道場不感興趣,甚至對佛法也不感興趣了。最後對什麼感興趣呢?就是自己的感覺,就是貪嗔痴,就是五欲六塵和財色名食睡。還是隨著凡夫心,該想什麼就想什麼,該吃什麼就吃什麼。所以,不同的憶念會有不同的結果。憶念功德,就會成就修行;憶念過失,就會成就我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