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家櫪(藝術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創作品


七律 詠 天目官窯

天目窯出官式釉,泑肥流動泡沒融。

鐵胎冰裂難遮骨,外罩多層玉質雍。

敖幹歷來燒古器,臨安浮玉造無窮。

世間敢問官窯者,幾許源於敖幹坪。


水經注》雲∶「浙江水出吳興郡於潛懸北天目山,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後洞,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西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蛟池...又東南連山挾水,兩峰交峙,反頂對石,往往相捍。十餘里中,積石磊 ,相扶而上,洞下白砂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輝,名曰樓林。」這說明臨安淤潛天目山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官窯,據傳是北宋時期的官家定製瓷器的場所,故稱為‘官窯’,所謂‘官窯’就是專門為宮廷燒造的瓷器,最早出現官府定製瓷器是唐代的定窯,之後又有邢窯、耀州窯、越窯等都發現了刻有‘官’字款的器物,這些可稱為‘訂燒’官窯,但是真正意義上官府設置燒造場所生產的器物才叫真正意義上的‘官窯’,自此歷朝歷代延續官方設廠燒造瓷器。

南宋官窯以多層開片釉為標誌,又有‘紫口鐵足’的特徵,有厚胎厚釉、有薄胎厚釉之分,胎骨從青灰到棕褐色不等,據說有南北官窯之分,但沒有人確定北宋官窯的具體特徵,以及和南宋官窯的區別,目前只是一個官窯的概念,有時候還與哥窯混為一談,現如今我們在天目山又發現了官窯產品,我們暫且叫它“天目官窯”,據說以前很多外地人到臨安收集古陶瓷,尤其以“天目建盞”為主,賣出去可以當建陽窯盞賣,由於天目山的窯口產品極為豐富,大多數人買回去都往價格高且較接近的窯口靠,由於天目窯沒有多少人知道,更不會有它的自身價值體現,因此,大量的出土器物、殘片外流到各地市場上,包括杭州的市場官窯殘片價格賣的高,就當南宋官窯殘片賣,具體哪裡出土的賣家也不會告訴你。

天目官窯”的胎骨屬於厚胎厚釉,釉質滋潤、肥厚,未融氣泡較多,有多層和單層釉不等,這種透明釉在高溫下流動性似乎有點強,器物口部沒能停留住多少,使得深色的胎骨明顯顯露出來,形成的所謂‘紫口’,而非人為所至,器物下面的積釉處冰裂紋明顯,足端露胎呈鐵褐色 這是明代人相傳所謂的‘紫口鐵足’。這種造型的八方貫耳瓶是比較典型的宋代造型,時代性很強,胎釉、工藝都與歷史記載相符。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1:‘天目官窯’八方貫耳瓶

所謂‘紫口’都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為所至,取決於釉質在高溫下的流動性,流動性弱者,釉還能留在口沿,與器身保持基本一致釉色,若流動性較大者,口沿部分的釉會在高溫下向下垂流,致使口沿釉薄,而映透出胎骨的顏色。明曹昭《格古要論》中寫道:“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烏泥窯”很有可能就是天目窯的官窯。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2:‘天目官窯’八方貫耳瓶側面

天目官窯”器物身上一般釉層相對比較厚,釉層累積形成多層釉,在出窯時預冷,釉面首先冷卻而凝結,而胎骨尚保持在高溫狀態,等胎骨慢慢冷卻了,釉面已經凝固定型了,胎骨的收縮迫使已經凝固的釉面產生內拉力,把平靜的釉面受內應力的作用而被撕扯收縮、擠壓呈"斜開片紋",導致釉面出現不規則開裂紋,內應力大的話,胎骨會將開裂的釉繼續向內拉縮,把釉層拉出“層次感”,即所謂的“冰裂紋”、“魚鱗片”或稱為“斜開片”,就是在這內外應力不同產生的不同開片效果,其實瓷器在窯火中也是在不斷地伸縮、膨脹,胎和釉在不斷地相互吸附,燒造持續時間長,會使胎釉結合的更加緊密,也易於釉中氣泡不斷釋放出來達到儘量的完美,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全靠經驗控制,有時候就很難完全把握,比如秋高氣爽的燒造環境、或秋雨連綿、大風呼嘯等都會對燒造起到很大的影響。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3:‘天目官窯’八方貫耳瓶局部

直開片的器物通常容易被認為是‘哥窯’,就目前來說,有些‘哥窯’與‘官窯’還是有些混淆,也就是說有些器物不知道該叫‘官窯’?還是該叫‘哥窯’?一般來說開直片的,小紋片的稱為"哥窯

"型,也就是垂直開片的稱為‘哥釉’,開“斜開片”的被認為是‘官窯’型,我們在天目山不僅發現了‘斜開片’的所謂‘官窯’型,同時也發現了‘直開片’的所謂‘哥釉’型。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4:‘天目哥釉’雙象耳瓶

但是它們的釉質卻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只是開片的形式各異,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的呢?目前尚不能解釋,說它釉薄?也不是薄,所以說我們還有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有可能是個單層釉和多層釉的區別)。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5:‘天目哥釉’雙象耳瓶局部

其實這兩件天目窯器物說它是‘天目官窯’還是‘天目哥窯’?它們的釉質應該都是類似的,胎骨也是使用同樣的瓷土,所謂‘

紫泥’或稱"烏泥",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圈足,如八方貫耳瓶的圈足,這件八方貫耳瓶的圈足明顯是使用過的,也就是說足端的原始旋削痕跡已經被磨掉不見了,足端的稜角、旋削痕跡基本不見,呈現光滑滋潤的圓角,磨損後露出胎骨的本色,呈紫黑色,而在燒造出爐原始狀態時,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晰的旋削痕和爐中被吸附在胎骨表面的紅色"浮沉"。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6:‘天目官窯’八方貫耳瓶底足

天目山地區的‘紫金土’很豐富,燒造條件優越,這類殘片的斷面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紫金土’的原始本色,這種胎土在當地應用在‘天目油滴’、‘天目水銀釉’、‘天目兔毫’等等品種上,所以說它的應用還是比較多的,胎骨的顏色呈褐棕色,淘洗錘鍊完好,屬於細胎類,釉層肥厚滋潤,胎骨雖色深,但堅硬度似乎尚沒有達到真正的“磁化反應”程度,估計溫度應該不會超過1200度,或是燒造的持續時間不足?如果燒造時間足夠,溫度也夠高的話,"瓷化程度"一定很好,再或者就是胎土不含高嶺土,在天目窯產品中瓷化程度好的不在少數,可這類官窯為什麼沒燒好呢?估計應該是有意識滴,人為需求,也許是需要這種效果?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7:天目官窯殘片斷面胎骨

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八方貫耳瓶的圈足外側的足邊,我們會發現明顯的刮削痕跡,胎骨有一定的厚度,所以估計這件作品不是“模具”成型,而是手工製作,如果是“模具”成型的作品一般胎骨不會太厚,因為厚胎骨很難使用“模具”,只有薄胎作品才容易使用“模具”成型。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8:‘天目官窯’八方貫耳瓶圈足側露胎

我們再看看這件天目窯的哥釉雙象耳盤口瓶的造型,我們會發現這種造型在南宋、元代龍泉窯青瓷產品中會經常看到類似的造型,這件龍泉窯作品是青釉印花雙象耳盤口瓶在很多博物館都可以找到,而天目窯作品是素面無紋飾的,以造型、釉質取勝。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9:‘天目哥釉雙耳瓶以龍泉窯同造型對比

我們看到這種“天目官窯

”八方貫耳瓶時會發現釉面氣泡、棕眼十分明顯,有點像“麻子”一樣,這就會使人們對其產生了一種疑惑,這是不是“天目官窯”作品?還是現代仿製作品呢?首先,我們看它的釉之所以呈現“麻子”狀“棕眼”現象,那是由於在燒造過程中沒能將釉中的大氣泡釋放完全,也就是說燒造時持續時間不足以釋放完全,換句話說就是燒造時間不夠所形成的效果。據說在杭州老虎洞官窯遺址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當釉中氣泡沒有足夠的持續燒造時間釋放,出窯時就會有大氣泡形成的“棕眼”,尤其是釉層厚的情況下,更容易燒造時間不足。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10:杭州老虎洞官窯遺址出土官窯碗

我們再來看看“天目官窯”作品在顯微鏡下的圖像效果,釉質呈透明狀,由於燒造時間持續的不夠,因此釉中氣泡沒能完全釋放,形成了肉眼可以看到的大小不等的氣泡、棕眼,其實所有的釉中都含有大小不等的氣泡,燒造持續時間足夠長,釉中的氣泡釋放的就比較完全,但是不可能全部釋放,只是不會用肉眼看到明顯的氣泡,釉的表面會很光滑、細膩,但是釉中仍然還有細小的氣泡存在,那些雲霧狀的都是細小的氣泡。

帶你看不一樣的“官窯”

圖11:‘天目官窯’顯微圖像

其實釉與玻璃是一類,只是釉的純淨度、燒結的時間、熔融的不足而顯得有它自身的意義,如果我們提煉的很純,沒有元素會能起到呈色的原料,估計就與玻璃一樣了,我們不懂其中道理,因為我們不是學化學的,我們只能從表象上看它們的結構感覺。


#官窯##天目窯#哥窯##油滴##窯變##紫口鐵足##斜開片

想了解往期短文點擊下面鏈接:家櫪的頭條

傳播正能量是一種智慧,我們不斷更新現有知識,讓愛好者瞭解不同視角的最新觀點。 朋友如果你喜歡,最好的點贊就是轉發到朋友圈讓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