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家櫪(艺术家 考古研究者 )

---原创作品


七律 咏 天目官窑

天目窑出官式釉,泑肥流动泡没融。

铁胎冰裂难遮骨,外罩多层玉质雍。

敖干历来烧古器,临安浮玉造无穷。

世间敢问官窑者,几许源于敖干坪。


水经注》云∶「浙江水出吴兴郡于潜悬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后洞,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西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蛟池...又东南连山挟水,两峰交峙,反顶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 ,相扶而上,洞下白砂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辉,名曰楼林。」这说明临安淤潜天目山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据传是北宋时期的官家定制瓷器的场所,故称为‘官窑’,所谓‘官窑’就是专门为宫廷烧造的瓷器,最早出现官府定制瓷器是唐代的定窑,之后又有邢窑、耀州窑、越窑等都发现了刻有‘官’字款的器物,这些可称为‘订烧’官窑,但是真正意义上官府设置烧造场所生产的器物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官窑’,自此历朝历代延续官方设厂烧造瓷器。

南宋官窑以多层开片釉为标志,又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有厚胎厚釉、有薄胎厚釉之分,胎骨从青灰到棕褐色不等,据说有南北官窑之分,但没有人确定北宋官窑的具体特征,以及和南宋官窑的区别,目前只是一个官窑的概念,有时候还与哥窑混为一谈,现如今我们在天目山又发现了官窑产品,我们暂且叫它“天目官窑”,据说以前很多外地人到临安收集古陶瓷,尤其以“天目建盏”为主,卖出去可以当建阳窑盏卖,由于天目山的窑口产品极为丰富,大多数人买回去都往价格高且较接近的窑口靠,由于天目窑没有多少人知道,更不会有它的自身价值体现,因此,大量的出土器物、残片外流到各地市场上,包括杭州的市场官窑残片价格卖的高,就当南宋官窑残片卖,具体哪里出土的卖家也不会告诉你。

天目官窑”的胎骨属于厚胎厚釉,釉质滋润、肥厚,未融气泡较多,有多层和单层釉不等,这种透明釉在高温下流动性似乎有点强,器物口部没能停留住多少,使得深色的胎骨明显显露出来,形成的所谓‘紫口’,而非人为所至,器物下面的积釉处冰裂纹明显,足端露胎呈铁褐色 这是明代人相传所谓的‘紫口铁足’。这种造型的八方贯耳瓶是比较典型的宋代造型,时代性很强,胎釉、工艺都与历史记载相符。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1:‘天目官窑’八方贯耳瓶

所谓‘紫口’都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所至,取决于釉质在高温下的流动性,流动性弱者,釉还能留在口沿,与器身保持基本一致釉色,若流动性较大者,口沿部分的釉会在高温下向下垂流,致使口沿釉薄,而映透出胎骨的颜色。明曹昭《格古要论》中写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乌泥窑”很有可能就是天目窑的官窑。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2:‘天目官窑’八方贯耳瓶侧面

天目官窑”器物身上一般釉层相对比较厚,釉层累积形成多层釉,在出窑时预冷,釉面首先冷却而凝结,而胎骨尚保持在高温状态,等胎骨慢慢冷却了,釉面已经凝固定型了,胎骨的收缩迫使已经凝固的釉面产生内拉力,把平静的釉面受内应力的作用而被撕扯收缩、挤压呈"斜开片纹",导致釉面出现不规则开裂纹,内应力大的话,胎骨会将开裂的釉继续向内拉缩,把釉层拉出“层次感”,即所谓的“冰裂纹”、“鱼鳞片”或称为“斜开片”,就是在这内外应力不同产生的不同开片效果,其实瓷器在窑火中也是在不断地伸缩、膨胀,胎和釉在不断地相互吸附,烧造持续时间长,会使胎釉结合的更加紧密,也易于釉中气泡不断释放出来达到尽量的完美,但是在一千多年前全靠经验控制,有时候就很难完全把握,比如秋高气爽的烧造环境、或秋雨连绵、大风呼啸等都会对烧造起到很大的影响。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3:‘天目官窑’八方贯耳瓶局部

直开片的器物通常容易被认为是‘哥窑’,就目前来说,有些‘哥窑’与‘官窑’还是有些混淆,也就是说有些器物不知道该叫‘官窑’?还是该叫‘哥窑’?一般来说开直片的,小纹片的称为"哥窑

"型,也就是垂直开片的称为‘哥釉’,开“斜开片”的被认为是‘官窑’型,我们在天目山不仅发现了‘斜开片’的所谓‘官窑’型,同时也发现了‘直开片’的所谓‘哥釉’型。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4:‘天目哥釉’双象耳瓶

但是它们的釉质却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说是一样的,只是开片的形式各异,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的呢?目前尚不能解释,说它釉薄?也不是薄,所以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有可能是个单层釉和多层釉的区别)。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5:‘天目哥釉’双象耳瓶局部

其实这两件天目窑器物说它是‘天目官窑’还是‘天目哥窑’?它们的釉质应该都是类似的,胎骨也是使用同样的瓷土,所谓‘

紫泥’或称"乌泥",我们来看看它们的圈足,如八方贯耳瓶的圈足,这件八方贯耳瓶的圈足明显是使用过的,也就是说足端的原始旋削痕迹已经被磨掉不见了,足端的棱角、旋削痕迹基本不见,呈现光滑滋润的圆角,磨损后露出胎骨的本色,呈紫黑色,而在烧造出炉原始状态时,可以清楚地看到清晰的旋削痕和炉中被吸附在胎骨表面的红色"浮沉"。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6:‘天目官窑’八方贯耳瓶底足

天目山地区的‘紫金土’很丰富,烧造条件优越,这类残片的断面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紫金土’的原始本色,这种胎土在当地应用在‘天目油滴’、‘天目水银釉’、‘天目兔毫’等等品种上,所以说它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胎骨的颜色呈褐棕色,淘洗锤炼完好,属于细胎类,釉层肥厚滋润,胎骨虽色深,但坚硬度似乎尚没有达到真正的“磁化反应”程度,估计温度应该不会超过1200度,或是烧造的持续时间不足?如果烧造时间足够,温度也够高的话,"瓷化程度"一定很好,再或者就是胎土不含高岭土,在天目窑产品中瓷化程度好的不在少数,可这类官窑为什么没烧好呢?估计应该是有意识滴,人为需求,也许是需要这种效果?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7:天目官窑残片断面胎骨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八方贯耳瓶的圈足外侧的足边,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刮削痕迹,胎骨有一定的厚度,所以估计这件作品不是“模具”成型,而是手工制作,如果是“模具”成型的作品一般胎骨不会太厚,因为厚胎骨很难使用“模具”,只有薄胎作品才容易使用“模具”成型。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8:‘天目官窑’八方贯耳瓶圈足侧露胎

我们再看看这件天目窑的哥釉双象耳盘口瓶的造型,我们会发现这种造型在南宋、元代龙泉窑青瓷产品中会经常看到类似的造型,这件龙泉窑作品是青釉印花双象耳盘口瓶在很多博物馆都可以找到,而天目窑作品是素面无纹饰的,以造型、釉质取胜。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9:‘天目哥釉双耳瓶以龙泉窑同造型对比

我们看到这种“天目官窑

”八方贯耳瓶时会发现釉面气泡、棕眼十分明显,有点像“麻子”一样,这就会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一种疑惑,这是不是“天目官窑”作品?还是现代仿制作品呢?首先,我们看它的釉之所以呈现“麻子”状“棕眼”现象,那是由于在烧造过程中没能将釉中的大气泡释放完全,也就是说烧造时持续时间不足以释放完全,换句话说就是烧造时间不够所形成的效果。据说在杭州老虎洞官窑遗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当釉中气泡没有足够的持续烧造时间释放,出窑时就会有大气泡形成的“棕眼”,尤其是釉层厚的情况下,更容易烧造时间不足。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10:杭州老虎洞官窑遗址出土官窑碗

我们再来看看“天目官窑”作品在显微镜下的图像效果,釉质呈透明状,由于烧造时间持续的不够,因此釉中气泡没能完全释放,形成了肉眼可以看到的大小不等的气泡、棕眼,其实所有的釉中都含有大小不等的气泡,烧造持续时间足够长,釉中的气泡释放的就比较完全,但是不可能全部释放,只是不会用肉眼看到明显的气泡,釉的表面会很光滑、细腻,但是釉中仍然还有细小的气泡存在,那些云雾状的都是细小的气泡。

带你看不一样的“官窑”

图11:‘天目官窑’显微图像

其实釉与玻璃是一类,只是釉的纯净度、烧结的时间、熔融的不足而显得有它自身的意义,如果我们提炼的很纯,没有元素会能起到呈色的原料,估计就与玻璃一样了,我们不懂其中道理,因为我们不是学化学的,我们只能从表象上看它们的结构感觉。


#官窑##天目窑#哥窑##油滴##窑变##紫口铁足##斜开片

想了解往期短文点击下面链接:家櫪的头条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我们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 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赞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