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背景: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精神病學會,將同性戀行為從疾病分裂系統中刪除;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名單上剔除;1992年,中國第一條艾滋病諮詢熱線開通,《文匯報》等海內外媒體開始相繼發聲,支持中國同性戀平權;1997年,我國刑法中“流氓罪”罪名取消,兩年後,對《同性戀在中國》作者方剛的起訴被駁回,法院否定了“同性戀是性變態”這一說法;2005年,人們把每年的5月17日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這一紀念日旨在呼籲人們關注因為恐懼同性戀、歧視性傾向而產生的一切生理和精神暴力以及不公平對待。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斷背山

很難想象,在那個年代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一種精神疾病”的同性之愛,如今正漸漸被社會所理解和接受,匯入當今多元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同性戀的定義

性取向是“持久的對某一特定性別成員在性愛、感情或幻想上的吸引”;

同性戀指的是“對自身性別成員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

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被認為是不同形式的“性取向”;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藍宇

在人類社會中,人們普遍把以生殖為目的的男女兩性之間性器官的接觸(性交)作為最合理、最正常的性行為方式,而把與彼此背離、走向歧途的異乎尋常的性行為方式看作是違背道德、有傷風化的變態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同性戀的行為曾被認為屬於性犯罪,比如在肯尼亞,同性戀曾被定義為一種刑事犯罪,最高可入獄14年。

在中國的歷史中,從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到風流倜儻的才子,從財主商人到市民村夫,其同性新蓋的記錄遍及四處。把同性戀視為不正常是從五四運動那會開始的,是從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文化中借鑑過來的。

在西方,同性性行為有罪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紀。被基督教會譴責為罪惡,並在一些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定義為違法。十九世紀末,歐美國家認為同性是一種醫學上的病態。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海棠紅

同性戀的理解和寬容

當前,某些西方國家對於同性戀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

在北歐幾國,如芬蘭、挪威、瑞典,以及美國等,都有了關於同性戀婚姻或類似於婚姻關係的法律條文。另外,德國和法國也頒佈了相關條例。一般關於同性戀者的婚姻或類似婚姻的規定,對他們彼此在法律權利和義務、身後財產繼承、共同領養孩子等方面都有相關保護。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siam之愛

同性戀的類型

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1.絕對同性戀:顧名思義,只對同性有性的慾望;

2.雙性戀:同時被同性及異性喚起性慾,以相同和不同性別者均可發生性行為,都能有性高潮;

3.境遇型同性戀:是一種純屬客觀因素造成的同性行為模式,一旦能夠脫離這種環境,就又會恢復原來的異性戀行為。如監獄中。

關於同性戀的主動型和被動型(也即我們說的攻與守):主控的一方叫“主動型”,受控的一方叫“被動型”。實際上,同性戀在具體的性愛活動中,經常會在主動與被動之間交換角色。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蝶衣

同性戀的性行為方式

多數同性戀之間有具體的性行為。

在男性中有幾種主要表現形式:口腔-生殖器接觸;相互手淫;相互調情;肛門性交等等。

在女性中,除了口與生殖器接觸、相互手淫外,往往還採取擁抱、陰部互相摩擦、使用人工陰莖或類似陰莖的物體。

同性戀之間,女性相對穩固,男性較不穩定。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香蕉

在我國,關於一些同性戀的注意點

同性戀之間私下交好,若不損害第三方利益,多數都不予追究。

但若因同性戀活動導致一些刑事、民事糾紛,法律將予過問。

另外,同性戀者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主流文化,一旦為外界所知,在各個方面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以及輿論的排斥,,有些人深諳痛苦、自責,出現自殺行為者亦不少見。

特別是在青少年期經常出現性取向的痛苦、必須做出是繼續還是壓抑同性戀感情的決定,到了中老年同樣面臨很多社會心理問題。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yes or no

寫在最後,碎碎念

如何判斷同性性取向?

①內心有著強烈的跟同性發生性關係的慾望和衝動,無論是否有過同性性行為;

②當有這些怎對同性的性慾望和衝動時,會出現明顯的性興奮的身體反應;

③個體的性身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非變性人)。

幾個建議:

1.關於出櫃(向社會他人公開自己的同性戀性取向),要做好充分的被打擊和迎接打擊的心理準備!但也有可能很容易就走過來了!

2.不建議形婚(就是婚姻只有形式,無實質內容),多數男同性戀會與女同性戀達成一致,形式上結婚,以便安慰父母等。

3.不必擔心同性戀者收養的子女將來也被培養成同性戀者。


同性戀只是其中的某一種性體驗和性行為方式而已

許久不回頭

#青雲計劃##頭條健康##同性戀#

參考文獻:

1.劉華清, 陳彥芳. 同性戀生物社會心理因素的研究. 中國性科學. 2008. 17(8): 38-40.

2.李慧靜. 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社會心理科學. 2010. 25(4): 464-469.

3.Sylva D, Safron A, Rosenthal A M. Neural correlates of sexualarousal in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women and men. Horm Behav. 2013. 64(4): 673-684.

4.Valentova JV, Stulp G, Trebicky V. Preferred and actual relative height among homosexual male partners very with prefcrred dominance and sex role. PloS One. 2014. 9(1): e86534.

5.Rind B.Homosexual orientation-from nature, not ahuse:a critique of Roberts. Glymour, and Koenen 2013. Arch Sex Behav. 2013. 42(8:): 1653-1664.

6.張豔輝, 鮑宇剛, 陳浩. 男性同性戀人群的性取向成因研究. 中華預防醫學雜誌. 2013. 47(11): 1006-1009.

7.燕虹, 左丹, 李十月. 女大學生同性戀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國公共衛生. 2008. 24(11): 1283-1284.

8.張北川, 胡鐵中, 李秀芳. 中國男同性愛者兒童期狀況對自身性別、性取向的態度及認識,少見經歷和心理與艾滋病高危行為的關係. 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2): 84-87.

9.Pogaert A F, Skorska M. Sexual orientation, fraternal birth order, and the maternal irmmune hypothesis:a review. Front Neuroendocrinol. 2011. 32(2): 247-254.

10.Bogaert A F, Liu Jian. Birth or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men:evidence for two independent interactions. J Biosoc Sci. 2006. 38(6): 811-8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