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低調皇帝,不稱“朕”不坐龍椅,上任一個月後主動辭職

(說歷史的女人——第1306期)

在古代,皇帝可謂最令人羨慕的一個職位了。為了當皇帝,可以搞得天下大亂,雞犬不寧;可以使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那最終當上皇帝的人就爽了,當然要刷派頭,穿龍袍、坐龍椅,君臨一切,傲視天下。可以說,中華數千年來,低調的皇帝不多。最著名的有漢文帝,他本沒想當皇帝,但硬是被大臣推出來繼承帝位,所以他上臺後就很低調,比如他生活非常節儉,穿的衣服都很樸素。有一次他想建一個樓臺,一算,得花費掉相當於10家老百姓的財富那麼多錢,算了,不建了。

還有一個就是宋仁宗。他的低調主要表現在怕大臣,具體說就是怕包公。包公在朝堂上可以跟他頂,甚至罵他兩句,吐沫星子濺他臉上,他都不敢對老包發脾氣。簡直低調到極致。不過他跟漢文帝都不算最低調的,歷史上還有一位皇帝,登基後不稱“朕”,甚至不坐龍椅,不讓大臣們山呼“萬歲”,尤其是他上任一個月後就主動辭職了,也是古今罕見,堪稱史上最低調皇帝。欲知此帝是誰,為何如此低調,本期分解。

史上最低調皇帝,不稱“朕”不坐龍椅,上任一個月後主動辭職

(一)沒有幹過多少壞事的奸臣

此人有個比較好聽而且很大氣的名字:張邦昌,字子能,祖籍河南南陽,於北宋晚期,1081年出生於河北省阜城。此君本來也是個人才,進士出身,在朝為官,曾歷任尚書右丞、左丞、中書侍郎等職,官至宰相。張邦昌在《岳飛傳》等演義小說裡經常被形容為大奸臣。其實在正史裡,他是個沒有什麼能力的“太平宰相”,也不算什麼大壞人,沒有幹過多少太壞的事情。不過因為他的朋友圈裡奸臣比較多,像著名的童貫、蔡京、王黼等,所以張邦昌被列入奸黨的行列。一旦有了奸臣的名聲,他的事就多了。

北宋末年,面對金兵的虎視眈眈,大宋朝廷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李綱為首的主戰派,這一派向來被認為是忠臣;另一派則是以王黼為代表的主和派,這一派一般被認為是奸臣,張邦昌在主和派裡,自然同奸臣脫不了干係。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太宗即位後,背棄合約,派親王完顏宗旺率大軍南下攻宋。面對敵人的攻勢,一國之君宋徽宗趙佶不思抗敵,反而如驚弓之鳥,怕自己擔上亡國之君的罪名,乾脆禪位給他的兒子趙桓,即宋欽宗。按說剛上臺的宋欽宗還是有點抱負的,也不想讓大宋就這樣完了,於是他準備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頓和改革,首先拿那些禍國殃民的奸臣下手。

作為求和派的代表,大奸臣王黼,還有童貫等人很快就被誅殺了。也是大快人心。當然做為他們的同黨,張邦昌也難逃一劫。不過張邦昌這人比較膽小怕事,平常也實在沒有辦過什麼太壞的事情,宋欽宗也不好意思一刀切。但他畢竟也不是什麼好鳥,況且還曾經跟自己為敵,就是不支持他當太子之類,所以早晚也得把他給收拾了。只是不便明著弄,於是宋欽宗就想了個辦法,借刀殺人。

眼看金兵要打過來,宋欽宗決定來個緩兵之計,就是聲稱跟對方議和。他索性就派張邦昌去和金國議和,當然一同前往的還有一位大人物,即宋欽宗之弟康王趙構。為何把趙構派去,除了趙構的自告奮勇外,大概也是宋欽宗對他這個兄弟比較忌憚。

本來宋欽宗是拿割地賠款(包括太原、河間、中山等地)當籌碼去跟對方談判的,可他並沒有讓張邦昌拿上有關割地賠款的文件,就是沒有皇帝的手諭和印綬之類的憑證,就讓張邦昌空手去了。張邦昌問皇帝要,皇帝也不給。這不明擺著為難我老張嘛,你空口無憑,人家大金國怎麼信你?但張邦昌無奈,只有跟著皇帝的弟弟硬著頭皮去了。

其實宋欽宗的意思就是讓張邦昌去送死的。他一方面派張邦昌去跟對方談判,一方面又暗中派人去偷襲金兵的軍營。這樣一旦偷襲之事暴露,張邦昌就死定了,他肯定和趙構被對方扣押;趙構身份特殊,未必會有事,張邦昌的小命就懸了。

果然出事了,宋軍偷襲失敗,張邦昌和趙構被扣押。不過老張也不是個白痴,他在金營一口咬定突襲金營的人並非是朝廷授意,說不定是哪路遊擊搞的。這樣金軍統帥完顏宗旺就放過了他。但人家未見到割地賠款的憑據,和議自然也未達成。於是金帥完顏宗旺大怒,把張邦昌扣押下來,並決定對宋朝大舉進攻。

史上最低調皇帝,不稱“朕”不坐龍椅,上任一個月後主動辭職

(二)被迫稱帝的低調皇帝

接下來就是大宋朝歷史上的奇恥大辱“靖康之恥”了。完顏宗旺大軍南下,攻克汴梁,俘獲徽欽二帝,北宋滅。

金人雖然滅掉宋朝,可心裡很清楚,憑藉自己的治理水平根本無法統治廣大的華夏地盤,唯一可行的策略,便是扶立傀儡政權以聽命於己,先幫助搜刮點財富再說。於是他們就在漢人中挑選這個“代理人”。當然金人也有原則,就是不能讓宋朝王室的人當這個皇帝。最後他們看上了宰相張邦昌。看中他無非是因為他的官職大,有一定影響力;還有此人比較膽小怕事,聽話,容易控制。

不過張邦昌也是明白人,知道這個皇帝不好當,說白了就是賣國賊,會被罵“宋奸”的。況且當時大多數的漢臣都對他當皇帝持反對態度,其中態度最堅決的就有秦檜。所以張邦昌是真不想幹這個皇帝。他就百般推脫。

先是裝病,“邦昌臥病不食”;甚至想到自殺。但最後金國以屠城相要挾,你不當皇帝,就血洗汴梁,“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無奈張邦昌被迫當了皇帝。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張邦昌出任傀儡皇帝,國號大楚,史稱偽楚。

不過張邦昌心裡很清楚,他這個皇帝不是名正言順的,中原百姓肯定恨他,所以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他根本不敢擺譜,對皇帝的威儀一切降格處理,所作所為十分低調。

按慣例,皇帝的辦公地點為紫辰殿和垂拱殿,但張邦昌卻將辦公地點設在偏殿文德殿;皇帝的座位本來是面南背北的,可他卻將辦公桌椅向西放置,而且不坐龍椅,只坐一般的椅子;他堅決制止朝廷官員向他跪拜行大禮,不準大家對他山呼“萬歲”;當有的官員為了巴結討好對其跪拜時,他必定“東面拱立”:算了,算了,別玩那一套虛的!

尤其是,自秦始皇以來,皇帝皆自稱為“朕”,朕即天下,那是榮耀的象徵,可張邦昌卻不敢稱“朕”,他與朝廷官員開會聊天時僅自稱為“予”。

還有,張邦昌所下的命令稱“面旨”,而不稱下“詔”;公文往來時用“手書”而不是“聖旨”。他不僅不在正殿議事,住也只是住在偏殿裡,不敢在之前天子的寢宮睡覺。不僅如此,張邦昌還在正宮的門口貼上封條,上寫“臣張邦昌謹封”的字樣,以示自己謹守臣子本分,不敢對前朝妃嬪有所不恭。

當時吏部尚書王時雍是推舉張邦昌當皇帝的第一功臣,也可以說是他的心腹和死黨,可當王時雍以皇帝專用的“陛下”稱呼他時,他絲毫不留情面地將其狠狠訓斥了一頓:少過來這套把戲,你讓人罵我不是?

總之,張邦昌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在位期間一直很低調,一直堅持自己為臣而非為君的禮制,始終與朝廷官員們以“平級”關係相處。

後來金國大軍準備返回北方,大楚“皇帝”的張邦昌卻身服縞素,率領滿朝文武,親自向身陷金軍牢籠的徽、欽二帝遙拜送行,並且傷心欲絕,大放悲聲,涕淚交流,完全是一個臣子對主子效忠的做法。

(三)還政於宋的爭議人物

等到金人撤兵北返後,張邦昌立刻大赦天下。並且要還政於趙氏宋朝。此時鼎力支持他的王時雍等人勸告他說,此時你已經騎虎難下,還政必無善果,不如堅持幹下去!但是張邦昌覺得不妥,還是毅然決定放手。

他說:“我之所以遵循金人之意來當這個皇帝,也是無奈之舉,算是解一時之國難吧,鄙人哪敢有什麼非分之想?”(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於是他慨然獻出大宋傳國玉璽,把宋哲宗朝的廢后孟氏(元佑皇后)請出來,讓她垂簾聽政。還政當天,他還伏地大哭曰:罪臣該死!請太后贖罪……

1127年四月十日,張邦昌退位,孟皇后正式垂簾聽政,但她並沒有怪罪張邦昌,反而仍讓他擔任宰相職務(太宰)。至此,存續一個多月(僅33天)的偽楚政權宣告破產。不久,孟皇后在張邦昌的支持下,擁立康王趙構(宋高宗)為帝。

趙構這人比較精,當初他和張邦昌被金兵扣押,他表現得跟一位普通的武士似的,給金軍元帥一種感覺,他不是大宋皇子,於是又讓宋朝廷更換五皇子肅王趙樞去金營當人質,趙構藉此逃了回來。

此時,做為大宋皇室的正宗嫡傳,在張邦昌等的人極力推擁下,趙構當仁不讓就做了皇帝。登基後,因為對張邦昌的表現比較滿意,不僅沒有追究他曾經稱帝的僭越之罪,反而將他晉升為太保,封同安郡王,禮遇非常優厚。

宋高宗趙構繼位後當然要重振國威,於是再次啟用主戰派李綱。主站派大臣們對張邦昌的賣國之舉恨之入骨者,他們以宰相李綱為首,連番上書要求嚴懲“逆賊”。趙構招架不住,只能順應民意,將張邦昌貶為授昭化軍節度副使,下放到潭州。因為張邦昌畢竟是趙構登基的首席功臣,他也不想傷及張邦昌的性命。

不過最後,張邦昌還是被趙構,這個曾經的老戰友給殺了。原因竟然是一次緋聞。

原來,張邦昌當皇帝時,儘管很低調,但還是鬧出了點事情。

當時金人為了扶植張邦昌這個傀儡皇帝,他們把宋徽宗的十餘名女眷(主要是妃嬪)賜給張邦昌,其中有一個即靖恭夫人李春燕,把她立為皇后。當時張邦昌儘管比較低調,不敢碰這些先皇的妃嬪,但還是因為酒後失態可能跟“皇后”李春燕有了些關係(這只是一種可能,別人推測的),二人也產生了些感情。後來張邦昌還政後,他當然不敢再認這個皇后了,但他對李春燕的舊情還是沒有忘掉。據說,一次酒後,張邦昌又藉著酒勁,去招惹了李春燕,二人又傳出了緋聞。

這讓趙構面子上很掛不住。畢竟李春燕是他父親宋徽宗的妃子,也是自己的“小媽”,老張這事辦得也不夠意思了。於是老趙決定收拾張邦昌。當然這也是不少大臣們的意思。

趙構先是暗中抓了李春燕,嚴刑逼供,讓她指認張邦昌的罪狀,最後把張邦昌弄了個罪名給抓了。當然也不知道是什麼罪,《宋史》裡僅記“詔數邦昌罪”五個字,含糊其辭。高宗皇帝就這樣賜死了張邦昌,當然也藉機殺了他的同黨王時雍等人。

史上最低調皇帝,不稱“朕”不坐龍椅,上任一個月後主動辭職

《金史》裡對此事是如此記載的:“康王已即位,罪以隱事殺之”。“隱事”二字也許是暗示張邦昌的緋聞。

當然在《大金國志》中還有記載是,張邦昌在所貶之地自縊而死。

張邦昌是個有很大爭議的歷史人物。從傳統史觀來看,他就是個賣國求榮的傢伙,為金國當傀儡皇帝的大漢奸一枚。但從當時的歷史上環境看,其實他也有許多難言之隱,頂多是沒有骨氣,沒有赴國難之勇氣,為偷生屈從於敵方的意志而已。但他當了傀儡皇帝后,表現得很低調也是他心虛的表現。後來他還政於宋,說明他還是沒有喪失良心的。如果他堅持不放棄皇位,繼續賴在那個位置上,那就當真是遺臭萬年的賣國賊了。

相反,張邦昌在金軍撤走後,立馬還政,是一種聰明的做法。不過這當然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他不會不明白,做為一個議和派,必定會遭到主戰派的清算。但他還是執意地走下“皇位”,放棄一切,這也是要有一定膽略的。所以張邦昌此人雖不是什麼好東西,但也並非大惡,後人也不要用“奸賊”二字輕易概括之。

(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宋史·張邦昌傳》《金史》《大金國志·楚國張邦昌錄》等。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