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人生:時刻關注內心,保持自盈和善良

黃雯嬌/文

度多了一段充實又忙碌的時光,雖然村裡脫貧了,但材料和其他工作一點也沒有減少的感覺,每個人都忙碌得嚴重睡眠不足,天黑回家慢慢變成了常態,想起深夜一點做完工作獨自回去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著時間和工作的意義。

前段時間受母校的邀請和大家講了一堂真正的“選擇課”,很認真地打出了5000多字,也說了很多關於成長的體會。其實,看到那熱情的孩子們一串串謝謝的時候,我想說,謝謝你們給了我掌聲,雖然覺得自己也挺差勁的。但是,沒關係,我已經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了。覺得,有時候的放棄也是對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幸福,不打擾有時是最好的方式,而自己也開始感受生活帶來的幸福感。

我的起點很低,但是我能認清自己的位置,找準方向,用正確的方法做事,提高進步的速度,把好屬於自己的節奏,期待,幾年的自己,是一個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一個讓自己不枉此生的自己。

以前我總是想,寫作就是要讓別人看到你,後來我覺得我錯了,寫作最初的價值是讓我看到自己的內心,當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我的世界也就明朗了不少,而寫作的終極意義是讓我看見更多人。

基層工作真的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什麼事都會有。想起在做志願服務的時候,一口氣搬了四快磚,一天下來阿姨們都驚呆了。工作性質也我慢慢開始戒掉了所謂的矯情,替代的更多是理性的思考。但時間的緊迫讓我有時挺害怕的,會害怕自己因為工作忘了學習,忽略了自己的愛好。

最近又重新開始接觸閱讀課,參加閱讀課的目的只有一個,如何擠出時間做好讀書這件事。課程不多,但信息量很大,挺受益的,開始保持著覆盤的習慣。

也許,出了社會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吧。今天也很忙,但是擠出時間分享一下最近的覆盤吧。

【今日覆盤1】

1、我其實一直很好奇別人如何在一星期裡看完那麼多本書的,而我一直屬於喜歡深究書籍,所以看書一直很慢,但好在能養成的習慣就是看完一本書會寫下一篇讀後感。現在我發現,其實這樣的看書方式,涉略面並不廣。所以,今天聽完老師幾個增值攻略後,我可能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閱讀習慣了。

2、我一直很欣賞堅持閱讀的人,因為一直堅持閱讀的人,一定是一位能夠自我昇華的人,堅持每天閱讀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堅持下去不僅需要精力,更需要毅力和韌性。在堅持閱讀的過程中,人也會慢慢從懶惰走向勤奮,並且掘棄越來越多的壞習慣,變得積極起來。因為好的閱讀習慣,治癒的不止有身體,還有內心。

3、今天剛好在看古書,想寫一篇學習心得。因為工作繁瑣,我把很多時間(甚至是加班時間給了工作),而慢慢忽視了內心的訴求,其實我曾經也是連續一個月可以泡在圖書館的人,但真到了工作,時間真的需要自己勻出來。很感謝每天有一段時間讓我能靜下來反省自己對生活和學習的態度。讀書、閱讀永遠是一個人最值得投資的事情。想起昨天我還說了這麼一句:文章是你最好的介紹人,文章是你不用求任何人的一種東西。我們讀書,就要看作者如何下筆,他帶多少認真你便放多少認真,虛心受教。

【今日覆盤2】

1、一年讀100本書,把一本書讀100遍,獲得的效果與感受都是不同的。我一直覺得,速讀和精讀是閱讀能力的兩翼,這兩者缺一不可,而且並不矛盾。另外呢,如果只是有少量的閱讀量,而沒有閱讀量的積累,要實現精讀或者只考慮精讀,閱讀能力其實是沒法提升的。今天這堂課,光是標題,就讓我想到了現代人的讀書方式,有的人一行要看好幾遍,有的人卻能夠做到一目十行,比如前蘇聯大文豪高爾基看雜誌也是“幾頁幾頁地翻”。這說明,讀書速度,是可以訓練的。當我們經過了科學的訓練,就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讀速。

2、我看過很多如何閱讀的書籍,書的價值或內容往往決定一位讀者是選擇精讀還是略讀,而這個世界上也從來沒有哪一位名人作家一生只靠博覽群書而最終學有所成的,也沒有那一位大哲先賢只讀一本書而成名的。略讀提升閱讀效率,從而不斷擴大學習面,增加閱讀量,也能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而精讀深化知識內理,從而能夠持續聚焦,在探究一本書的精髓過程中,可以鍛鍊我們的思維能力,加深思考,從而啟發智慧。

3、其實,最近讓我觸動的還是一群人學習的方式,不論一個人讀了多少書,做了多少學問研究。當他願意把自己的知識分享出來,從而影響別人,那便是閱讀分享帶來的意義。雖然我們大部分人看的書不多,但如果能堅持每天閱讀,久而久之一定會有質的超越,至少超越了曾經的自己。

【今日覆盤3】

1、昨天上課的時候我還沒下班,想聽的時候又接到任務。果然,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沒那麼容易。朋友圈看到學校的女孩在工作崗位上加班到凌晨4點,我已無法形容基層的不易。今天又忙了一天,各種不適感油然而生。在路上一邊走一邊聽完老師講的課,忽然感慨時間真是很難得的東西,有的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閱讀,有的人就要學會如何利用短暫的時間進行大把的閱讀。當我們能夠吸收老師講的閱讀方法,做到越主動、技巧越熟練的閱讀,效率就越高。

2、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就要積極從比我們“更高杆”的人身上學習,比如我們的授課老師,又或者是書中的作者。閱讀的過程就是把我們與作者的差距控制到一個可以交流的範圍內,從而更方便地接受作者的思想。而當我們想要獲得這樣的能力,必須要在閱讀中不僅僅滿足於知道作者說了什麼話,更應該去探求作者的真正意思是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所以,老師說,你就要去關注作者標黑或加粗的段落或關鍵詞。因為,往往他們要表達的核心意義就在於這。

3. 有時候我們心裡掛念的好書太多了,當我們讀到這一本就會覺得另外一本還沒讀,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技巧把這些好書內化,也就是要充分運用閱讀方法來涉獵更多的書記並進一步將它們輸出。像我讀書只能利用碎片化學習的人,其實更應該好好吸收這堂課的重要價值,並運用到日常中,我已經把這堂課放了五遍了,爭取今年脫貧時候也能讓自己“精神脫貧”,變成“精神富裕”的人。

4、閱讀過程中速度慢多是因為平時的閱讀是前進三步後退兩步,這就是所謂的“不良閱讀習慣”。我有時候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記不住東西返回去閱讀,因此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我覺得這幾堂課沒白聽哈哈哈哈,我忽然有了閱讀大量書籍的勇氣和信心。謝謝你們,真的。

【互動話題分享1】

今年系統讀了職業相關書籍大概10本,泛讀了一些日常文學書籍。前段時間工作壓力一大,感覺自己戾氣也變重了,所以就一直要求自己要養成每天讀書和運動的習慣。我一直覺得讀書追求不在於量,而在於你吸收了多少東西。如果你看了很多書但卻從不思考,那麼這樣的效果或許不一定比那些堅持輸入和輸出的好。但我一直堅信,堅持讀書的人,在做其他的事情上也不會太差。還是那一句話,

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有機會衝過終點。

【互動話題分享2】

我好像從來沒有計算過300頁的書能看多久,但如果給我安靜的一天,有時能看到2本書,並且筆記寫到上萬字的那種。其實我在看書的過程中會直接做好讀書筆記,而不是純肉眼看文。所以,我覺得我自己能記住的往往是我所記錄的那些筆記。學以致用的確很關鍵,如果我看的書偏向於專業領域,那一般能讓我在課堂上回答自如,甚至在考試上加深我的答題深度。如果是一些文學感悟類書籍,說用起來可能有點少,但確確實實讀過的文字一直在影響我的心境。期待保持文字的感知力,努力提升自己。

【互動話題分享3】

我覺得用個比喻來形容這種變化,不知道恰不恰當。假設一本書是一杯水,那麼一直讀書,讀了很多書的我們就會像是被一杯杯水滋養的人,最終會挖出一汪泉,泉多了流成河,河大了匯成海。書看多了氣度格局都會變寬闊,不信,你看看那耐心的老師和助教們,好像就是這樣的人呢。然後讀書多的人自然會吸引越來越多愛讀書的人啦,各自散發的力量與光芒,影響著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