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寫給安化黑茶經銷商朋友們

洪漠如:寫給安化黑茶經銷商朋友們


洪漠如:寫給安化黑茶經銷商朋友們

蓋碗沖泡

文:洪漠如


最近面對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經銷商還有活路嗎?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思考已久。從產業鏈貢獻價值的路徑來看,廠家負責產品生產和品牌建設,經銷商負責銷售產品服務客戶。在這個路徑框架裡,產品價值是由廠家創造的,也就是說,經銷商想要單純依靠產品獲得高收益的秩序會被打破。經銷商更多的價值將在服務與體驗上,那是廠家永遠夠不著的地方。


在市場上,安化黑茶的從業“老兵”有很多,分佈於全國各大城市的茶葉集散地。多年下來,可能確實有點疲憊了,望見自己倉庫裡的藏(cáng)茶,可謂悲欣交集。多年來,大家與廠家的關係就像一對老夫妻,時而親密無間,時而鬧點彆扭,但這麼多年依然還保持著榮辱與共的親密關係。有很多朋友心裡是這樣想的,這輩子可能和茶,和這個品牌要一直走下去了。當然,誰也不知道,未來還會出現多少磕磕絆絆。


洪漠如:寫給安化黑茶經銷商朋友們

重慶交通茶館


互聯網讓信息日益對稱,很多“商業機密”越來越透明。就像一談到黑茶的模式問題,每個人都是“專家”,可做起來的就那麼一個。那些“商業機密”在透明處也存在著很多盲區。因為事實證明,再標準化的產品,也不能滿足多元口味訴求的用戶。按照現在的趨勢來看,未來安化黑茶產業鏈可能會走向兩個極致,貴的越貴,便宜的越便宜。


貴並不是盲目提價,而在於製作好茶的成本高了,從茶園培管要達到優質的高標準茶青,那將是不菲的投入。鮮葉加工精益求精,成品製作慢工細活,在這個過程中,成熟的製茶師團隊對於工藝的掌握,對於產品的理解都將成為風味形成的要素。便宜的,是基於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依賴科學技術提升的生產效率,特別是對於人工成本的收縮,從自動化到智能化,讓適口性強的大眾茶不貴。便宜的茶,可以基於互聯網基礎設施直接2C,薄利多銷。剩下的就是留給“茶葉特種兵”的子彈了。


安化這幾年,有廠家開始打造有機茶園,開始組織製茶師團隊,開始引進自動化甚至智能化設備,其實都在迎接這個趨勢的到來。事實上,線下經銷商的困惑與焦慮來自於這樣三個方面:


第一,是對於廠商的定位問題,這需要廠商不斷重申自己品牌的定位,統一認知,而且更多的是需要實際行動去體現。


第二,是自身對於安化黑茶不那麼有信心,做了這麼多年的安化黑茶,在體驗層面竟然已經到了詞窮的地步了,有時候自己也會被問到語塞,究竟安化黑茶的魅力在哪裡?這需要品牌強化自身的文化建設,特別是成系統的文化建設,通過宣講和內部培訓,將其傳遞給有迫切需求的經營者。


第三,是對於廠商的態度及管理能力問題,特別是市場與渠道亂象的管理。


洪漠如:寫給安化黑茶經銷商朋友們


市場自身會引導大家去如何選擇,就像電子商務剛火那會兒,經銷商也擔心廠家會基於電子商務繞開經銷商直接面對終端。後來廠家確實也開闢了直接面對終端的市場,但是產品是差異化的。需要依賴於線下服務和體驗的高端產品,最主要還是走的經銷商渠道。電子商務的貨架上,高端產品最多發揮了陳列介紹的作用。真正銷售起來的,依然是一些附加值不高,適口性很強,包裝設計迭代很快的輕型產品。


眼下也一樣,線下焦慮深層次的原因除了外部還有就是自身。面對茶,對於知識的渴望,對於真理的熱情,對於用戶的耐心都是在拷問我們。


曾經安化茶人圈子裡有這樣一種論調,就是做茶不要太專業,太專業就賺不到錢了。當你的客戶比你還懂得要多,領悟得還要深刻的時候,你覺得你還能為他創造什麼價值呢?為什麼我們的老客戶會流失?聽你把同樣的知識重複了無數遍,了無新意的內容,毫無價值的體驗,別人肯定會另去它處了。拒絕學習,其實是想借用那股懵懂的蠻勁,這不是理性市場所需要的風格。


洪漠如:寫給安化黑茶經銷商朋友們

交流分享現場


昨天下午,在重慶石生國際茶城白沙溪品牌專賣店裡,由重慶代理商王偉先生邀約了幾位茶友,做了一個小型分享。60%的新內容,有些是可以直接應用的“子彈”,有些是幫助理解問題的思維素材,有些是可以拓寬體驗的建議。


在線下經營層面,有很多優秀的茶商,他們有一個共性,熱愛茶這份事業,一般很少抱怨,擅長解決細碎的具體問題,對學習一直保持著熱情。(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