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從安史之亂到黃巾起義,倒推五百年血腥的融合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三)

隋煬帝大業三年,隋朝開始開科取士。

這不僅僅標誌著從秦朝開始延續了數百年的封建制度改革即將迎來新的曙光,中央集權制度將成為歷史的主旋律;更預示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時代,在中國即將一去不復返。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朝採用郡縣制

然而事情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而美妙,這一歷程又延續了數百年;直到宋朝,讀書人才真正等到自己的時代。

科舉制度前的世界,家大於國

周朝及之前的中國,實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想做官只能通過世襲獲取。

國人暴動後,周王室無力控制各個諸侯國,諸侯國的實力也在不斷壯大。這種局面最終導致國家分崩離析、小國林立、各自為政。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周朝採用等級森樣的分封制

中國隨後進入春秋戰國時代。

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的管理上,取消了分封制度,轉而採用秦人熟悉的郡縣制度,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讓以前可以世襲的王侯變成由朝廷任命的官員。

此時秦朝的疆域空前龐大,國土面積小的時候還好管理;成為超級大國以後,就無法對遠離國都中心的地方掣肘了。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朝三十六郡

由於此時天下剛剛統一,人心尚未歸附;各國常年處於戰爭狀態,土地之間的道路也都因為戰爭而被封鎖,加上秦朝採用嚴酷的法律,讓新委任的地方官得不到百姓的擁護。一旦地方暴動,根本無法鎮壓,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意識到秦朝存在的問題,便把遠離國都的地方都封為劉姓諸侯王,而近國都的土地,則採用郡縣制管理。

漢高祖以為實行“非劉不王”的手段,就可以保證國家百世不亂。然而經歷了幾代皇帝之後,各個諸侯王因為血緣疏遠,再次發生各自為政的情況,直到爆發了“七國之亂”。

為了徹底解決諸侯王的問題,漢景帝、漢武帝兩代人削藩,在推恩令的實施下,諸侯王的勢力逐漸被削弱,然而根本的問題仍然沒有被解決,那便是地方官員的權力仍然過大。

漢武帝以後,國家開始全面採取察舉制,簡單的說就是相互推薦當官。相比於先秦時期,只能通過世襲的方式當官,漢朝的察舉制給了更多人進入朝堂的機會。

然而這種制度同樣存在隱患,人緣不好或者沒有背景的人,一生只能碌碌無為。

而地方的豪族子弟進入中央做官後,可以再推薦自己的子弟做地方官,反反覆覆,地方在中央有靠山,中央在地方有後援,逐漸就出現瞭如同袁紹那樣的“四世三公”。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袁紹四世三公

這些豪族在地方上有土地、可以畜養奴隸、有影響力,甚至還掌握著財政大權。

在中央對地方失去控制的時候,這些豪族便紛紛做起了土皇帝,曹操、袁術等人都是如此起家,這也就是黃巾之亂以後的格局。

而在西晉統一天下後,為了抗爭士大夫階級和地方豪族對中央的威脅,司馬炎再次賦予了諸侯王權力,結果也是重蹈劉邦的覆轍。

諸侯擁有兵權,自然都想做皇帝。八位司馬王爺爭奪天下,向少數民族借兵,匈奴王劉淵趁勢入主中原,建立漢朝,史稱“漢光文帝”。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五胡亂華

然而這只是亂世的開端,中國由此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代。

綜上所述,在中國當官,從先秦時期的世襲制度,到漢初的察舉制度再到魏晉時期,由察舉制演變出來的九品中正制度,都是上層社會之間的遊戲。

而權力永遠在皇帝、貴族、地方豪族之間輪轉,沒有哪個階級能夠長久控制權柄。強權如嬴政、劉邦、劉秀等人可以控制一時局面,卻無法阻止國家百年不衰。

其根本原因在於,官員選擇的方式是通過血脈(分封制)和關係(察舉制)來維繫的。這樣的制度很容易讓地方擁有過大的權力,造成地方割據。

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中國的特點就是,家大於國。

科舉的誕生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

從曹魏開始的“清談”之風,嚴重誤導了國家對人才選拔的準則,讓一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成為了國家的高級官吏。

而晉朝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中的弊端,執政者採用 “罷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門資,九流常選,試經授官”等強化措施,讓考試在人才選拔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進入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以後,中國再次分裂成諸多小國。各個國家為了生存,比以往數百年間,更需要人才。傳統的察舉制已經不能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因為大多關係戶無法在亂世中保證國家的強盛。

而由於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嚴重削弱了地方豪族的實力,很多地方上的權力都進行了重新的洗牌。國家在選拔官員,開始更加註重真才實學。於是通過考試來選取人才的改革相繼發生。

雖然這樣斷斷續續的改革,讓讀書人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但是因為社會整體上是動盪的,政府自保尚且困難,所以國家更多的精力和財力還是放在軍事上。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南北朝時期

而到了南北朝末期,逐漸出現穩定的超級大國,諸如北周、北齊、南梁等等。為了兼併彼此,各個國家不僅僅要發展軍事,同時也要選拔能夠治國的人才,在經濟和農業上也能碾壓對手。

比如,梁武帝就曾經“詔開五館,建立國學”,規定凡五館就讀學生均可參加考試。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隋文帝

當然,這一些列的改革,其目的還是讓國家在爭霸天下的局面中,站在一個有利的位子上,而非把國家中心轉移到文化教育中。

直到隋朝統一天下,國家的政策才開始由武功轉向文治。為了增強中央集權,隋文帝開始著手廢除九品中正制,轉而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根據史書記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而在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等到了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楊廣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參加“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等十科舉人的評定。

科舉制度的出現,為封建社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隋煬帝開科取士

同時設立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總結起來,雖然科舉制度誕生於亂世,各個國家為了迅速發展國力,進而擊敗對手,才被迫採取的選拔人才的機制,但是從周朝到西晉上千年的時間,已經證明了傳統的分封制和察舉制不僅不能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還容易引發叛亂、地方割據,使國家進入為難之中。

而到了隋朝,皇帝為了國家的安穩,更需要的是能夠治理國家的文臣,而非只會打仗的士兵。

於是科舉制度真正意義的誕生了。

下一篇,解毒君將續寫科舉制度在唐宋時期的問題與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