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營養,由媽媽把關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需要的營養一天天的增加,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更要把關孩子的飲食狀況及兼顧營養均衡,「天然食材 + 自己動手DIY」即是我「培養教育」的不二法門!


寶寶的營養,由媽媽把關


為什麼要吃輔食?

1. 咀嚼及吞嚥的培養與訓練:雖然吸吮與吞嚥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對於不同質地的食物,還是需要透過練習才能讓進食成為一連串的流暢動作,而不是學會硬吞或是懶惰咀嚼,給予合適且有吸引力的食物才能讓寶寶勾起想吃的慾望哦!

2. 補充寶寶成長必需的營養:新生兒是仰賴母奶或是配方奶來攝取營養,隨著寶寶慢慢成長及活動量的增加,這兩者已經無法完全滿足他的需求。尤其在4個月開始,寶寶從母體懷孕期間得到的鐵質逐漸消耗,加上母乳中的含鐵量會隨著哺乳期的拉長而減少,此時就需要含鐵的輔食來因應生長所需。

3. 體驗食物的美味與香味:舌頭上的味覺細胞在嬰兒時期是最多的,因此味覺也比我們大人來得敏銳,所以選擇口味清淡、零添加物的原型食物來做輔食就是給寶寶的最好開始。

4. 增進感覺刺激及口腔肌肉協調能力:寶寶的成長髮展,就是需要接觸到各種外來的刺激,食物也是其中之一。或硬或軟、或大或小、或冷或熱,都可以幫助寶寶學習,對於日後「學說話」不僅有很大的幫助,也能幫助牙齒髮展、減少吃手指、咬玩具的需求唷!

輔食添加時機

1. 寶寶滿4個月。

2. 母奶量不足或是寶寶因厭奶期而導致體重過輕。

3. 寶寶對食物表現出高度興趣想要伸手抓取或是流口水。

4. 體重達出生時的兩倍。

寶寶的營養,由媽媽把關


第一次吃輔食

1. 第一次先從十倍粥(米:水=1:10)開始,這樣的濃度嘗試沒問題,接著慢慢添加新的食物,一次一茶匙,濃度由稀漸濃。

2. 養成先吃輔食再喝奶的習慣→肚子餓時對食物的興趣就會提高,而在一歲前,奶還是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喔!

3. 觀察每次便便與皮膚狀況 →如果便秘或是拉肚子了,都要先從「水分、油脂、纖維」三方向去評估,纖維太多可能便秘、水分太多可能腹瀉等等,如果因素都排除,建議還是要先看醫生並討論。

4. 厭惡或抗拒時要耐心找出原因,並建立愉快的用餐氣氛。

5. 先從常見的食物開始嘗試,不用刻意給特殊食物(如:秋葵、釋迦等)。

輔食變化

寶寶的營養,由媽媽把關

1. 質地:流質 → 半流質(泥糊狀)→ 半固體 → 固體狀。

2. 種類: (4個月起)米穀、蔬菜、水果 (7個月起)豆類、肉類、魚類、蛋黃 (10個月起)蛋白、植物油、堅果、奶類、海鮮。

常見過敏食物與問題食物

1. 高過敏食物:蛋白、牛奶、魚、帶殼海鮮、豆、芒果、奇異果、花生及堅果類。

2. 危險食物:

蜂蜜:一歲前的寶寶因為腸胃道發育尚未成熟,可能因為蜂蜜中的肉毒桿菌中毒而引起肌肉麻痺、嘔吐或神智不清的現象。

食品添加物:色素、防腐劑、香料等,常見於米餅、米麥精等輔食中 ,不僅影響寶寶鈣質吸收並且增加肝腎的負擔,也增加過敏機率。


你做好準備了嗎?Q&A

Q:寶寶怎麼樣都不吃,可不可以只喝奶就好?

A:現階段以練習咀嚼與吞嚥為主,多種類、多次的嘗試皆能協助寶寶適應,目前排斥的食物可以過段時間再嘗試,也可以提早建立寶寶在一歲時就能夠以輔食為主要熱量攝取的來源哦。

Q:便便中出現菜葉該怎麼辦?是不是便秘還是消化不良了呢?

A:吃輔食的過程中很容易會有食物「原封不動」的出現在便便中,例如金針菇、玉米等,這是正常的現象唷!只要沒有造成寶寶排便困難或是出血,即可放心繼續餵食。但記得寶寶開始嘗試輔食的時候,可在餐與餐之間適當的補充水分,一天水分可以攝取的總量=體重X 10c.c.,這樣不僅不會影響寶寶食量,也不會造成腎臟負擔,還能養成餐後漱口及習慣白開水的味道。

Q:過敏食物該不該碰?一次給予一種食物就好還是每種都可以嘗試呢?

A:常見的過敏食物有蛋白、牛奶、魚、帶殼海鮮、奇異果及堅果類等等,但其實從懷孕階段開始,媽咪的飲食就影響寶寶了唷!只要媽咪本身對這個食物沒有過敏,就不需要刻意避開,也不要過量攝取。到了哺乳階段也一樣,透過母乳傳遞少量的食物蛋白質,讓寶寶接觸並且慢慢的習慣。

有些派別會建議每天食物多元化,因為可以增加寶寶對於食物的接受性,但營養師我仍然要建議媽咪們:一次一種新食物,少量給予,並觀察適應情況,如果出現腹瀉、血絲便或皮膚過敏的症狀,就要先停止餵食,並且回診與醫師、營養師討論,才能方便回頭檢視是哪種食物造成的;如果可以適應,則2-3天換一種新食材,避免長期吃同一種食物可能引起的慢性過敏。

寶寶的營養,由媽媽把關

Q:輔食可以跟著父母一起吃嗎?吞得很好且咬得很好就不需要食物泥吧?

A:如果大人吃的都是原型食物,當然可以跟著一起吃。只要留意質地的合適性,避免嗆咳、吐奶,甚至是吸入性肺炎等風險。

在一起吃的過程中,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食品添加物」,這些食品添加物包含調味料、色素、香料等等,這些常出現在大人餐點中,用來增加風味、或是延長保存的功用,但對於寶寶來說都是不需要的。


Q:滴雞精、牛肉精、鱸魚精,這些寶寶可以吃嗎?

A:這些萃取的飲品相信許多人在生病期間或是媽咪養胎過程中飲用的經驗都很不錯,吸收快、能迅速補充體力及部分營養素。其中主要成分是胺基酸、胜肽與核酸,這些營養素就等於蛋白質,要記得算進寶寶每天的蛋白質攝取總量中,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造成肝腎負擔。

小小一包,其中的蛋白質含量對於寶寶來說可是相當的多,如果寶寶因為生病影響進食量,也不適合給奶的情況下,可以適量給予幫助恢復體力。但絕對不要當作常規食物,讓寶寶少了練習咀嚼、訓練腸胃道消化及建立良好飲食模式的機會囉!

快來跟營養師媽媽簡單熬高湯

寶寶的營養,由媽媽把關


◎蔬菜高湯

材料:

五色蔬菜適量,如紅白蘿蔔、洋蔥、高麗菜、西洋芹等。

做法:

1. 將食材浸泡於水中約3分鐘後,以流動的清水清洗帶走農藥,去除蒂頭或削皮。

2. 切成適當大小放入鍋中,加水覆蓋到所有食材,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熬煮至食材軟爛,即可用篩網濾出高湯分裝。

小叮嚀:

1. 當寶寶可以開始吃顆粒狀時,食物可以直接切小丁熬煮,節省時間又可訓練寶寶咀嚼。

2. 可煮少量且多樣化的高湯塊,每餐搭配不同味道,即使是白米粥也能有多變的風味!

小提醒:

輔食的添加重點,除了補充寶寶所需的營養之外,還能讓寶寶漸漸地適應各類食物,所以給予的量應由少變多,不要強制限定寶寶一定得吃多少,而逼著多吃一點,免得結果不如預期,不僅寶寶更加抗拒,媽咪自己也氣得難受,可就沒必要了。全家人開心的用餐氣氛是對寶寶未來發展重要的「陪」養之一呢!!


點擊關注@女人說

更多精彩的內容,

請訂閱、關注、獲取,第一時間更新。

聲明: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