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文物名片

01、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溝遺址

張溝遺址位於濟南新舊動能轉先行區孫耿街道張溝村東北70米處,遺址地標暴露部分南北長49米,東西寬47米,面積約2303平方米。遺址上覆蓋著黑土,四周長滿了松樹,遺址北部還有一排30米左右的楊樹。遠遠望去十分優美壯觀,當地人稱為“冢子”。20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在此挖出一個秦代灰陶鼎。1979年,考古人員又在此發掘出商周時期的陶器標本多件,青銅劍一件。

2013年12月,張溝遺址被濟南市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02、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洪嶺寺遺址

洪嶺寺遺址位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太平街道東坡涯子村東北約300米處,現存高臺,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高出地面1~2米。從遺址中發掘出土的文物標本有灰陶、褐陶2種陶器及紅陶鬲足、鬲口沿,還有石刀殘片、骨匕殘片等。據考古學家分析,洪嶺寺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據記載,早年此處有洪嶺寺,後被燒燬。

2013年12月,洪嶺寺遺址被濟南市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01、遺址有“傳說”

01、“張溝遺址”傳說

張溝遺址位於孫耿街道辦事處張溝村東北70米處的一個高地,當地村民稱之為“冢子”。由於其年代久遠,經過代代相傳,這裡便被賦予了“神秘”的“民間色彩”。

張溝遺址和鄺冢遺址一樣,因為歷史感、年代感而被當地百姓添加上了很多“神秘色彩”。這些沒有經過歷史考證的傳說就這樣靠著口耳相傳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去......

聽村裡的老人說,過去每逢三月初三人們都會來張溝遺址這裡趕廟會。高蹺隊、玩旱船、燒紙燒香的男女老少有很多,非常熱鬧,特別是逢年過節來冢子上玩的人也特別多。此外,當地百姓傳言,此地“神通廣大”能驅散“來歷不明的陰晦之物”,此冢子還能助百姓“心想事成”。於是,這裡便成了人們祈福還願的地方。

後來,隨著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加上土地整改,來這裡的人越來越少,此地周邊也被百姓用來種田。除了遺址僅存的高臺,其餘四周都已是茂盛的莊稼地。直到文革結束後幾年,考古人員來此挖掘,因其出土文物才被再次重視起來。

02、“洪嶺寺”傳說

位於先行區太平街道東坡村東北約230米處的洪嶺寺遺址被當地百姓稱為坡涯子冢子,(東坡村與西坡村本是一個自然村,村名就叫坡涯子)。這處流傳到現在並不起眼的田間高地同樣有著民間口耳相傳的“神奇故事”。

據當地百姓相傳:當年洪嶺寺遺址這裡有一座寺廟——洪嶺寺,香火旺盛,附近十里八莊的善男信女常來此祈福還願,廟裡的僧人也是越聚越多。到了後來,人們發覺很多年輕的女子來寺院燒香拜佛後卻不見了蹤影,於是便報告了官府。

官府接到報案後,當即派兵包圍了洪嶺寺。經過搜查,很快找到了那些失蹤的女子。原來這些女子都被僧人綁架在寺內,並關押起來。查明真相後,官府大怒,處決了為非作惡的首犯,並燒燬了寺院並強令其他僧人還俗。從此,這個寺院變成了一堆瓦礫。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匱乏,該傳聞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但是中國歷史上曾有幾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其中最近的一次是五代時期的後周朝,後周一朝,興起於951年,960年滅國,包括現今山東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在那個時代都屬於後周,後周的第二個皇帝周世宗柴榮執政時,曾在後周朝範圍內大舉滅佛。據《舊五代史》記載,所謂世宗滅佛確切地說是限佛,並不是全部拆毀寺廟、強令所有僧尼還俗,而是拆除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對普通人出家做僧尼規定了詳細的條件。目的是減少寺院僧尼的不斷增多對社會生產發展的日益阻礙。因此,洪嶺寺也極有可能是在這次滅佛運動中被銷燬的。不管洪嶺寺最後消失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該寺廟曾經香火旺盛後,又致傾頹應是一種事實。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舊五代史》

無論是張溝遺址傳說還是洪嶺寺遺址傳說,歸根結底還是“傳說”,沒有歷史可以考證,它的流傳靠的是百姓的代代傳承。如果說傳說是虛無縹緲的彩雲,那麼遍佈眼前的古老遺址,則是可以震撼人心的歷史見證。遺址裡發掘出土的文物則印證了歷史,也為後人認識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

02、遺址有“文物”

01、“張溝遺址”出土文物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專家來先行區孫耿街道辦事處張溝村進行過2次考察,村內組織了8人對遺址進行挖掘,挖出了2米寬、3米長、2米深的大壕。經過現場考察,發掘出土了青銅器劍、陶器、陶瓷碗、陶瓷罐、陶瓷片、香爐等文物,現已存入原濟陽縣文化館。除此之外還有古老的大青磚塊,長60公分,寬30公分,上邊帶有花紋,很是精緻。經專家評估,此遺址屬於商周文化遺址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張溝遺址出土的陶罐

02、“洪嶺寺遺址”出土文物

新中國成立後,文物部門對洪嶺寺遺址進行了探溝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根據出土的文物分析,洪嶺寺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當時挖掘出土的文物有灰陶、褐陶兩種陶器,以及紅陶鬲足、鬲口沿;另外還有石刀殘片、骨匕殘片等。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洪嶺寺遺址出土的陶片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洪嶺寺遺址出土的陶片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現如今的洪嶺寺遺址

考古專家對兩處遺址發掘出土的文物進行了評估研判,將遺址歷史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時期。發掘出土的文物讓我們認識了不一樣的張溝村和坡涯子村,也讓我們感受到這兩處遺址的“悠久歷史”。

03、遺址有“歷史”

01、遺址“溯源”

無論是張溝遺址還是洪嶺寺遺址,據考古專家分析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可以將遺址追溯到商周時期。遙想三千多年前,這裡就居住著“繁衍生息”的人類,就已經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三千多年前,這裡就開始了早期的“人類文明”......試想,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這裡也是一片繁忙,一片欣欣向榮,一片生生不息。

現如今這兩處並不起眼的“遺址”,曾是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也曾是商周時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人類發展足跡不可逾越的重要部分。

時至今日,這裡已經沒有了曾經的繁華與壯觀,但其現存的高臺和圍擋圈起的高地依舊訴說著曾經“博大精深”的千古文明,而考古人員在此發掘出土的文物更是曾經“輝煌”的歷史實證。周邊被三千年風雨洗滌的黃土地,見證了三千年歷史的起起落落,目睹了這古老文明由盛轉衰再到後人發掘的整個歷程。三千年滄桑鉅變,不變的是古老文明的延續,不變的是曾經輝煌的歷史,不變的是一代一代黃河北岸人民的初心和堅守,不變的是人們對商周文化的敬仰和對那個時期的新奇和熱愛。

02、“走進”古老的商周文化

商周時期(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古通常分為商朝(約公元前1600—約前1046年)、西周(約前1046—前771年)、東周(前770—前256年)三個時期。商周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個重要階段。商周時期出現了比較完善的文字制度,進入了文明的歷史時期。創造了燦爛奪目的青銅文化(最為著名的是司母戊鼎),並進而完成了由青銅時代向早期鐵器時代的轉變。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司母戊鼎

《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後用"商周"比喻兩者難以匹敵。由此可知,商周時期包含了兩個朝代即:商朝和周朝。商朝是原夏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帝國後建立。經歷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商湯畫像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周武王畫像

文字——金文

商周時期使用的文字是金文。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7世紀—約前11世紀)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政治制度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中央分設管理政務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地方用侯、邦伯加強各地的統治,還有大批宮廷侍衛。同時商朝王室還掌握有大批武器和軍隊,貴族還設立了殘酷的刑法和監獄。另外,還使用宗教觀念來鞏固其統治地位,商王甚至自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即“天子”的觀念),把神權和王權結合起來。

武器配備

商朝軍隊的武器裝具,據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記載,主要有戰車、弓、箭、戈、矛、刀、斧、鉞、幹盾、矢鏃、頭盔、甲冑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鏃、頭盔等是用青銅鑄造的。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商王陵墓內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個,說明商朝對於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

科學發展

天文:商代日曆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週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迴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關於商周文化的歷史知識還有很多,我們能展示的也僅是這偉大古老文明的一星半點。但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屬於商周文化遺址的事實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考古人員的偉大發現,我們是萬萬不曾想到這片茂密的莊稼地屬於曾經輝煌的商周時期。這兩處沒有生命的遺址,卻是真切的歷史見證者和參與者,它們用自己的“執守”“保護”著歷史,“保護”著沉睡在地下的商周文明。

04、遺址有“情感”

無論是張溝遺址還是洪嶺寺遺址,漸漸遠去地是歷史的年代感,逐漸淡化地是民間代代流傳的“遺址故事”,但百姓對這些遺址的敬重之情卻絲毫沒有縮減。

現如今,遺址四周都被大量農田包裹,但原址的方圓數里依舊被樸實的農家人用圍欄擋了起來。站在高空俯瞰,這兩處萬畝良田裡的“方框”格外“扎眼”,雖然都是綠色的植被包裹,卻依舊能夠層次分明的看出這兩處隔離的區域,這是百姓對歷史的敬畏,是百姓對歷史的瞻仰,是百姓對歷史的緬懷......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⑧】張溝遺址和洪嶺寺遺址:散落先行區境內的商周文明

遠眺洪嶺寺遺址

黃河以北,450平方公里的先行區代管區,有著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歷史文化。境內的一座又一座遺址,是歷史參與的痕跡,更是歷史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遺址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歲月的“洗滌”越發地沉澱下古老的墨跡,在黃河北這片萬畝平原裡熠熠生輝。

黃河北岸,我們的祖先以偉大的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走到現代,從矇昧走向文明。現有的遺址已經沒有了曾經的輝煌和繁華,歷史的痕跡卻依舊存在。三千多年來,先行區的百姓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路,用勤勞和勇敢鑄就了屬於自己的文明。這兩處散落在先行區境內的商周遺址,也見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鉅變,像極了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無聞的“守護”著自己的“兒女子孫”......

來源:樂活先行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