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為盾,虎視牂牁,鷹瞵萬峰,解讀歷史。

公元121年,距今1899年,中國歷史記錄了兩件大事。一是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者-宦官蔡倫,因捲入宮廷內鬥,服毒自殺。二是著名文字學家許慎歷時21年,完成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書-《說文解字》。這部書於貴州,並不陌生,許慎在京師洛陽編撰此書期間,正好有個志存高遠的貴州學生尹珍,得其真傳,終成貴州漢學開山鼻祖。這一年有兩個年號,上半年是“永寧二年”,下半年是“建光元年”,使用者均是東漢第六位皇帝-漢安帝劉祜。年輕的漢安帝共在位19年(106年—125年),前後使用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五個年號,其中“永寧”使用還不足兩年。1987年,貴州興仁交樂7號漢墓出土一件銅洗,編號87XRJM7-46,鑄銘“永寧二年造作工”,即這件銅洗“生於”公元121年。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東漢銅洗(興仁交樂7號漢墓出土,編號87XRJM7-46。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洗”,約出現於戰國晚期,漱洗之器也。其大小不謀,或深如罌,或淺如盂。即是大致有兩種,深腹(較高)的和淺腹(較矮)的,今天我們說“淺腹”的。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明代仇英畫作《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局部)》中盛水的盥盤

“淺腹”銅洗,形似淺盆,多用於洗手,通俗說,就是“高級洗手盆”。為什麼是“高級的”,因為普通人或窮人使用的,一般是陶質或木質。“淺腹”的風格,由先秦時期“盥盤”演變而來。春秋戰國儒家十三經之《儀禮·士冠禮》記載:“夙興,設洗直於東榮”。意思是士大夫們清晨早起之後,要將“洗”正對房屋東邊的角翼,盛水盥洗。所謂“盥”,就是洗手。“盥盤”發展到漢代,逐步演變為“銅洗”,並且在上層社會流行。南宋大詩人陸游有詩云:“毫甌羞茗荈,銅洗供盥濯”,前一句說高檔茶具,後一句則寫出“盥盤”到“銅洗”的演變過程。元朝的戶部尚書劉汶也曾詩云:“銅駝陌上得銅洗,曾見漢朝風露零”。意思是天下改朝換代,大漢宮廷變荒野,在野草荊棘之中,還能見到散落的銅洗。可見漢代銅洗的盛行。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外腹壁鑄洗耳,為一對稱倒置獸面鋪首

交樂M7-46號銅洗,僅高7.5釐米,為典型的“淺腹”。總重3公斤,合範鑄造。圓形,侈口,口徑37釐米。寬沿,達3釐米。平底,徑28釐米。假圈足,徑16釐米。外腹壁鑄洗耳,為一對稱倒置獸面鋪首,獸鼻穿孔,可以栓系,也便抬舉,還兼裝飾。最為珍貴的,是銅洗內底鑄銘“永寧二年造作工”,將時間準確定位在公元121年,為墓葬年代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鑄銘七字為陽文,帶邊框,類似印篆體。根據吉林大學徐正考先生《漢代銅器銘文研究》一書,漢代銅器鑄銘,銘文為陽文,以洗為主,從這點看,蠻吻合的。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交樂7號墓出土的魚紋銅洗。現藏黔西南州博物館

銅洗作為水器,離不開魚。從考古發掘看,底部鑄有魚紋的,出土也最多,因此也有“魚洗”之稱。有雙魚紋,有單魚紋,有魚在水草裡,魚在水波里,也有魚與鸛、魚與鶴的組合等等。主要體現“年年有餘”“事事如意”“富貴有餘”等吉祥寓意。7號墓同時出土的另一件銅洗,也為“淺腹”,編號M7-14,與M7-46號形制、大小、重量相當,其洗底就鑄有魚紋,儘管鏽蝕嚴重,但仍然可見魚肥而壯,魚頭朝內,尾向外展開,身披鱗,作遊動狀。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洗底

古人用“洗”,不似我們今天般隨意,手髒洗手,腳髒洗腳,想洗就洗,飯前洗,便後洗。“洗”對於古人,是一件很莊重的“禮儀”。《左傳》記載:春秋五霸之晉文公重耳,未發達之前,流亡到秦國,秦穆公慧眼,認準其是“潛力股”,就“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即嫁五個女子給他,包括女兒“懷嬴”。所謂“懷”,就是其原本為晉國太子姬圉(音jīyǔ,後為晉懷公,也是重耳侄子)夫人。太子為繼位,私逃回晉,懷嬴便依父命,改嫁其叔重耳。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奉匜沃盥”示意圖

一天,懷嬴“奉匜沃盥”,“沃”即澆水,就是用“匜(音yí,形如瓢)”給丈夫澆水洗手。重耳“既而揮之”,就是洗完未擦,便甩手將水灑在夫人衣服上。懷嬴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意思是秦晉兩家地位相等,你怎麼可以輕視我。嚇得重耳“懼, 降服而囚”,脫掉衣服,找個房間關起,自責請罪。這就是古人對“洗”的嚴謹,洗個手差點洗出人命來。歷史故事亦真亦假,但重耳的墓葬真的在山西省曲沃與絳縣交界的安峪鎮被挖出來了。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明代姜隱繪《芭蕉美人圖》中的盥洗場景,對弈下棋前需兩位仕女服侍洗手。美國加州大學博物館藏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嫁女陪嫁的習俗。當年懷嬴遠嫁晉國太子,陪嫁的女妾,就多達70人,因此留下“愛媵賤女(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後喻捨本逐末)”的典故。古人把陪嫁的青銅器,稱為“媵(yìng)器”,就是“贈”或“送”。據山東考古所鄭同修《漢晉魚紋銅洗媵器說》一文,這種“魚紋銅洗”多為漢晉時期女子陪嫁之物。交樂7號墓主確係女性,但“嫁妝說”終究缺乏實質證據,沒有銘文支持,不敢妄下定論。不過,7號墓的兩件銅洗均為實用器,而非明器(專為下葬使用),洗底使用磨損嚴重。2005年,M7-46號銅洗經專家組鑑定為三級文物。因為鏽蝕原因,當時未發現底部鑄有文字。2017年經修復,才露出銘文。今後如再鑑定,大概率可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1970年生產的雙魚紋搪瓷盆。私人收藏

漢晉時期“魚洗嫁妝說”不敢完全定論,但歷史跨過千年來到近現代,女子出嫁用“魚紋盆”作嫁妝,則尋常普通。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件魚紋搪瓷盆,幾乎是陪嫁品標配之一。“魚水合歡”“雙魚戲水”,寓意小兩口愛情美滿甜蜜。魚又多子,將來肯定子孫滿堂。

撰文:龍虎

編輯:王青

責編:小千

編審:鐵流

龍說夜郎丨一隻來自貴州興仁,距今1899年的“高級洗手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