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六大懸空寺

在中國眾多寺廟中,懸空寺是一項奇妙的建築。它集美學、力學、宗教內涵於一身,是人文景觀之薈萃,更被譽為世界一絕。其中,以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山西廣靈縣懸空寺、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浙江建德懸空寺、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陝西省隴縣龍門洞等六大懸空寺較為著名。

雲南昆明西山的懸空寺

我國六大懸空寺


雲南昆明西山的懸空寺,又名三清閣,被稱「滇中第一勝境」。雲南昆明西山的懸空寺,又名三清閣,被稱「滇中第一勝境」。

我國六大懸空寺

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又名三清閣,位於昆明西南郊西山羅漢巖上。此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形成目前的規模。是為一組九層、十二殿、一石坊的建築群。原為梁王避暑夏宮。後改為「凌虛閣」、「玉皇閣」,明代改為「海崖寺」,又稱「羅漢寺」,後又改今稱。雲南昆明西山懸空寺,又名三清閣,位於昆明西南郊西山羅漢巖上。此寺始建於元代,後經明、清兩代擴建,形成目前的規模。是為一組九層、十二殿、一石坊的建築群。原為梁王避暑夏宮。後改為「凌虛閣」、「玉皇閣」,明代改為「海崖寺」,又稱「羅漢寺」,後又改今稱。

有闢一公路直達三清閣下,沿石級而上,殿閣中為儒、釋、道混合的塑像。在險峻的峭壁上,有云華洞、孝牛泉、石室等勝景,有空中樓閣之感。俯視腳下滇池煙波,氣勢極其壯觀。有闢一公路直達三清閣下,沿石級而上,殿閣中為儒、釋、道混合的塑像。在險峻的峭壁上,有云華洞、孝牛泉、石室等勝景,有空中樓閣之感。俯視腳下滇池煙波,氣勢極其壯觀。

從三清閣穿過刻有「別有洞天」四字的狹窄石道,沿石級而上,可到石林、雲海等石室平臺,眼界豁然開闊。繼續南行,在危崖壁立的巖間,開闢一條傍山開窗隧道,可抵慈雲洞。洞內雕刻觀音菩薩坐像,石洞中在原始岩石上雕刻而成其門楹、香爐、藻井及各種裝飾等。從三清閣穿過刻有「別有洞天」四字的狹窄石道,沿石級而上,可到石林、雲海等石室平臺,眼界豁然開闊。繼續南行,在危崖壁立的巖間,開闢一條傍山開窗隧道,可抵慈雲洞。洞內雕刻觀音菩薩坐像,石洞中在原始岩石上雕刻而成其門楹、香爐、藻井及各種裝飾等。

再沿隧道登石階而上,刻有「龍門」二字的石坊。入內為「達天閣」石室。整段石室巖洞工程,開鑿於清幹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直至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完成。再沿隧道登石階而上,刻有「龍門」二字的石坊。入內為「達天閣」石室。整段石室巖洞工程,開鑿於清幹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年),直至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完成。

百丈的懸崖峭壁上,有岩石壁聯寫道:「仰笑宛離天尺五,憑臨恰在水中央。」登高身臨其境,海天一色,氣象萬千,可稱「滇中第一勝境」。百丈的懸崖峭壁上,有岩石壁聯寫道:「仰笑宛離天尺五,憑臨恰在水中央。」登高身臨其境,海天一色,氣象萬千,可稱「滇中第一勝境」。


恆山懸空寺

我國六大懸空寺

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在渾源縣城以南6公里處,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自古以來,此處地型「勝似龍門、雄比劍割」,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是南北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半山峭壁間,好似古剎在雲中懸掛。該寺被列為北嶽恆山第一奇觀。山西渾源縣恆山懸空寺,在渾源縣城以南6公里處,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自古以來,此處地型「勝似龍門、雄比劍割」,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因是南北交通要道,懸空寺建在半山峭壁間,好似古剎在雲中懸掛。該寺被列為北嶽恆山第一奇觀。

我國六大懸空寺

前人以:「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來概括介紹懸空寺。前人以:「面對恆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巖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來概括介紹懸空寺。

我國六大懸空寺

全寺皆為木質框架式結構,按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為基,巧借因崖鑿窟暗託,為實質受力的「暗柱」,而那些懸掛的「明柱」,看似支柱,實為假象。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連。鬼斧神工,堪稱一絕。全寺皆為木質框架式結構,按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為基,巧借因崖鑿窟暗託,為實質受力的「暗柱」,而那些懸掛的「明柱」,看似支柱,實為假象。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連。鬼斧神工,堪稱一絕。

寺內現存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佛菩薩像有80餘種,是具有高藝術價值的珍品。古人題字鐫刻於崖壁間,詩興雅意,盡在其中。它是中國最為著名的一座崖屋建築群,也是懸空寺之最。寺內現存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佛菩薩像有80餘種,是具有高藝術價值的珍品。古人題字鐫刻於崖壁間,詩興雅意,盡在其中。它是中國最為著名的一座崖屋建築群,也是懸空寺之最。


山西廣靈懸空寺小懸空寺

我國六大懸空寺

山西廣靈縣城南有座壺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廟合稱為「小懸空寺」。寺廟建於山巔,創建於北魏時期,現存為明代時期遺物。山西廣靈縣城南有座壺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廟合稱為「小懸空寺」。寺廟建於山巔,創建於北魏時期,現存為明代時期遺物。

我國六大懸空寺

小懸空寺為平面八角形的建築,有山門、正殿、東西殿、鐘樓等。殿堂的雕刻手法細膩,鐘樓結構玲瓏,前有掖門穿過,周圍設有迴廊圍護。小懸空寺為平面八角形的建築,有山門、正殿、東西殿、鐘樓等。殿堂的雕刻手法細膩,鐘樓結構玲瓏,前有掖門穿過,周圍設有迴廊圍護。

我國六大懸空寺

寺內東南隅,矗立一座高約20公尺的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塔上雕有斗拱、門窗、塔剎、脊飾,結構規整,形體秀麗,比例優美適度。寺內東南隅,矗立一座高約20公尺的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塔上雕有斗拱、門窗、塔剎、脊飾,結構規整,形體秀麗,比例優美適度。

寺內一口古井,直通山下泉源。豐水源泉環山湧出,壺河水至此與豐水匯合,形成廣百餘畝的巨潭,夏秋之際波光瀲灩,當皎潔明月照映泉源中,與殿堂樓閣交相輝映,頗有江南水鄉風光姿色。寺內一口古井,直通山下泉源。豐水源泉環山湧出,壺河水至此與豐水匯合,形成廣百餘畝的巨潭,夏秋之際波光瀲灩,當皎潔明月照映泉源中,與殿堂樓閣交相輝映,頗有江南水鄉風光姿色。


浙江建德懸空寺

我國六大懸空寺

浙江建德大慈巖,其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有「江南懸空寺」的美稱。座落於浙江建德縣城27公里處,瀕臨千島湖,山形詭怪富有奇趣。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主體建築為地藏王菩薩殿,建築於垂直200米高的絕崖石壁上,一半嵌入巖腹,一半凌架懸崖,之間有長廊相接,石欄連續,因地勢架構佈局,與山峰合為一體。人工建築與自然景緻相映成趣。有「江南懸空寺」的美稱。浙江建德大慈巖,其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有「江南懸空寺」的美稱。座落於浙江建德縣城27公里處,瀕臨千島湖,山形詭怪富有奇趣。山巔古剎大慈寺,建於元大德初年。主體建築為地藏王菩薩殿,建築於垂直200米高的絕崖石壁上,一半嵌入巖腹,一半凌架懸崖,之間有長廊相接,石欄連續,因地勢架構佈局,與山峰合為一體。人工建築與自然景緻相映成趣。有「江南懸空寺」的美稱。

我國六大懸空寺

整個建築群,地藏王大殿、清音閣、天香懸廊、天棧雲渡等建築,均以「懸空」取勝,或凌空構架於懸崖峭壁之上,或依山崖地勢而築,憑欄俯視,長達880米的長谷溪流,蜿蜒曲折,蔚為壯觀。有「足下懸崖恐欲崩」之感,果真「懸空」之極。整個建築群,地藏王大殿、清音閣、天香懸廊、天棧雲渡等建築,均以「懸空」取勝,或凌空構架於懸崖峭壁之上,或依山崖地勢而築,憑欄俯視,長達880米的長谷溪流,蜿蜒曲折,蔚為壯觀。有「足下懸崖恐欲崩」之感,果真「懸空」之極。

我國六大懸空寺

大慈巖以「天然立佛」聞名於世。大佛屬於山岩自然造型,總高達147米,頭部高41.3米,肩寬60米,巨大的形象非常逼真,是此別具一格,稱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巍峨宏偉。是為「全國最大天然立佛」,被讚譽為「中華一絕」。大慈巖以「天然立佛」聞名於世。大佛屬於山岩自然造型,總高達147米,頭部高41.3米,肩寬60米,巨大的形象非常逼真,是此別具一格,稱之「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巍峨宏偉。是為「全國最大天然立佛」,被讚譽為「中華一絕」。

我國六大懸空寺

整個建德大慈巖以「江南懸空寺、長谷溪流、以及全國第一天然立佛」三個勝景而名聞遐邇。整個建德大慈巖以「江南懸空寺、長谷溪流、以及全國第一天然立佛」三個勝景而名聞遐邇。


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

我國六大懸空寺

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巖山下,建於隋朝,相傳福慶寺為隋文帝女妙陽公主修道之所。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巖山下,建於隋朝,相傳福慶寺為隋文帝女妙陽公主修道之所。另一說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為尼。可以推定,此寺建於隋朝。河北井陘縣蒼巖山福慶寺,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巖山下,建於隋朝,相傳福慶寺為隋文帝女妙陽公主修道之所。位於河北井陘縣東北蒼巖山下,建於隋朝,相傳福慶寺為隋文帝女妙陽公主修道之所。另一說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在此出家為尼。可以推定,此寺建於隋朝。

我國六大懸空寺

福慶寺,門懸有「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的金字對聯,來描寫寺懸空的實景。門前山上尚有十六個景點,景色優美,步步引人入勝。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的盛名。福慶寺,門懸有「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雲封」的金字對聯,來描寫寺懸空的實景。門前山上尚有十六個景點,景色優美,步步引人入勝。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巖」的盛名。

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之一的「橋樓殿」,坐落在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孤券形石橋上,石橋飛跨對峙在兩崖之間,氣勢一如長虹,有凌空欲飛之勢,此型建築故歸屬懸空寺類。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之一的「橋樓殿」,坐落在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孤券形石橋上,石橋飛跨對峙在兩崖之間,氣勢一如長虹,有凌空欲飛之勢,此型建築故歸屬懸空寺類。

兩山崖峭壁對峙,南北飛架一座三孔石橋,依勢而建築橋樓殿。有石道蜿蜒前行,拾磴道三百六十餘級而上,可達橋樓殿。橋樓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是一座九嵴重簷樓閣式建築。兩山崖峭壁對峙,南北飛架一座三孔石橋,依勢而建築橋樓殿。有石道蜿蜒前行,拾磴道三百六十餘級而上,可達橋樓殿。橋樓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出廊,是一座九嵴重簷樓閣式建築。

兩峭壁間仰望青天,隙僅一線,歎為觀止。古人有詩云:「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來形容此一奇景。兩峭壁間仰望青天,隙僅一線,歎為觀止。古人有詩云:「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來形容此一奇景。

琉璃瓦頂黃綠相間、金碧輝煌。殿頂平緩,翼角高翹弧線柔和優美,具清代早期建築特點。正嵴兩吻間有仙人騎龍、獅子馱塔、飛馬等等飾件。並以蘇式彩畫裝飾,上簷及下簷的椽、標、枋。整體橋樓殿造形莊重而肅穆。琉璃瓦頂黃綠相間、金碧輝煌。殿頂平緩,翼角高翹弧線柔和優美,具清代早期建築特點。正嵴兩吻間有仙人騎龍、獅子馱塔、飛馬等等飾件。並以蘇式彩畫裝飾,上簷及下簷的椽、標、枋。整體橋樓殿造形莊重而肅穆。


陝西省隴縣龍門洞


我國六大懸空寺

龍門洞,海拔1800米,位於隴縣西北陝甘交界處的景福山麓,古名靈仙岩。龍門洞,海拔1800米,位於隴縣西北陝甘交界處的景福山麓,古名靈仙岩。

我國六大懸空寺

龍門洞是六盤山南段景福山的一部分。它是道教龍門派聖地,同樣也是中國五大懸空寺之一,是歷史最悠久、建築最驚險、道教地位最重要、自然地理位置最獨特、山水聚合,清淨純淨清修地的懸空道觀。龍門洞是六盤山南段景福山的一部分。它是道教龍門派聖地,同樣也是中國五大懸空寺之一,是歷史最悠久、建築最驚險、道教地位最重要、自然地理位置最獨特、山水聚合,清淨純淨清修地的懸空道觀。

著名景點有 北極宮(無量祖師殿)、清和宮(丘祖樓)丘祖洞(長春洞)、丹陽洞、春花洞著名景點有 北極宮(無量祖師殿)、清和宮(丘祖樓)丘祖洞(長春洞)、丹陽洞、春花洞

我國六大懸空寺

龍門洞是全國六大懸空道觀之一。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盛於金元,因道教真人之一長春真人丘處機隱修於此,創立龍門派,被譽為“龍門祖庭”。景區地質構造複雜,地形地貌多樣,古木參天,集險、奇、秀、靜於一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龍門洞景觀以奇險著稱,素享關中第二華山之譽,與“西鎮”吳山(今屬寶雞縣)東西相望,相互輝映。它是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為道教徒頂禮膜拜的祖庭,因而馳譽遐邇。龍門山奇峰疊起,森林茂密,飛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佈山中,為關中山水奇觀。龍門洞是全國五大懸空道觀之一。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盛於金元,因道教真人之一長春真人丘處機隱修於此,創立龍門派,被譽為“龍門祖庭”。景區地質構造複雜,地形地貌多樣,古木參天,集險、奇、秀、靜於一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龍門洞景觀以奇險著稱,素享關中第二華山之譽,與“西鎮”吳山(今屬寶雞縣)東西相望,相互輝映。它是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為道教徒頂禮膜拜的祖庭,因而馳譽遐邇。龍門山奇峰疊起,森林茂密,飛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佈山中,為關中山水奇觀。

我國六大懸空寺

龍門洞,古名靈仙岩,這塊充滿靈氣風水寶地,早就為歷代隱士所鍾情,是道教徒雲遊棲息之所。碑載,龍門洞“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相傳西周的(今河南靈寶市函谷關鎮)函谷關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經》五千言後,棄職歸山,隱居這裡,始名靈仙岩。戰國時,這裡又易名都潭洞。西漢景文帝之時,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婁景先生棄官入道,晚年隱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避詔隱居,施藥濟世。金元時期,道教“七真人”之馬丹陽、丘處機在此修煉傳道,丘處機由寶雞磻溪來此棲居,在此修行七載,時稱龍門山,後山腳下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廟。後改山名為龍門洞,繼增景觀,創立了道教龍門派,丘亦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成為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處機受到南宋、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後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見,被成吉思汗策封為國師,執掌全國道教,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步入輝煌,譽滿神州,達到鼎盛。其門徒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觀建廟,宏大山門,擴張規模。此後,龍門洞歷經包括楊虎城、孫蔚如等一批軍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擴建,又屢遭兵火劫焚,最終形成了今天風貌。龍門洞,古名靈仙岩,這塊充滿靈氣風水寶地,早就為歷代隱士所鍾情,是道教徒雲遊棲息之所。碑載,龍門洞“始於春秋,建於西漢”。相傳西周的(今河南靈寶市函谷關鎮)函谷關令尹喜,助老子作《道德經》五千言後,棄職歸山,隱居這裡,始名靈仙岩。戰國時,這裡又易名都潭洞。西漢景文帝之時,曾任皇帝侍朗官的建信侯婁景先生棄官入道,晚年隱居修行此地,更名景福山。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避詔隱居,施藥濟世。金元時期,道教“七真人”之馬丹陽、丘處機在此修煉傳道,丘處機由寶雞磻溪來此棲居,在此修行七載,時稱龍門山,後山腳下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廟。後改山名為龍門洞,繼增景觀,創立了道教龍門派,丘亦為道教龍門派的創始人,成為中國道教史上成就最大的全真高道。丘處機受到南宋、金、元三個王朝的尊崇,先後多次被金世宗和元太祖召見,被成吉思汗策封為國師,執掌全國道教,龍門洞自此聲名大振,步入輝煌,譽滿神州,達到鼎盛。其門徒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觀建廟,宏大山門,擴張規模。此後,龍門洞歷經包括楊虎城、孫蔚如等一批軍政要人和善男信女的修葺擴建,又屢遭兵火劫焚,最終形成了今天風貌。

據元代的玉宸宮碑記載,龍門道派創始人丘處機歿後52年中,門下法孫賀志真等於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協議興修丘的舊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規模無考。賀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規,離家入林定居修煉,大修宮觀,宏大山門,加上丘處機被金、元王朝封為國師,總領全國道教,受到道教內外的尊崇,龍門洞聲譽隨之大震。後人修宮建廟,添色補景,道觀格局逐步充實完整,成為陝北道教一大叢林,江山勝蹟得以綿延永存。龍門洞地處陝、甘兩省的接壤地帶。層巒疊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緻引人入勝。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鬥妍,晴日朗月,紫霧繚繞,風前雨後,白雲出山,群鴉晚噪,溪水鳴琴,為關中山水奇觀。據元代的玉宸宮碑記載,龍門道派創始人丘處機歿後52年中,門下法孫賀志真等於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協議興修丘的舊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規模無考。賀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規,離家入林定居修煉,大修宮觀,宏大山門,加上丘處機被金、元王朝封為國師,總領全國道教,受到道教內外的尊崇,龍門洞聲譽隨之大震。後人修宮建廟,添色補景,道觀格局逐步充實完整,成為陝北道教一大叢林,江山勝蹟得以綿延永存。龍門洞地處陝、甘兩省的接壤地帶。層巒疊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緻引人入勝。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鬥妍,晴日朗月,紫霧繚繞,風前雨後,白雲出山,群鴉晚噪,溪水鳴琴,為關中山水奇觀。

龍門洞山場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龍之說。36處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佈山腰間,24潭點綴在溪流的狹長地帶,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縈素繚白,紛紅駭綠。從元代丘處機起,歷代道徒在此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宮建廟,矗碑立塔,鐵索攀巖,棧道懸空,留下許多勝蹟,使這裡的自然景觀與人造景物相結合,風景勝地,別開生面。故有人曾於龍門洞山門撰聯“崖懸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澗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龍門洞洞潭之奇妙。在歷經風雨滄桑之後,洞潭有些已經面目全非,僅有痕跡尚存。但無論如何,巖峰、林木、澗溪、溶洞、潭水、樓閣、摩崖以及歷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動的遺蹟,遮雲橋、石階、鐵索、棧道、掛梯、曲徑在三維空間裡神功般地組合,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清幽、秀麗而又雄奇、險峻的詩畫意境!龍門洞山場因洞潭繁多而出名,有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有洞洞有仙,潭潭有龍之說。36處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佈山腰間,24潭點綴在溪流的狹長地帶,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縈素繚白,紛紅駭綠。從元代丘處機起,歷代道徒在此依山從水,借景取勢,修宮建廟,矗碑立塔,鐵索攀巖,棧道懸空,留下許多勝蹟,使這裡的自然景觀與人造景物相結合,風景勝地,別開生面。故有人曾於龍門洞山門撰聯“崖懸三十六洞洞洞通仙界,澗系二十四潭潭透幽境”,以昭示龍門洞洞潭之奇妙。在歷經風雨滄桑之後,洞潭有些已經面目全非,僅有痕跡尚存。但無論如何,巖峰、林木、澗溪、溶洞、潭水、樓閣、摩崖以及歷代道士及文人墨客活動的遺蹟,遮雲橋、石階、鐵索、棧道、掛梯、曲徑在三維空間裡神功般地組合,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清幽、秀麗而又雄奇、險峻的詩畫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