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導讀】

《人間世》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全文可分為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懼邪",以下為後一部分。前一部分假託三個故事:孔子在顏回打算出仕衛國時對他的談話,葉公子高將出使齊國時向孔子的求教,顏闔被請去做衛太子師傅時向蘧伯玉的討教,以此來說明處世之難,不可不慎。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如身",並"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歸結到一點仍舊是"無己"。第二部分著力表達"無用"之為有用,用樹木不成材卻終享天年和支離疏形體不全卻避除了許多災禍來比喻說明,最後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便是整個第二部分的結語。前後兩部分是互補的,世事艱難推出了"無用"之用的觀點,"無用"之用正是"虛以待物"的體現。"無用"之用決定了莊子"虛無"的人生態度,但也充滿了辯證法,有用和無用是客觀的,但也是相對的,而且在特定環境裡還會出現轉化。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 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 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 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 乎!”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 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 ,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 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 非所以盡行也。

【譯】一日顏回拜見孔子,說是要出遠門,特來辭行。孔子問:“去哪裡?”顏回說:“去衛國。”孔予問:“去那裡幹什麼,唔?”顏回說:“我已打聽確實,衛國現任君主,年輕氣壯,作風獨裁,處理國事極不慎重,又聽不進任何批評,還特別愛打仗,不顧士兵死活。一仗打完,拋屍滿城,多如林間野草。衛國百姓走投無路了啊。記得老師你說:‘辭別已治之國,報效己亂之邦,好比醫生開業,專門救死扶傷。’我要聽從老師教導行事。但願這次去了,能醫好衛國的絕症吧。”孔子說:“嗨,你是想去挨一刀呀。醫病人,治亂國,都要憑自己掌握的道理。掌握道理必須一元化,不要多元化。道理多元了,自相矛盾也就多了。自相矛盾多了,自我干擾也多了。自我干擾多了,自己顧慮多了。自己顧慮多了,救人救國都談不上了。古代聖人,先使自己掌握統一的道理,後去幫助別人走上正道。先立己嘛,後立人嘛。你現在自己掌握的道理尚未統一,哪有功夫去糾正暴君的行為。再說你啊,也該懂得,一個人的德行為什麼會傳播開去?一個人的智力為什麼會顯揚出來?德行傳播開去,是因為他貪愛美名。智力顯揚出來,是因為他喜愛競爭。都變成兇器了,絕不可能用來實現救國的抱負啊。”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 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且苟為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 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 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 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 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 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譯】孔子又說:“況且,像你這樣的人,德行穩重,信用可靠,名聲好,又不喜愛競爭,未必能同對方氣味相投,兩心相印。如果硬要當著暴君的面抬出仁義啦法制啦那一套向他推銷,等於用他的醜惡襯托自己的美善,他會罵你害人精。害材施教反遭他人害。你去了,恐怕也會遭人害啊。況且,像衛君那樣的人,如果他愛賢士,恨小人,那他手下賢士已多,用你這個賢士與用那些賢士有什麼區別呢?又何必非用你不可呢?如果他確實聽不進任何批評,那你最好閉嘴,否則他會存心找岔子同你鬥嘴勁。到那時候,你被鬥得頭暈目眩,還必須做出和顏悅色的樣子,收斂詞鋒,轉為守勢,低頭作恭順狀,違心的遷就他。這是輸送燃油救火,鑿開水庫抗洪,所謂助紂為虐是也。第一回遷就他,你就會第二回第三回沒完沒了的遷就他,違心的大頌其欠穩定的諛詞。衛國一旦出事,他一定會拋你到前面去做犧牲品,承擔他的罪責,你就完了。”孔子又說:“古時最著名的兩個暴君,一個是夏朝亡國之君夏桀王,殺了大臣關龍逢,一個是商朝亡國之君殷紂王,殺了叔父比干。這兩位賢臣之所以被害,是因為他們都努力修身,盡心治國,以臣僚的身份去安撫君王的百姓,越位了,惹得君王不高興。兩位賢臣有高尚的品格,映照出桀紂的醜惡,所以非被幹掉不可。賢臣愛名不用說,連暴君桀紂也貪美名啊。遠古時最著名的兩位明君,一位是堯帝,討伐叢國、枝國、胥敖國,一位是夏禹王,討伐有扈國。四小國慘敗,國君被處斬,國民全家死絕,國都夷為廢墟。就這樣討伐者還不肯封刀停戰,還要儘量擴大戰果,撈得更多更多。貪美名,求實利,結果竟是這樣啊。這些故事你恐怕也知道吧?名利的誘惑力如此之強,聖人如堯如禹都難以抗拒呢,何況你呀。當然,你要去糾正衛國的暴君,一定有自己的想法。說給我聽聽吧。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顏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 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 其庸詎可乎!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 ,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 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 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 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 。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

【譯】顏回說:“為人正直而又謙虛,做事勤勉而又忠實,這樣侍候衛君,行嗎?”孔子不以為然地唔了一聲,說:“這怎麼行!那傢伙一肚子陽剛之氣,氣焰高張,忽喜忽怒,臉色說變就變,常人誰敢違抗。試用好言好語去感動他,他就加以鉗制,叫你閉嘴,不敢進諫善言,這樣他才活得快意稱心。所謂日行一善,哪怕是一小善吧,他都做不到,何況大善呀。你要引他向善,他卻頑固不化,表面同意而內心不採納。你要去糾正他,如何辦得到喲!”顏回說:“正直謙虛,勤勉忠實,如果這樣不行,我就改變策略:一是內心直耿,固守原則;二是表面屈從,順應現實;三是援引歷史教訓,借古諫今。內心直耿的人,認同於自然。認同於自然的人,相信君臣都是自然之子。天生平等。既然天生平等,誰有話要說,那就說吧,何必要求他人說我說得對呢?又何必介意他人說我說得不對呢?一個人葆有這樣的心態,大家叫他天真老兒童,他便做到認同於自然了。表面屈從的人,認同於社會。認同於社會的人,使自己的行為順應現實。雙手高擎笏版,兩腿長跪,折腰叩頭,恭行臣僚之禮,大家都這樣做了,我敢不這樣做嗎?一個人,只做大家都在做的,誰也挑不出他的紕漏來,他便做到認同於社會了。援引歷史教訓的人,認同於古代。認同於古代的人,向君王進諫言,雖然滿口教條,但是有的放矢,說到痛處。而且說的一切全是古人早說過的,不是我發明的,你能奈我何哉。一個人,忠心耿耿,借古諫今,直言而又不惹麻煩,他便做到認同於古代了。以上三條便是我的策略。我若這樣侍候衛君,該行了吧?”孔子不以為然地唔了一聲,說:“這也不行呀!對待衛君的這一套策略太繁瑣了,太模式化,很不靈活。你的設計雖然笨,但是實踐下去不會給自己惹麻煩,倒是真的。不過,不惹麻煩,也就到此罷了,哪能收到糾正的實效呢?還遠得很!我看你還是個想當然喲。”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白囗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 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 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 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 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譯】顏回說:“我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敢請老師指點吧,還有什麼好方法。”孔子說:“齋!也就是大掃除,做清潔。等你清潔了,我才告訴你怎樣對待衛國那個暴君。現在不行。現在你心中堆滿想當然那些成見的垃圾。不掃除想當然的成見,就去糾正衛君,你以為做起來很容易嗎?輕舉妄動,老天爺不允許。”顏回說:“我家貧窮,下酒不葷幾個月了,身體已經清潔。這可以當作已經齋了吧?”孔子說:“你這是祭神的齋,不是心齋。”顏回說:“敢請老師講明,心怎樣齋。”孔子說:“來一番心靈的大掃除。首先你要做到意念專一,停止遊思浮想。然後關閉聽覺器官,不用耳聽,僅用心聽。用心聽就是用意識去知覺外界的存在。然後斷絕意識活動,不用心聽,僅用氣聽。用氣聽就是用靈魂去感悟道的存在。為什麼不用耳聽?因為耳的功能有限,只能響應聲音。為什麼不用心聽?因為心的功能也有限,只能響應存在。氣,亦即靈魂,那是一片光明的空虛,功能特異,能容納大千世界。心靈空虛清潔,掃除了想當然的成見,妙道來集,你便悟了。我說的心齋就是使心靈空虛,保持清潔。”顏回受教,恭謹而退。幾日之後,來見孔子,說:“進入心齋狀態以前,我總想到自己,那時人間有個顏回。逐漸進入心齋狀態,我便忘掉自己,這時人間沒有顏回。我使心靈空虛清潔了嗎?”孔子說:“你達到心齋的要求了。現在告訴你怎樣對待衛國那個暴君。作為客卿,進入衛君的小圈子以後,不要爭取名譽地位。他若聽得入耳,你就鳴放;聽不進去了,就閉嘴。不要立門戶,不要築堡壘。目的專一,不要三心二意。發言,行事,要讓人知道你是不得已的。這樣就差不多了。”孔子又說:“你想不留腳印,可以乘車旅行;你想脫離大地,恐怕永不可能。社會壓力使人表假態,自然壓力使人現真形。鳥有翅膀,飛得快活;鳥無翅膀,怎能飛啊。人有見識,懂得許多;人無見識,懂個什麼。請在窗外停留,且向室內瞻望。滿屋傢俱已經搬走,空蕩蕩的一間閒房,白晃晃的一片陽光,靜悄悄的一派吉祥,正如心靈,打除垃圾之後,虛寂生智慧,空曠生明朗。如果拒絕掃除垃圾,一天到晚遊思浮想,意識活動非常匆忙,心靈內塞得滿滿,照不入一線陽光,愚蠢,黑暗,有禍,不祥,所謂坐馳,就是這樣。”孔子最後說:“一個人,關閉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隔斷外界吵吵嚷嚷形形色色的干擾,求得精神上的寧靜,耳向內聽,目向內視,直通靈魂,同時掃除大半生積累的想當然,那些常見的垃圾,他便獲得空虛清潔的心靈了。鬼神都願與他為鄰,何況人呢。豈止人,連動物也會被他馴化呢。遠古的好帝王,史前的大酋長,推行心齋,親身實踐,建立了理想國。心齋既能安邦治國,作用非凡,身無官職的人用來立身處世,效果當然更顯著了。”

國學經典之《莊子》第五講內篇·人間世:名聞不爭,未達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