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公元前279年,離齊國的都城即墨不遠處的軍營裡,一匹駿馬嘶叫著從營裡跑出,朝著趙國的方向疾馳而去。騎在馬上的男子臉色蒼白,汗水一滴一滴從臉頰上落下,打在乾涸的嘴唇上。

他不停地向前跑著。他的潛意識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要離開那裡,一定要遠遠地離開那裡。

他是誰?

三百多年後,諸葛亮將他視為偶像,常“自比管樂”;一千多年後,李白將他寫入詩中:“樂毅方適趙,蘇秦初說韓。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殘。”

沒錯,他就是樂毅,一個全能型人才。他不僅擅長軍事,治理內政、進行外交也是一把好手。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在他跑往趙國前的五年裡,曾率領軍隊所向披靡,一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為燕國立下赫赫戰功。就在昨天,他還是三軍主帥,指揮軍隊包圍即墨。如今,卻成了喪家之犬,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放棄燕國的一切,奔向趙國。

樂毅不得不跑!因為變天了,一向支持他、信任他的燕昭王駕崩了,繼位的燕惠王在當太子時就跟他有過矛盾。如今,更是聽信讒言,削了他的兵權。

他知道,失去了燕昭王的庇護,燕國已經容不下他了。當騎劫來到軍營,要他交出兵符時,他知道大勢已去,他得為自己找一個新的棲身之地。他選擇了趙國。

樂毅來到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好不容易安頓好了,卻收到了燕惠王的信。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此時的燕惠王已經有點後悔了,但對樂毅的怨氣並不消,心下不平,就寫信給樂毅。他讓人給樂毅送去一封信,名為道歉,實則是居高臨下地指責:

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意思就是,你這忘恩負義沒良心的東西,還記得我爸爸對你的好嗎?

樂毅左右為難,這位沙場名將凝思良久,終於寫下了一封在古代書信裡堪稱經典的回信《樂毅報燕王書》。在信中,樂毅斬釘截鐵地回懟了燕惠王對他的指責,對燕惠王的心思一一駁斥,情辭懇切,有理有據,體現了了高超的說話藝術。

作為一個馳騁疆場的名將,人們大約都記得樂毅的軍事能力,諸葛亮能如此推崇他,可見一斑。但人們很少知道,樂毅的文辭、文采也非常出眾。堪稱文武雙全。他以一封回信,正名節、抒怨氣、拒惡意、成臣名,不愧己道。算是頭腦清晰,非常懂得拒絕和說話的高手了。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樂毅報燕王書》的拒絕藝術和說話藝術

樂毅是很有操守的,絕非因為自己受了委屈就破口大罵。開篇他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樂毅覺得自己本是燕國的臣子,現在逃到了趙國,確實是臣子失義。

古人的君臣觀念是很強的,君王是天之驕子,自然居高臨下,所以燕惠王明明知道自己在樂毅的事情上做錯了,後悔了,但是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字裡行間看似推心置腹,實則無一字不在責備樂毅忘恩負義。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作為臣子,樂毅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即便已經分道揚鑣,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但該認錯還得認錯。

他寫這封回信,主要駁斥燕惠王對他“忘恩負義”的評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文章為自己“洗白”。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針對燕惠王來信中說的“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樂毅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辯駁:

1、率兵打敗齊國,為燕昭王報了積怨。

燕昭王對樂毅是有知遇之恩的。當初,樂毅作為魏以國使節出使燕國,燕昭王厚待於他,也不和宗室長輩們商議,便讓樂毅做了亞卿,後來又封樂毅為上將軍。

為報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樂毅為燕昭王出謀劃策,遊說趙國聯合抗齊,他統領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將齊國打得落花流水,隨後又乘勝追擊,將齊湣王打得躲在莒城不敢出來。樂毅攻佔了臨淄,從齊國繳獲了許多珠玉財寶,車甲珍器,全部運回燕國,充盈了國庫。燕昭王大為高興,親自到濟水之濱慰勞軍士,並把昌國封給樂毅。

樂毅深感燕昭王對自己的恩情,便在齊國打了五年,將齊國的七十餘座城變成了燕國的郡縣。

在信中,樂毅一一敘述了自己和燕昭王相遇相知的經過,燕昭王是成功之君,自己是立名之士。燕昭王英明,從善如流,自己是有才能的人,遇到燕昭王,就好比千里馬遇到伯樂,從此建功立業,“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

樂毅身為燕國大將軍,他對燕國是忠心的。他雖然身居趙國,但在有生之年,從未做過有損於燕國之事。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2、遠離是非之地,保留先王知人之明。

信中,樂毅給燕惠王講了一個故事: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於江而不改。

伍子胥沒有預料到兩位君主的氣量完全不同,太死心眼,所以被殺。但是樂毅卻看清了燕惠王的為人,所以棄燕投趙。

這是樂毅的聰明之處。

樂毅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大恐也。

樂毅要保全性命,脫身免禍,不讓自己遭受誹謗,也是保全了燕昭王知人善用的好名聲。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樂毅報燕王書》看似是樂毅在向燕惠王解釋自己沒有忘記燕昭王的知遇之恩,字字句句卻明裡暗裡在指責燕惠王的不是。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一個成功的君王,不以祿私其親,不會將任人唯親,而是選擇有能力之人為國家效力,為君者必須公正無私。樂毅說先王(燕昭王)就有“高世之心”,所以他才放棄魏國的待遇投到燕昭王門下。那麼,現在樂毅棄燕投趙,不正是因為燕惠王沒有“高世之心”嗎?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燕昭王報仇雪恥,征服了最強大的諸侯國,繳獲了他們積蓄了八百年的財富,直到去世的時候,還留下遺訓,這是多麼偉大啊!

再看看燕惠王,樂毅和燕昭王花了多年時間打下來的城池,轉眼間又被齊國奪了回去,跟先王相比,怎麼稱得上“賢明之君”呢?

最後,樂毅直接用典故指出燕惠王的不是: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君子與人絕交,絕不會說人壞話,忠臣含冤離開自己的國家,也不會為自己辯白。我雖然無才無能,但也常常受教於君子。所以,我不會說大王您的壞話,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辯解。

樂毅的行為稱得上是君子所為,那麼燕惠王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硬生生地將大好河山拱手讓人,事後又不深刻檢討自己,承認過失,反而文過飾非,指責樂毅。其所作所為,實在不是“賢明之君”。


《樂毅報燕王書》,看戰國名將為自己正名的說話藝術

樂毅給燕惠王的回信,字字句句不離先王,表明自己從未忘記先王的知遇之恩,不露聲色地回懟了燕惠王對他的指責。他以“賢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頌揚先王的英明,也暗暗提醒燕惠王的不要聽信小人之言。言辭之間,滿是對燕昭王的一片赤誠,對燕惠王誤信讒言的遺憾。

在這封信中,樂毅充分展現了除打仗之外的本領——說話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