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廉政公署”的尷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互聯網“廉政公署”的尷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在互聯網圈混了十多年,科技君見證了很多企業的起落,更是眼瞅著不少圈內名人的“墮落”。

就在前幾天,百度職業道德委員通報了一起員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案件,原百度集團副總裁韋方經公司調查發現涉嫌貪腐犯罪,現已被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正所謂,鐵打的百度,“流水”的副總裁。在百度凌厲的反腐手段下,王湛、李明遠、曾良、韋方四位副總裁先後因違紀、腐敗等問題或被迫離開百度,或被移交司法機關。

其實,互聯網圈內的反腐一直以來都是十分犀利。說它“犀利”,是因為各大知名公司都有著類似“廉政公署”的部門。

互聯網“廉政公署”的尷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就說這次的百度道德委員會,曾經有媒體披露,該部門在招聘反舞弊調查經理時,要求法律專業畢業,與偵查/調查相關的工作經驗5年以上,具備司法調查工作經驗者優先。

而其工作內容包括:接受來自不同途徑的舉報或報告,採取適宜的調查方案及手段來甄別事實,提取人證物證,並對涉案人員進行質詢。依據調查過程中獲取的事實,向管理層提供書面的結案報告,向公司職業道德委員會彙報案件情況。

這其實很類似香港廉政公署,在百度內部具有高度獨立性,不隸屬於任何業務部門,直接向最高層彙報。

縱觀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美團等公司,每一家內部都有著低調和神秘的組織。他們通常向創始團隊彙報,可以調查任何人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同時在“辦案”時從不手軟

阿里第一任首席風險官邵曉鋒曾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事偵查支隊一大隊大隊長——那些供職公檢法部門、擁有多年經偵經驗的老刑警們一直備受互聯網公司青睞。

為何互聯網企業的腐敗總是層出不窮,又總被放到聚光燈下?

說到底,不管什麼行業,背後的從業者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慾望;有慾望的地方,就有貪腐。尤其是是互聯網行業的巨頭企業,其工作人員和高管掌握著巨大的資源和流量。這背後權利尋租的空間。

互聯網“廉政公署”的尷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科技君平時接觸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其中一個是某家電商企業的元老,他給科技君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公司的的一線運營人員,這些人手裡權限不小,控制著流量、商戶違規權限,對商戶而言,可謂是一言斷生死。

其實,回頭看這些年知名互聯網反腐的案例可以看出,大多是公司員工和高管通過手中的審核權力,從供應商、代理商那裡“吃回扣、拿返點”,甚至以各種名目索賄。

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

互聯網“廉政公署”的尷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這幾年,被抓的比比皆是。據媒體去年9月發佈的《互聯網反腐風暴》報告統計,自2015年以來,主動披露或被媒體公開曝光的互聯網公司反腐案件高達210餘起,共涉及16家互聯網公司,包括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百度、美團、小米、字節跳動、滴滴出行、ofo等,累計涉事人員將近500人。

僅2019年前7個月便有8家互聯網公司爆出110餘起反腐案件,共涉及220餘人被開除或移送至公安機關,案件數量和涉事人數均為2015年的11倍以上。

互聯網“廉政公署”的尷尬:反腐案5年增十倍

這也從另一方面逼著互聯網公司異常高調的反腐。

其實,這並不是企業想自曝家醜,而是希望“殺雞儆猴”,威懾公司內部還未收手的,想要伸手的部分群體,擺明公司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進而在合作伙伴、公眾面前樹立公司維護公平競爭,堅決反腐敗的形象。

不過,財帛動人心。巨大利益背後,永遠不缺以身試法的人。

企業發展過程中經營績效很重要,但是風險控制系統也是同樣重要,失去風控系統就會導致我們看到的腐敗問題頻發對企業造成非常大的侵蝕和傷害。

所以,互聯網領域的反腐任重道遠。

作 者:愛吃牛肉麵

編 輯:一 姝

圖 源:網 絡

歡迎關注科技十萬加,該文還同步百家號、今日頭條、搜狐自媒體、微博、大魚號、企鵝號、網易自媒體等平臺上。

【科技十萬加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轉載或商務合作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