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絕句》這一首詩,你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叫我阿仙


為什麼喜歡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概括來說,是因為李清照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因為她擲地有聲的大聲吶喊,因為高亢響亮的價值取向!

《夏日絕句》是李清照的名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20字,但是卻影響深遠。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金兵攻入中原,俘虜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遷,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權。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任建康知府,據說當時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居然臨陣脫逃,李清照深感恥辱,因為南宋的軟弱,也是因為丈夫的軟弱,所以在路過烏江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詠懷項羽的悲壯之作!

詩曰: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首二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了生當為豪傑,為國立業,報效國家,死,也應該是鬼中的英雄,這樣,方才不愧於男子漢大丈夫的身份。這種深刻的愛國情懷和高亢氣魄,震撼人心,

這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更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李清照以一個女流之輩,尚且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反觀南宋和自己的丈夫,卻畏縮不前,當真是令人鄙視!

後面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懦弱行為。只有像項羽這樣的英雄,才無愧於七尺男兒之身,這一個“不肯”,當真是極具神韻,有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英雄豪氣!

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浩然正氣和凜然風骨,她以嬌弱的身軀,卻發出了這樣的吶喊,筆鋒剛勁雄渾,氣勢之大,又有幾個男兒能夠匹敵?

另外,這首詩,也提出了高亢和鮮明的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建立功業,為國為民,那麼死後,方不失為一個鬼中的豪傑!這種愛國之情,正氣凜然,的確是令人振聾發聵的!

全詩僅僅只有二十個字,卻連用了三個典故,毫無堆砌之感,因為這就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振奮的詩句,出自於一個女子之手,如何不令人喜歡?


讀書分享與推薦


如果沒有人告訴我《夏日絕句》的作者,那麼我猜想這首詩應該是出自岳飛、辛棄疾或者文天祥那樣鐵骨錚錚的愛國硬漢之手吧?

可偏偏它不是。

當“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變成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時;當“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變成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時,讓人驚掉的豈止是下巴?

原來婉約派一旦“跨界”,其力量亦足以摧枯拉朽,其效果亦足以蕩魂攝魄!

婉約派只是後人給古人貼的標籤。

九泉之下的李清照表示嚴重不服!

時間回到八百多年以前的公元1127年,封建時代的中國歷史即將改變,而才女李清照的個人歷史亦隨之改變——

靖康之難發生,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退出歷史舞臺。

南宋小朝廷在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統治階層在金兵的不斷追擊下棄萬千子民於不顧,一路南逃,先逃到揚州,再逃到臨安(今杭州),後又逃到越州(今紹興),之後又逃到明州(今寧波)。

李清照耳聞目睹金人攻城拔寨,燒殺擄掠,大宋黎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大才子趙明誠擔任江寧府知府(類似於現在的南京市市長),位高而權重。

當時,局勢未定,有位將領率領一支部隊駐紮在江寧,圖謀不軌,意欲作亂。當地一位官員得知消息後迅速報告給了趙明誠。

按常理,作為江寧的首席父母官,應該立即嚴查並制止此類事件。

但,常理只適合常人,對於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常理只是空洞的道德虛設,趙明誠做出了讓李清照鄙視至極的一件事

當天晚上,趙明誠和他的幾個下屬官員,從城牆上放下一條繩子,悄悄的逃走了。趙明誠不僅沒有嚴查,亦沒有制止叛亂,而是棄一城之百姓於不顧,自己率先“跑路”了。

朝廷不積極抗敵,敗不可再敗,退亦不可再退;而李清照自己深愛的丈夫又成功的學會了皇帝老兒的那一套,當了“逃兵”。

亂世中的某一日,

心情沉重的李清照在路過烏江時隨口吟出——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人,生時,應當作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時至今日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只因為他不願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烏江還是那條烏江,千餘年後,烏江邊的弱女子李清照意圖借項羽的視死如歸,來喚醒當時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或暗諷懦弱無能的丈夫,以抒發心中那難以言說的悲憤。

據說,當趙明誠在聽到李清照口中吟誦的《夏日絕句》時,羞愧難當。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王立群教授說:這首詩把項羽血性男兒的本質給解釋了出來。我們這個民族需要千千萬萬個有血性的男兒。

古往今來,女子詩作,

《夏日絕句》最具血性!

巾幗絲毫不讓鬚眉!

“何等氣概!何等志向!

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

李清照當為女中“大丈夫”!

我一直在想,趙明誠逃跑的那晚,是不是把李清照也拋棄在了江寧城中??


楚襄蠻


《夏日絕句》是北宋詞人李清照在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後,國破家亡,隨著宋王趙構南渡江南後所作的一首悲憤詩。(說是南渡,是對一般老百姓而言,實際上是南逃)也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諷刺詩。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女詞人李清照,看到北宋王朝在大敵當前,不是奮力抵抗,而是採取夾著尾巴逃跑,不由怒從心起,所以在詩的前兩句,就旗幟顯明地真抒胸臆:”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的大無畏精神,緊接著後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又借用歷史上"項羽兵敗垓下,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的歷史典故,來諷刺北宋王朝的無能和腐敗。雖然全詩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個字,但言簡意賅,旗幟顯明,強烈地表現出李清照巾幗不讓鬚眉的愛國主義精神,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農夫也是非常喜歡這首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