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PPI剪刀差走阔,期待更积极财政政策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3月份及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

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8%,前值6%,增速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

从分项看,3月数据较2月数据跌幅收窄,趋势向好。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服务业、投资、社零和进出口,降幅都是大幅度收窄,呈现改善趋势。(①3月工业增加值增速-1.1%,前值-13.5%;②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前值-20.5%;③1-3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6.1%,前值-24.5%;)

这是疫情得到控制后推进复产复工的应有表现,说明我国疫情防控成效不断显现,复工复产进度正在稳步推进。但也应注意,上述数据仍为负值,即复工后并非局面明显转好,只是减缓恶化趋势,可见复工不能完全使经济复苏,全面转好仍需政策进一步支持。

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9%,比2月降低0.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与现实对比“失真”。

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口”,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拥有本地户口,还得是城镇户口;2、男性年龄要在50岁以下,女性年龄要在45岁以下;3、主动到相关部门登记失业。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在严苛的限定条件下所做的统计,满足上述条件的人群准确的界定应为“长期失业人口”。而受疫情影响短期出现失业的人员比例应该高于上述数字。

3月份CPI同比上涨4.3%,比上月回落了0.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猪肉等食品价格涨幅回落;PPI当月同比收缩幅度由0.40%扩至1.50%,意味着实体经济收缩情况有所恶化。

CPI-PPI剪刀差问题越来越突出,今年1-3月CPI-PPI剪刀差依次扩大至5.30%、5.60%和5.80%,处于历史高位,表明实体经济通缩和消费品通胀的矛盾愈发突出。如果拉长期限来看,从CPI当月同比、CPI-PPI剪刀差、PPI当月同比等数据来看,和2008年金融危机较为接近。因此目前消费品通胀与工业品通缩并存的特征已非常明显,滞胀隐忧已经初现。


经济恢复存在瓶颈

短期来看,经济恢复的瓶颈依然存在。

于内部来讲,需求羸弱。在国内疫情趋势向好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看到消费的“报复性反弹”,部分经济活动在短期内很难恢复,除了最基本、最必要的衣食住行外,尤其是服务类、非必需商品的消费恢复仍然遇到很大的困难;复工不等于复产,复工率达到80%的行业很多复产率不到30%。

除了内部因素外,外部需求走弱,也会压制我国经济的恢复。我国出口主要方向的欧美各国疫情依旧严峻,“长尾特征”明显;作为我国原材料供应国和工业品出口增量来源的印度和巴西等仍在爆发早期,我国最大的粮食和原油进口来源俄罗斯也宣布停止出口粮食并封锁边境。世界主要经济体全部封国封城,部分经济体基本停摆。阿根廷已成为首个受疫情冲击而“倒下”的国家,政府无法偿付公共债务,提出全面债务重组。

美国和欧盟大概占全球终端需求的50%以上,如果全球一半的经济存量在明显大幅走弱,今年全球经济大概率会出现负增长,中国也很难在经济寒冬中独善其身。需要注意的是,疫情期间,我国做为全世界最大的疫情时期医疗物资出口国,有创呼吸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物资出口量井喷,即便如此,一季度医疗设备及器械出口同比下降0.7%,总出口同比下降11.4%,可见疫情对各出口导向行业的影响极为严重。


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针对目前的宏观经济情况,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4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一年期LPR下调20个基点,5年期下调10个基点。2020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

此次LPR下调符合市场预期,与MLF利率下调量级一致,对市场的影响较小,可见在两会前,暂不会有超预期的政策出台。

未来,要对中国积极的宏观政策有更多期待。在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中,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多次降准后,降息成为直接减少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重要政策,市场各类资产对该政策抱有较高期待。

总的来看,目前对经济工作的原则是“稳”,但是“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