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華封三祝今天來談談華封三祝的故事,似乎有特殊的意義。這個古老的傳說,經過長久的歲月,到現在我們卻無妨對它進行一種新的解釋。

  這個故事在《莊子外篇》的《天地篇》中是這樣記載的“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

  

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堯日:辭!封人日: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汝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觳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莊子外篇>是否為莊周所作,歷來學者頗多疑義。

  如王夫之的“莊子解》認為:“外篇非莊子之書,蓋為莊子之學者,欲引而伸之,而見之弗逮,求肖不能也。以內篇參觀之,則灼然辨矣。”林雲銘的《莊子因>也說:“外篇疑為擬莊者所作。”他並且很具體地提到《天地篇》中的“華封人一段,義無著落,其詞頗近時趨,疑非莊叟真筆”。

  但是,這個華封三祝的故事,卻表現了我國古代傳說時期的人們,對於生活的一種善良的願望。《莊子外篇》的這一段記載,即便不是莊周的原作,顯然也是以古代流行的傳說為根據,決不是無稽的捏造。

  

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我們知道,在陝西的華山地區,古時為華州。這個地區是中國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是有名的西嶽勝境,相傳是夏代仲康的封地。其實,仲康的祖先同他所屬的整個氏族,老早就已經生活在這個地方。最初並沒有封地,後來才有許多貴族的封地。所謂華封人是後人對他們的稱呼,他們當初實際上只不過是生活在華山附近的原始氏族社會的人們。特別是在傳說中堯的時代,還處於母系氏族社會,人們根本不是以男系為中心,也不會說出“多男子”之類的話來。這些當然都是後人牽強附會,與實際情形有很大出入。不過,原始時代的人,不論多男子或者多女子,總之希望多子卻也是可能的。

  照這個故事所說的,堯在傳說中確實是偉大的聖人。

  他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他是人們的天才智慧的最集中的代表,是理想的化身。他到了華山地區的時候,華封人向他致祝詞,他表示非常的謙虛,三祝而三辭。後來華封人說出了當地的人們共同的意見,堯這才接受了。

  華封人的三句祝詞,的確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對於古代的人,這三況當然是適宜的;對於現代的人,如果我們賦予它以新的意義,這三祝也是適宜的。

  一祝其壽。古代的人都很長壽,八十歲只能稱為下壽,一百歲還只稱為中壽,一百二十歲才稱為上壽。華封人祝聖人壽,而堯以“壽則多辱”辭之。難道他們真的拘泥於壽夭的問題上嗎?顯然不是。把莊子《天地篇》的上下文連起來看就會明白。他是主張“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的,這是十分達觀的思想。

  二祝其富。人人都能過富裕的生活,這自然是很好的。但是,堯又辭之,因為怕“多事”。莊子解釋所謂“事”是:“上治人者事也。”莊子用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去代替堯的思想,所以說出了“富則多事”的話。而華封人卻以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觀點,解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來,如果這句話裡邊不包括絕對平均主義的意思,那就是完全正確的。

  

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三祝其多子。堯又以“多懼”為理由而辭之。似乎遠古時代的人們就已經害怕人口太多的樣子。實際上人多力量大,這是真理。天下的事情多得很,只要有工作可做,人多又何必害怕呢?華封人說得對;“授之職,則何懼之有?”“職”就是工作的意思,並非都指的官職。所以說“天生萬民,必授之職”。無論從事生產勞動或者擔負其他工作,人人都有一定的職責。這種思想難道可以妄加非議嗎?至於說,“此三者非所以養德也”。這句話更明顯的是莊子假借聖人以宣傳他的主張。“天地篇》一開始就說:“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又說:“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又說:“通於天地者德也。”這些都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必然達到的邏輯結論。我們完全可以把華封三祝的思想內容,與莊子及其門徒的無為主義區別開來,而決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華封三祝的某種積極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