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數字經濟

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數字經濟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經濟遭受巨大損失。傳統經濟形式如餐飲業、電影與樂業、交通運輸業、旅遊業、教育行業、體育行業都受到了很大沖擊。嚴格的疫情防控讓人們不得不將消費需求轉移到網上,在線教育、視頻娛樂、遠程會議、在線醫療、網上購物、電商平臺等這些不依賴人員空間物理移動的數字經濟業態迎來快速發展的新契機。

說到數字經濟,聯合國、歐盟、美國、英國等國家和機構紛紛提出了數字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的概念,但這些概念的共同點是把信息通信技術產業作為數字經濟的內核,不同點在於ICT和傳統經濟融合的深度與廣度。2016年G20峰會上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據中國信通院統計,截至2018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總計30.2萬億美元。美國作為數字化發展大國數字經濟規模遙遙領先,達12.34萬億美元,佔全球數字經濟規模的40.9%。中國位列全球第二,數字經濟規模達4.73萬億美元,相較於美國存在些許差距。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緊隨其後,數字經濟規模均超過1萬億美元。由此可見,數字經濟目前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核心動力。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根據中國信通院和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各國數字經濟增速顯著高於同期GDP增速,各國數字經濟增長對同期GDP增長均有所貢獻,特別是英國、美國和德國,這三個國家數字經濟佔GDP比重均超60%。未來,伴隨著數字技術持續創新,加速向傳統產業融合滲透,相信數字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會越發明顯。

提到數字經濟的全球競爭力,我們很難忽略美國。確實,美國數字經濟發展不但規模領先且競爭力突出。根據上海社科院主編的《2017-2019全球數字經濟競爭力發展報告》顯示,在國家競爭力層面,美國已連續三年蟬聯榜首。評估主要包含四大方面:數字產業、數字創新、數字設施和數字治理。美國的數字產業、數字治理和數字設施都位居全球首位。

美國能取得如此成就得益於其在戰略規劃、數字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安全保障四個方向的加速發展。比如在戰略規劃上,作為數字經濟先發國家,美國出臺了多項戰略規劃來鞏固其優勢,先後發佈《美國數字經濟議程》、《電子復興計劃》、《國家人工智能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等; 2018年又相繼發佈《數字科學戰略計劃》、《美國國家網絡戰略》和《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力戰略》,明確提出了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內容。

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狀況又如何呢?

我國數字經濟自2005-2018年呈持續增長態勢,未來五年也有望持續增長,據中國信通院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可達60萬億元。


從總量上來看,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保持快速增長,佔GDP比重持續上升。根據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佔比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

此外,上海社科院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年排名世界第一。我國數字經濟貢獻已超過部分發達國家水平,這也決定了數字經濟成為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關鍵力量。


目前,從地域上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各省份略有差異,但數字經濟佔GDP比重均超20%。北京、上海作為我國政治、經濟中心,數字經濟發展已佔據經濟主導地位,數字經濟GDP佔比均超50%。第二梯隊為廣東、天津、浙江和江蘇,四省數字經濟GDP佔比均超40%。第三梯隊為福建、山東、湖北、重慶、遼寧和四川,數字經濟GDP佔比均超30%。


何為數字經濟?數字經濟這個概念包含兩大組成部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各行各業,圍繞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國數字經濟的的產業數字化部分所佔比重由2005年的49%提升至2018年的79.5%,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的主引擎,這表明我國經濟正由“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級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我國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我國在技術創新方面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還沒有實現根本改變,一些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高端裝備等還要依賴進口。


第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年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儲量下降。供給側數字化能夠創造更多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企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擺脫產業鏈低端的窘境。供給側數字化幫助企業匹配人力支出、原材料成本與生產經營再到產品的需求,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第三,提供大量就業機會: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吸納的就業人數達1.91億,佔全國總就業的24.6%。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到2025年,5G就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第四,新模式新業態已成為投資風口:依託新一代信息技術,交通、零售、視頻、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湧現,併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焦點。2018年7月,互聯網行業“新秀” 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當時市值就已達到240億美元。未來,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湧現、成熟、應用,將有更多的新模式新業態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近些年所做的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努力,在此次防疫抗疫中得到了顯著回報。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展開,數字經濟在穩崗、擴就業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充分說明了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必要性。


數字化轉型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數字化革新與管理變革都是未來企業發展必經之路。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強調的是追求最高的效率、最高的產量,才能實現企業的最大利益。

傳統的信息交互、組織溝通模式已經暴露出諸多低效、遲緩等弊端,隨著數字化浪潮的到來,追求高效、敏捷的數字化轉型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

傳統企業的工作管理中已經出現了兩個主要弊端:一是,所有工作流程通過割裂的IT系統完成,無法完全互聯,帶來額外的溝通成本、時間成本;二是,以流程和系統為設計來驅動企業組織的日常運轉,並沒有把員工解放出來,員工只是流程上的一個節點,要配合流程來工作,每個員工就像是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人變得像機器一樣工作。

而數字化轉型企業的工作管理,通過搭建統一且完善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將割裂的工作部門串聯起來,達到協同、高效以及價值和信息的無損耗傳遞,同時實現了數字化和在線化,數字化企業能夠讓流程和機器圍繞人工作,從而激發企業的創造力和創新力,讓每位員工都成為企業的發動機。

在製造業領域,為了完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成為了轉型升級重要突破口。

製造企業對優化資源配置、創新生產模式、提升生產效率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工業互聯網正好完成數據、勞動、技術、資本、市場等全要素的全面互聯。最終制造企業能依託工業互聯網構築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生產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大幅提升工具的效用及效率,顯著優化決策的流程與機制。下面這個案例很好的說明了製造業的智能轉型多麼有效:

中車株機公司是一個傳統的製造企業,16年逐步向智能管理、智能製造轉型。株機公司與金蝶軟件合作,打造信息支撐系統——金蝶EAS系統。並通過四年的努力,實現平臺的打通。全公司的計劃協同,物料交接,以及生產過程等,員工都可以在手機上面進行操作,企業效率大大提升。

機車、城軌等產品的生產可以完成多項目並行,數字化自動排程;工序物料配送、生產計劃、產品配送等都可以完成精益調動管控。

我國公共服務行業信息化建設進程加速升級,但依舊存在:橫向信息系統整合不足、特徵識別稀缺、數據利用不充分等痛點。行業特徵識別與數字化轉型特徵識別將是未來的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特徵識別仍有很大機會。例如數字政務平臺、數字教育、數字城市、數字醫療等領域,都大有可為。

下面我們講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案例:阿里的健康碼。疫情之下,為採集防疫期間居民健康情況,加強疫情管理,實現精準防控,阿里巴巴率先聯合杭州市政府發佈健康碼應用,隨後經過中央的大力推廣,如今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了一碼一人、聯防全覆蓋的初期目標;在精準防控和生產生活恢復等諸多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如果只是為疫情而“戰”,耗費力氣開發的健康碼、雲平臺技術、工具等未免顯得有些“大材小用”。未來對健康碼進行全面升級,充分挖掘其數據價值,不斷拓展生態應用場景,完善數據保護措施,健康碼和它所承載的數據將會更好地服務人民。

再說金融業,我國金融行業數字信息化建設歷程歷史悠久。從最開始是上世紀7、80年代的簡單電子化數據分類集中,到如今已經能提供穩定、豐富的個性化應用。

比如微眾銀行構建“ABCD”(分別指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金融科技戰略,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技術到應用的落地,為合作伙伴孕育轉型發展新動能。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已成為各行業數字化的重要助推器。


數字經濟與企業組織模式變革

首先,決策是一類非常重要的行為,無論身處哪行哪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很多行動都是由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決策所決定和支配的。決策足夠科學、合理、高效是將為我們工作和生活效率帶來正面影響。但如果決策是草率的、落後的、缺乏依據和邏輯的,這可能會導致資源浪費、企業戰略存在錯誤。數字化決策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和工具來激發數據的最大價值、並能利用數據清晰、真實的說明消費者的狀態、市場環境、行業發展趨勢等,從而更好地支持企業的商業決策、提升商業價值。

現如今數字經濟正從量變逐漸走向質變,開始了與產業的加速融合,產業發展形態產生了巨大改變,比如工業互聯網、智能汽車、互聯網金融、數字交通的出現;同時,隨著信息化水平提高和產業互聯網的普及與提升,數字資產佔企業資產總量的比重正在不斷提高。企業未來要依靠不斷積累的數字資產和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完成對未來發展形勢的預判和給出決策建議;根據2015年IBM和哈佛商業評論調研結果顯示,71%的企業通過使用大數據創造新的經濟價值和商業機會,而在2010年僅有37%,根據這個數據我們可以說企業的經營者對數字化決策的關注度在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將數字化決策作為企業數字化變革的核心。

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化決策支持”是開始數據商業應用的第一步。傳統方式中企業決策往往要依靠市場調研、人為感知、或者通過某個產品或廣告受歡迎程度來調整營銷策略。但現在有了大數據的幫助可以更好達到這一目的。數據可以從多維度幫助企業實現決策前的認知和分析,根據可量化的分析結果的能夠為企業的業務規劃、商業佈局甚至是架構調整等決策提供有力且客觀的事實依據。

以下是數字化轉型的六個典型示例。比如通過改革生產方式的富士康、佳能;改革管理模式的海爾和華為;改革商業模式的特斯拉和小米。

第二個典型的變革特徵

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決策方式的改變,還對企業的內外部組織形態產生了影響。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將自身複雜的企業架構扁平化,比如“去中心化”,2012年海爾提出策略,實現了從科層制向節點組織的成功轉型,將多層次組織轉化為只有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的平臺。再比如“去企業化”,當前眾多新興的數字技術產業領域呈現了明顯的生態化競爭趨勢,跨界拓展新領域新業態,通過融合創新來弱化企業組織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各類企業都積極組織和參與產業生態組織,同時豐富的數字化手段也催生和壯大了網絡化平臺組織,比如微店等自媒體經商形式悄然興起,創客與創客空間的出現和發展。

最後一個特徵是融合創新,其實這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本質就是將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相融合,發揮協同效應來增強研發生產、決策管理、市場營銷、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實現全方位的優化提升。

如果給融合創新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盈利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市場反饋創新。盈利創新簡單地說就是用持續性收入來代替一次性收入;組織創新就比如聯想,通過擴大業務範圍、縮小核算單元、採取全員參與的賦權式經營;業態創新則參考阿里巴巴,主要包括產業鏈資源整合和戰略定位變革;市場反饋創新例如小米,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搭建用戶互動的生態系統。

數字化不是選擇,而是必然

首先,數字時代,消費市場變化十分迅速,電商平臺、社區營銷、虛擬商品、電子支付、O2O平臺等新模式新業態創新層出不窮。消費者如今有更多的渠道來對比、挑選和購買商品。商品生命週期變短、市場細分,消費者忠誠度降低。其次,傳統企業間的數字化競爭日益劇烈。轉型速度和轉型效果是各企業在這場競賽中最為關注的主題。

只有轉型速度夠快、轉型效果夠好,企業才能在人才、品牌和資本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從而適應數字時代。最後,數字企業間的競爭也同樣激烈,這些競爭一部分來源於傳統行業內出現的新一代原生數字企業(比如數字媒體正在顛覆傳統的傳媒形態),而另一部分競爭則來源於數字企業的跨界競爭。

第一,企業戰略要數字化。企業戰略數字化轉型不僅是制定數據驅動的決策,還應培養從管理層到基層員工的數字意識和工作習慣,主動學習和應用數字技術來理解和適應變化,在變化中更好地識別機會、抓住機會、創造價值。


第二,市場營銷要數字化。比如建設數字品牌;重視社交網絡營銷;提升線上與線下的一致性和便利性;以用戶為核心,讓用戶可以參與到產業鏈的各環節,提高用戶參與度。良好的數字營銷可以鼓勵人們分享想法、共同完善設計。

第三,商品的數字化

。商品數字化大致分為三類:首先,產品本身數字化(比如金融、媒體、出版、教育等行業產品及服務的數字化);其次,藉助數字技術手段為商品附加其他功能,利用差異化提升商品競爭力,提高顧客忠誠度;最後,利用數字技術為傳統產品進行重大革新。


第四,重視數字平臺的建設。數字平臺顛覆了傳統行業的遊戲規則,創造新型社群市場,讓原本相互競爭的企業和需求不同的消費者成為了平臺參與者。建設數字平臺是傳統企業主動適應數字時代的一次戰略創新。數字平臺參與者規模、參與者之間互動數量的線性增長,都將帶來平臺價值的指數倍增長,即平臺的網絡效應。

第五,要完成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企業要強調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地位,明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負責人,保證願景能夠自上而下地傳達與領會;同時要適當調整組織結構,可以設立新部門和新職位來整合相關數字業務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能培養、會尋找、留得住傑出的數字人才。

第六,企業文化要同步變革。企業文化是企業團隊中最難以琢磨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數字化轉型期間,如果企業或組織缺乏與數字化相匹配的文化、素養、遠見,這將嚴重阻礙其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只有全面數字化,才能在這荊棘叢生,眼見不實的商業道路上前行。

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中普遍有以下三個痛點:

痛點一:企業雲化戰略制定。企業何時雲化、哪些業務優先雲化、基礎架構如何優化,這要結合企業業務發展情況和原有IT架構基礎而定。

痛點二:成本和效率難以平衡。中小企業IT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較小,大多為成本敏感型,建議選擇公有云,部分核心系統可建立在私有云中。

痛點三:產品及服務如何合理配型。這需要結合自身業務選擇最適合的產品和服務,確保適配業務屬性和保證數據安全,同時獲取更多商業機會。

這次新冠疫情,大家也都知道華為雲、阿里雲、騰訊雲、浪潮雲等等都發布了助力中小企業戰疫的計劃,不管是雲服務器、雲數據庫還是提供遠程辦公平臺和補貼,各平臺都希望通過自身技術能力,來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小企業小成本雲化,使中小企業實現有序復工復產,節流增效。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為代表的第三平臺在這之後也會持續賦能中小企業,而未來中小企業基於第三平臺將產生大量IT需求。

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挑戰和風險

第一個就是要防範隱私洩露和知識產權侵犯,數字技術在提高企業效率和推動創新的同時,還可能帶來隱私洩露、知識產權侵犯、網絡安全威脅等問題。傳統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前要提前考慮到這些問題並制定相應的策略。

第二個是要避免對數據產生過度依賴。數據只能讓人們看到過去的表象,數據處理的每一步都在損失一些信息,企業一定要避免因過度依賴數據導致管理者決策出現失誤。

最後,因為現在是數字時代了,企業的商業活動與個人生活緊密聯繫,所有無論是原生數字企業還是轉型中的傳統企業,都需要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根據IDC對全球企業研究顯示,實現了數字化的企業可以保持銷售額年均10%以上的增長,年均利潤實現12%以上的增長,而非數字化的企業則是持平或下降。數字化轉型領先者和落後者的差距正在拉大。講到這裡我覺得大家應該都會同意未來的企業必將是數據驅動的、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個必然。(編輯:張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